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大正酝酿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学业成绩单、能力证书、“人格证书”。该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刘玉祥9日告诉记者,这张“人格证书”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方面。学校也意识到准确描述学生“人格”的困难性,所以学校会多层论证及检验,最终出台考核方案。“人格证书”评审过程分为班级“互评”、初步评定、最终评定。(11月11日新华网)
授了学生人格等级证书,上海交大的这一举动未免太搞笑了吧,连这种“创意”都想得出来,毫无疑问地该摘走“2009年大学最雷人创意奖”。这种很帮闲的新闻看多了,除了增添我们眼角的几根笑神经外,就是增加我们对大学精神流失的担忧。首先,学生人格评估的参照物是什么?如果是某个人,当然应该是大学生。那么这个人又是谁?是洪战辉还是马加爵。这个“人格标准人”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的优秀量化指标如何界定?
再者,安排的第一道程序的通过班级初评里的学生“互评”与“自评”,显得太水了。那些“好好先生”们估计会成为初审的最大赢家,因为他们随大流、顺大势、不起气、不批评、不特立独行、不独自思考、不给教师唱反调。而诸如爱因斯坦、牛顿一类的特爱独行或独思的学生,估计在“互评”阶段就会“被人格”了,分数肯定为零。而潘金莲之类的交际花们,一定会得到所有男生的极高评价,人格初评分保准一百。试问刘部长,对此一边倒的评判程序,我们拿什么去及时较正?
人的心理素质与价值观及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一种复杂而多变的精神元素,它随着个体的生理状况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非静止在那儿等着学校的评判体系去界定。彼时的较强心理素质,到了此时,不一定还固守着;之前的良好人际关系,到现在不一定还存在……大学的人格评判体系与评价者,又拿什么去量化这种精神元素呢?显然,那是盲人摸大象的行为,是用主观的办法去测试别人的个人道德。这不但难以测准人格水平,反而是对公民道德构成潜在伤害。因为,以主观手段去监测学生的个人道德,这种管理行为本身就极其荒唐。
另外,这样的人品测试还侵犯了公民的人品隐私。人品评审者将主观测得的不准确的“人品优良度”,粗鲁地放进学生的个人档案,给用人单位作为评判学生的依据,并颁发人品证书,这实际上是将公民的个人隐私提供给别人把玩。用人单位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可以知悉学生的操行与技能,却无权知道别人的价值追求和人际关系状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耐心与智慧,需要行为的本身合法、合理、合情,而非以家长的姿态去“管天、管地,还管孩子人品”。我纳闷,这种明显不妥的人格评审,究竟是怎么进入一些人的研究桌案的,这的确该引发我们对大学精神缺失的应有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