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今日参加了一个培训圈的聚会,聚会的内容是一位培训业的“培训达人”——一位培训公司的掌门人给培训圈的朋友做一下培训经验的分享。这位培训达人预言中国的培训行业将死,当笔者听完这位培训达人的洋洋洒洒三个多小时的演讲之后,确实感觉到培训业的“气数将决”了。
这位把自己冠了七八个头衔的培训达人,演讲自始至终,按他自己的原话讲,是在“胡言乱语”。没有谈如何发掘和满足客户的培训需求,如何设计出好的培训课程,如何达成客户更高的满意度,整场演讲充斥耳膜的是如何做自我包装,如何忽悠现场听众,如何使用现场音乐,如何在培训现场销售更多的书和光盘。培训现场的气氛固然重要,但不能舍本逐末,太多地利用培训现场的灯光、音乐来作秀,培训讲师好像成了作秀的导演。更离谱的是,虽然这可能是培训行业的潜规则和事实,演讲者教大家如何买书号,找枪手快速攒书、出书。
这次聚会的负责人在聚会结束的时候,自嘲式地讲了一个小故事。说鸡和鸭子同时开设游泳培训班,招收游泳学员。鸡的门前报名者熙熙攘攘、门庭若市,而鸭的门前确是一派凄凉景象,报名者寥寥无几。鸭子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会游泳,而鸡不会游泳,为何鸡的生意比自己好。鸭子到鸡处请教。鸡说了,很简单,因为我虽不会游泳,但我会叫啊。
这可能是目前中国培训业的一个真实寓言吧。会游泳的“鸭子”没有市场,而充斥市场的是不会游泳而只会叫的“鸡”。“鸡多鸭少”,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培训市场的一个真实写照。
导致“鸡多鸭少”的原因,是中国培训业靠的是事前检验而不是事后检验。
如果说中国的咨询业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西餐的话,那中国的培训业应该是中国企业的甜点,总之,都不是企业每天都吃的正餐。咨询业的给企业带来的效果还是有办法验证的。策划方案、咨询方案出台后,经过企业实践和市场检验,是最终能证明对错的。这也是现在部分聪明的咨询公司与企业签订事后分成协议的原因。分成协议就是企业根据咨询公司的方案实施了,如果达成了事前约定好的、预期的销售目标和利润目标,咨询公司可以与企业分成,取得一部分收入。咨询公司要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
而中国的培训是基本完全不能被市场检验和证伪的。哪个企业也很难判断业绩的提升是因为接受了一场培训的结果。培训公司是不用承担企业的任何经营风险的。更雪上加霜的是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对培训的需求还是“应景式的摆设”,成为一年才吃一两次的“甜点”。比如年度经销商大会、年度业务员大会等才想到找个外聘的培训讲师到企业讲讲课。培训在中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成了一次性消费。
这种无法被市场检验和一次性消费的现实,催生了中国培训业事前检验的“怪胎”。企业只有看培训师的履历和名头,履历包装的很好、名头很大,企业很可能就“上当受骗”。上述的培训达人在演讲中抱怨说培训师对自己的过度包装是企业“逼良为娼”的,是不无道理的。这也催生了中国大批“表演系”毕业的培训师,没有任何企业经验或极少的企业经验,培训课上却呼风唤雨、指点江山、激情澎湃、作秀十足,让企业觉得讲得蛮不错,培训过后几天,基本全部忘光,风平浪静,回归原态,原来怎么做现在还是怎么做。
如果说,中国的培训业死了的话,是上述的靠过度包装和忽悠企业的培训模式,总有一天是要行径朽木、穷途末路的。一种崭新的、真正去关注企业需求,与企业命运绑定、风险共担的全新培训模式,一片崭新的蓝海,正在等待培训行业内的有志之士去开辟和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