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选择企业标准1--注重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公司的灵魂核心。一个公司可以没有企业文化实现成长,但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不能实现可持续性成长。因为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实现了成长,只不过是正好适应了社会某个阶段的需求,而得到了生存的空间,但是一旦社会对这种需求减弱,或者遇到金融危机,没有文化的企业将变得不堪一击。选择没有自己企业文化的公司,你的命运将和该企业一样,维持不了长久。
有了企业文化,要看企业文化是否健康。没有健康的企业文化,一样不能使企业长久。有两个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郑州亚细亚商场。亚细亚商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原商业的一个典范,通过央视等宣传,名誉响彻全国。但随之而来是全国各地各大小商店纷纷打出亚细亚的商号,乘机捞一把。面对这样的名誉侵权,亚细亚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反而引以为荣,结果是仿冒的只是名字,却仿冒不了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各地对于“亚细亚”的不满此起彼伏,也导致了真正的亚细亚迅速走向死亡。当然,健康的企业文化范围非常广,并非只是一个自我品牌的保护的文化。还要看是否和国家及整个社会协调并进。
有了企业文化,还要看文化是否落地。所谓文化落地,是指企业制订的战略、规章制度及各种理念,是否通过具体的工作体现出来。如我们每位小学时代学校时代老师要求五讲四美,那时我们明白了理论知识,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随意吐痰、随意闯红灯、随意骂人,那就是我们没有把文化落地,我们一样是没有文化的人。同样,如果企业的文化,只是成为宣传的标语,只是成了形式,是给别人看看的表面文章,却没有成为对企业本身要求,那这个企业一样可以被认为是没有文化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一样很难持续性发展。典型的案例我们就可以看到“三鹿”事件。正是在奶源的监控方面出了问题,才导致这个巨人几日之内就土崩瓦解。或许我们会说国家制度也有漏洞,但那不是根源,根源在于三鹿肯定有严格的奶源的检测制度与设备,却终究因为没有执行到位,而造成三聚氯铵的大量超标。我们或许会说那是整体行业的潜规则,不是一家公司的问题。的确是,那是整个行业的文化出现了问题,没有落地,也不健康,最终也会导致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对以一个注重长远发展的刚毕业大学生来说,注重所选择公司的企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选择企业标准2--注重培训是否规范
注重该公司的培训是否严格规范。
凡是注重人才培养的公司必有严格规范的培训体系,严格的培训是对员工的福利与负责。
传统上认为培训体系是由:“培训需求收集――培训计划制订――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评估――再培训”等一系列流程构成。但实际中工作中,细节远非如此。
关注一家公司是否有完整的培训体系,大致从以下方面关注:
1、课程体系。如:军训类课程;企业文化等综合类课程;营销技巧类课程;产品知识类课程;激励类课程;讨论类课程;情景模拟类课程等等。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全方位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2、考核体系:考核方式是否单一注重理论成绩,还是注重全方位考核,科学客观去评定每位学员。理论成绩不能超过整个考核分数的40%,其它项目可以包括实际技能测试、日常团队表现、九型综合测评、演讲能力及各方面的评估。视具体情况而定。
3、评估体系:是否对每位授课老师进行评估,对授课老师的授课结果进行排名,并进行奖罚,以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提高授课老师的要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教学,先有“教”才有学,把好源头才能真正保证“学”的质量。
4、课件体系:每个课程体系是否有相对应完善的课件。每个课件制作是否规范,是否有案例,是否有图表数据,及是否图文并茂。
5、内训师体系:除了专职的培训部门或培训导师,公司是否建立可行的内训师体系。针对内训师是否有管理制度、评级制度、奖罚制度等等。
6、场地设施:是否有专门的场地用来做培训,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是否有齐全的培训设备用于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7、培训档案:针对每个学员,是否建立培训档案,并作为其日后晋升的依据之一。
8、培训制度:培训制度是否完善。包括培训室管理制度、培训设备管理制度、学员培训纪律制度、班干部职责、内训师管理制度等等。
9、淘汰机制:是否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对于不合格、心态不好、不符合岗位要求的学员进行淘汰。一流的公司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管理。
10、领导参与原则:公司高管是否参与授课;是否抽出时间与学员做心态、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沟通。公司领导的重视是做好培训的第一因素。如果公司高管只认为培训是人力资源部门或培训部门的工作,是永远不能做好培训的。或者重视了培训,却没有实际行动参与进来授课、沟通,一样也不能做好培训工作。
11、外训课程:是否有一批培训机构及较有实力的外训师资。一个企业完全靠内训是不够的。必训借助外训的力量,了解先进行业企业的操作方法,了解整个社会经济动向,多与其它公司交流,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本企业的发展。
以上11点未尽齐全。却可以作为大学生选择企业时,评估该企业的方法。
大学生选择企业标准3--注重企业是否有梯队建设
注重该公司是否有梯队建设。
凡是注重人才培养的公司,必然会有或计划有梯队建设这个项目工作。而不是停留在“注重人才”的空口号上面。也不是经理告诉你一句话:“你以后就是公司的储备经理了!”这样的口头语言承诺上面。而是通过切切实实的步骤和方案,来达到人才储备的目的。
所谓人才梯队建设,是根据企业目前的管理岗位或技术骨干岗位,选择合适的人员,组成该岗位的储备人才层级,并对该层级的人员进行严格的知识、技能、心态的培训,使储备人员达到或接近任职岗位的要求。一旦出现岗位需求或空缺,那么储备人员便是第一考虑对象。
比如,某公司设有“总经理-部门经理-主管-领班”四个层级岗位,根据四个层级,我们可相应设置四个层级储备人员,即“储备高管-储备经理-储备主管-储备领班”四个层级。根据不同层级,设置不同课程体系、师资体系、见习体系、考核体系。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人才,以便在公司扩展过程中,填补空虚。或者在岗位空缺时,顶替上岗。
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应该优选选择有梯队建设的公司,即使是入职时薪资待遇比较低。因为只有这样的公司,你才会进入一个有序的受训学习、不断提升、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渺茫无期的状态。
大学生选择企业标准4--注重该企业的发展速度
注重该企业的发展速度。
企业在机遇面前得到迅速发展当然是好事,也能给企业的每个员工带来非常多的发展机会。但一味满目扩展却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危害,甚至走向毁灭之路。对于这样的企业,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企业盲目扩展,首先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是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并非如硬件一般,只要有钱就能添加到位的。每个岗位的人才产出,都有一定的周期。虽然到目前为止,对于某个具体岗位的人才产出周期,并没有一个准确的人才产出周期计算公式,但本人认为,一名优秀员工级别人才的产出,最少需要8个月左右时间,优秀主管级人才需要2年左右时间,经理级人才最少需要3年左右时间。当然这只是一个概率,并不排除特殊的可能性。但是整体来看,大致符合这个周期。
对于“人才”的概念,我的理解是“人生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必须有良好的心态,经过不断学习,不断磨练,才能成为为可用之“材”,那时便是“人材”,当“人材”进一步提高,能为企业创造财富时,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时,便称之为“人财”了。
如果企业发展过快,人才的培养通过拔苗助长在实现,必然造成“人才”当“人材”用,“人材”当“人财”用。整个企业的管理营销水平都会随之降一个层次。当不合适的人员在不合适的岗位上,也违背了人力资源的用人原则。更为严重的是,国内的许多企业的文化就是老板的文化,企业的人力资源就是老板的人力资源,说白了,就是企业怎么做,老板说了算,企业要用谁,也是老板说了算。这样更难实现人才的正常培养。
当许多不成熟的人才都出现在重要的岗位时,他们对于团队管理缺乏经验,对于营销缺乏掌控力,对于流程制度缺乏执行力的情况成为普遍情况时,整个企业也就外强中干,岌岌可危。
此外,企业的急速扩张,还非常容易造成企业资金链的中断。2007年3月,家世界由于涉及多个行业,且进行了急速扩展,造成了资金链的中断,供应商断货,最后不得不被华润万家收购。而被收购前一年,家世界一样在全国各地开出了许多分店。当然,家世界的倒下,绝非一两个简单原因可以归纳的。但急速扩张却始终是其倒下的重要根源之一。
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并购的方法迅速扩张,经济实力是雄厚了,但难消化的是文化的融合,会留下各种疑难杂症。如果处理不好,企业的前景很难乐观。在中国,由于中国的国情,特别是那些没有政府背景支持的民营企业,更容易因急速扩展不当,而导致夭折。
与此相反的是,王老吉提出的口号是“不做五百强,但做500年”。这也充分说明,企业做大相对容易,企业做强却相对难的道理。
对于快速扩张的企业,毕业大学生选择了这样的公司,当然会有更多的机会。但首先要选择那些有“先做强,后做大”理念的公司,才是长远之道。
凡事欲速则不达。
大学生选择企业标准5--注重该公司的五年规划
注重该公司的五年规划。
规划是一个公司的长远目标。正如建国初期,国家有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等等。一个企业,说白了也是一个小小的“国家”,一样会有自己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可以是五年,也可以是三年,无论是五年还是三年,都属于公司的长期计划。
任何一位新人,新到一家公司,第一时间接触的都是该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课程中,大致包含了企业的CI和VI,企业发展史、企业理念、企业组织架构和远景规划。而远景规划便是新人需要重点了解的主要内容之一。
企业计划是指可实现的,有弹性的、有明确指标和步骤的企业前进旅程表。它能进行目标分割,分割成中期计划及短期计划,细化到每一年,每一个月,甚至是每一天及每一个人。只有每一个细节完成,即每一个人完成当天的目标,整个团体完成当月及当年的目标,整个公司的长远战略才有可能实现。如果规划没有进行细化、没有明确的指标,每个人没有具体的完成任务,那只能成为一纸空谈。整个企业的前景依然停留在美好的愿景层面。
当然,仅仅停留在从课程中去了解该企业的规划是否合理,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对比,对比过去的规划及其相对应的完成情况。如果,该公司在过去两三年中,所做的规划都能完成,那么该公司后期的规划可信度将更高;另外,你需要培训后,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去了解该公司的规划是否可行,了解你同事对公司规划的信心,了解该公司对计划的执行力度,因为光有优秀的计划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优秀的人员来执行;甚至,你需要了解该公司所处的整个行业发展背景,结合你所在公司的规划进行分析。
毕业学生最需要注重的不是刚入职的薪资高低,而是以后的发展空间。如果加入一家只有一纸空谈的规划的企业,你的前景将一样变的飘渺不定。企业给每位员工描绘这样一个没有具体实施步骤的蓝图,无非画饼充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