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人才 >> 职场咨询 >> 正文
河北求职者说:有保障还要有“前景”
2013-2-26 9:48:30    来源:本站原创    我要评论(

 阅读提示

  似乎已成惯例,近几年来春节过后“招工难”、“用工荒”都会在很多地方上演。

  有关专家认为,“招工难”、“用工荒”实际上是某些区域、某些工种和某些行业出现用工短缺,属于结构性短缺,并非总体上的短缺。

  但在类似专业性的判断背后,作为求职者主体的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个体,究竟有着怎样的诉求和想法?他们眼里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样的?现实求职中又面临着怎样的困惑?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倾听求职者的心声。

  “有保障”成为求职者新诉求

  2月25日上午,从邢台来找工作的张立刚,拎着大行李包在石家庄市人力资源市场一楼的招聘会现场,把所有摊位“巡视”了两遍,最终才在一个摊位前驻足。

  之所以如此,张立刚的想法是:“找工作,得好好比较比较!”

  让记者不免意外的是,张立刚想“比较”的,除了工资,还有“三险一金”、食宿环境、休假时间、岗位培训等内容。

  张立刚用一份手写的求职简历来介绍自己对工作岗位的要求:工资2500元以上,8小时工作,每月公休日2天……他还特别注明要“有工伤保险”———这位来自邢台的38岁农民,曾经做过3年石材水磨加工,在那期间,因为噪声使他的听力受到了影响。

  来自邯郸的小刘第一次出门打工。此前,他的父亲常年在建筑工地上干活。现在,父亲老了,干不动了,留在家里种地,换他出来闯闯。小刘说,父亲告诉他,除了看企业能不能按时发工资外,还要看看企业食堂、宿舍咋样,“连食堂都瞎凑合的企业,多半不靠谱”。

  石家庄市人力资源市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往年相比,今年春节后来找工作的农民工“挑挑拣拣”的比例增加了不少。

  专家认为,像张立刚这样,“挑拣”工作的背后,折射的是农民工们对一份“有保障”的工作的呼唤。

  时代在发展,求职者追求的“保障”也在与时俱进。一位90后求职者告诉记者,他找工作的标准是能有“五险一金”最好,没有的话上“三险”也行,“光有工资不行”。

  对“有保障”工作的追求,使得一些不太重视员工社会保障及相关福利的民营企业受到求职者的冷落,哪怕这些民营企业能开出比国有企业更高的工资。

  在石家庄市人力资源市场一楼招聘会现场,四五十个摊位中,民营中小企业的摊位前求职的人稀稀拉拉,一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摊位前,却常常被挤得里三层外三层。

  求职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更愿意找到一个相对有保障的工作岗位,在这个前提下,工资往往成为次要因素。

  在2月20日举办的一场大型招聘会上,国内一家知名乳企提供的调度、文员、销售业务三种岗位50个聘用名额,现场就收到简历超过400份,其中不乏名校的本科毕业生甚至硕士研究生。

  一位朋友近日也致电记者:“孩子今年本科毕业,看看石家庄有什么好的国企,给咱推荐推荐,当个普通工人也行!”在这位用心良苦的父亲看来,进了国企就意味着有了更稳妥的社会保障。

  看重“钱景”,更看重“前景”

  越来越多的90后正成为求职群体中的“生力军”。同上几代人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不一样的视野,使得这些新一代打工者,对于求职有着自己的新想法、新诉求。

  “我不想再干那种劳动强度大又学不到技术的工作了。”老家在保定的小冯,曾在一家服装厂做了3年的缝纫工,月工资已经达到3000多元。因为觉得在服装厂做缝纫工没有前途,他今年春节前就辞职了。年后,他的目标是想找一份有技术的工作。“即使工资比以前低,但是考虑长久的发展,还是要掌握一门技术。”

  在小冯看来,一些企业招不到工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在不少打工者对找工作的观念发生了改变,能否学到技术,是否有晋升空间,企业是否有发展前景等,都成为他们挑选工作的主要因素。

  2月25日上午,在省会一家人才市场,来自邢台的小高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在老家做板材加工,干了好几年,收入也不错,这次来石家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想换到家具行业上班,最好能学点技术,了解市场,以后好自己做。这位比较有想法的小伙子告诉记者,利用家乡加工的板材发展家具产业,具备成本优势,将来一定能挣钱。

  也许正是看中了求职者对于自身发展的新需求,几家建筑类培训机构也把摊位支到了人力资源市场的门前。在市场内转了一圈无果之后,大学毕业生刘飞驻足其摊位前进行了咨询。他说:“也许需要重新学点什么,才能找到个好工作。”

  人往“高处”走,正在以具体而鲜明的方式展现在求职者的选择中。

  求职者小张今年即将大专毕业,学的专业是自动化。可是他似乎并不想从事本专业,而是希望能干份行政工作。他告诉记者:“我们这届毕业的同学只有不到一半的人选择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他人基本都转行了。”

  值得注意的一个背景是,近些年来,技术工人一方面因为“稀缺”而被“重用”;另一方面因为社会地位不高而总被人忽视,这也造成了一些技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从事技工类的工作。省会近日举办的两场大型招聘会上,招聘技工等蓝领职位的企业非常多,学历要求相对较低,但待遇却非常优厚,多数都给出了3000元以上的月薪。但即使是这样,在现场的这些摊位前,求职人群依旧寥寥无几。

追求“城市梦”,盼有“归属感”

  “年还没过完呢,你这么早去干吗?”2月19日是农历正月初十,在家人的一片反对声中,王星从位于张家口坝上的康保县坐上长途车赶往石家庄。

  2012年初,他第一次离开老家来到石家庄,尽管在建筑工地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整月不休假,但还是让王星对城市生活充满留恋:“看看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下班了逛逛街,到网吧上上网,比在老家放羊种地有意思多了!”

  王星告诉记者,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留下来,等将来挣够了钱,把父母也接过来———像王星这样,很多进城务工者都有着一个美丽的“城市梦”。

  但现实是,伴随着这些梦想的除了需要付出的艰辛,还有不得不面对的“门槛”。

  来自承德的崔国民举家进城想成为“城里人”。夫妻俩打工一个月收入能达到4000多元,但每月除去租房、吃饭、购物、交通以及孩子的学费外,所剩无几。这让他进城几年后,不得不做出准备回老家发展的打算,他的理由是“虽然挣的钱少点,但开销也小,还能照顾孩子上学”。

  一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士指出,现在“招工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企业自身。一些企业在有订单的情况下,就在短时期内吸纳大量工人赶进度,订单一完成,就用各种理由让人走,这样的“短工化”让工人对企业找不到归属感。如果企业仍是急功近利、管理粗放且不尊重劳动者权益,即使短时间里给出的薪酬再好,将来恐怕还是会存在“用工荒”的问题。“为员工购买保险”、“提供免费工作餐”、“宿舍配有空调和卫生间”……一些企业开始正视求职者对于工作岗位提出的新诉求,甚至开始靠帮打工者解决公租房,为子女考入大学的员工发放教育奖金,帮助外地员工子女解决上学问题等福利待遇,来吸引打工者、留住打工者。

  来石打工六年的衡水农民老孙,一开口说话,还是习惯说你们石家庄怎么样怎么样。六年来,最让老孙感觉与这座城市存在隔膜的是前年生病住院的经历,因为户籍不在这里,一些农民在农村能享受的社会保障在城市无法享受,“在老家的医院都能给报销相当数量的住院费用,在这里一分钱都不能报销。”老孙盼着这样的难题能尽快得到解决。“如果好多在老家都能办的事儿在这里也能解决,这里不也就是个家了吗?”老孙朴实地说。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