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失去的二十年”
2012-9-29 10:39:33 来源:商业论坛 我要评论()
作者:谢祥
谈及日本经济的近代发展历程,不能不提及到二战之后到1974年全球石油危机爆发前期的日本经济辉煌时期,当时的日本工业年平均生产率高达13.6%,GDP总值从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经济大国。石油危机之后,日本进入了平稳低速的经济发展时代,特别是在1993年之后,日本经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此后的20多年,日本走上了经济低迷时代,池田信夫将这20年称为“失去的二十年”。
有关日本经济低迷的原因众说纷纭,但由于日本这个奇特的社会,其社会怪状并非西方学者可以轻易了解,更多的是猜疑或者幻想。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在她的研究报告《菊与刀》中写道“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日本人的这种双重极端性格决定了日本的复杂社会文化,与之相对的日本经济同样让人难以捉摸,有关于日本经济低迷原因的分析还是让日本人自己说为好。
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媒体人池田信夫最近出版的《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一书是关于日本经济低迷的研究专著,这本书的出版颠覆了许多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看法,对日本经济低迷的原因有独特的见解。
作者首先分析了日本20年的经济低迷现状,他认为,代表日本经济实力的潜在增长率(经济长期发展能力)一直处于低下状态,光靠“扩大内需”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日本进入了贸易赤字时代,由于国内需求投资不旺盛,海外回流的资金重新投回海外,导致经常项目收支的盈余不断锐减;生产力是潜在增长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直也是日本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今也面临着中韩等新兴国家的冲击,进而导致失业率增长;日本沦为了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民众之间的悲观情绪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根据池田信夫在《失去的二十年》的思路,关于日本经济低迷原因的分析可以总结为以下4点:
首先是日本财政赤字过于扩大。2007年,日本政府的债务已经超过GDP的1.7倍,在整个经合国家表现的最差,2011年《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债务将首次超过2倍,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2014年,日本政府债务可能达到2.3倍,到时候日本恐怕将步入希腊政府的后尘,但是池田信夫否认了政府破产的观点,他认为,民众对日本政府依然保持着较强的信心。解决政府债务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日本银行承购国债,通过增发货币发行量引发通货膨胀来稀释这些债务,但是反过来又会产生通货膨胀的控制问题,因此说增发货币发行量是不可轻易采取的财政政策。
第二,日元对美元升值,导致通货紧缩,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商品出口更没有竞争优势。克鲁格曼的通货膨胀理论认为,日本经济不景气是因为投资需求过低自然利率为负值,他建议只要将实际利率也降为负值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负利率只能调整短期性的通货紧缩缺口,并不能带来潜在生产率的增长。因此,依靠金融政策不能解决长久问题,这是池田信夫一直强调的论点。
第三,劳动生产率低下,没有竞争优势。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不是一直处于制造业的前列吗?丰田生产方式不是新兴国家向往的生产体系标杆吗?可是,20多年来,日本没有赶上20世纪80年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IT行业上要么走失了方向,要么在投资上失误。近些年来,中国、印度、韩国等这些新兴国家在制造产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日本制造业面临着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移,但是这些行业的人力需求并不大,导致更多的员工下岗失业或者转移到流通领域等服务业。
第四,不平等的薪酬体系,难以激发新员工的积极性。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薪酬体系一直是日本企业的特色,如今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可以保障员工的工作稳定性,另一个方面由于不能轻易解聘老员工,企业难以减少冗员和“闲散富裕族”的诞生,人才的流动性极低,这也是日本知识密集型企业生产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不平等的身份导致同工不同酬,当面临危机时,最先裁员的是非正式员工。生活不稳定,不停地寻找工作,一些新员工找不到希望,并且对上一代失去信心。
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社会现状,他认为以上4点问题在时间上可以解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人对于未来的不安,没有希望的日本人看不到未来。
关于日本经济低迷的众多原因中,池田信夫并没有提及到日本的教育。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一书中将日本的教育批判得体无完肤,他认为日本经济停滞的原因是“智商衰退”,日本年轻人无志向且学习能力低下,实际上也影射出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
解决经济增长战略,池田信夫和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一致,他们都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连接发明和产品的中间过程。创新分为常规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其中破坏性创新是最具有生产率的,而恰巧也是日本企业长期以来缺少的东西。
谈及日本经济的近代发展历程,不能不提及到二战之后到1974年全球石油危机爆发前期的日本经济辉煌时期,当时的日本工业年平均生产率高达13.6%,GDP总值从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经济大国。石油危机之后,日本进入了平稳低速的经济发展时代,特别是在1993年之后,日本经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此后的20多年,日本走上了经济低迷时代,池田信夫将这20年称为“失去的二十年”。
有关日本经济低迷的原因众说纷纭,但由于日本这个奇特的社会,其社会怪状并非西方学者可以轻易了解,更多的是猜疑或者幻想。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在她的研究报告《菊与刀》中写道“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日本人的这种双重极端性格决定了日本的复杂社会文化,与之相对的日本经济同样让人难以捉摸,有关于日本经济低迷原因的分析还是让日本人自己说为好。
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媒体人池田信夫最近出版的《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一书是关于日本经济低迷的研究专著,这本书的出版颠覆了许多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看法,对日本经济低迷的原因有独特的见解。
作者首先分析了日本20年的经济低迷现状,他认为,代表日本经济实力的潜在增长率(经济长期发展能力)一直处于低下状态,光靠“扩大内需”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日本进入了贸易赤字时代,由于国内需求投资不旺盛,海外回流的资金重新投回海外,导致经常项目收支的盈余不断锐减;生产力是潜在增长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直也是日本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今也面临着中韩等新兴国家的冲击,进而导致失业率增长;日本沦为了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民众之间的悲观情绪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根据池田信夫在《失去的二十年》的思路,关于日本经济低迷原因的分析可以总结为以下4点:
首先是日本财政赤字过于扩大。2007年,日本政府的债务已经超过GDP的1.7倍,在整个经合国家表现的最差,2011年《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债务将首次超过2倍,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2014年,日本政府债务可能达到2.3倍,到时候日本恐怕将步入希腊政府的后尘,但是池田信夫否认了政府破产的观点,他认为,民众对日本政府依然保持着较强的信心。解决政府债务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日本银行承购国债,通过增发货币发行量引发通货膨胀来稀释这些债务,但是反过来又会产生通货膨胀的控制问题,因此说增发货币发行量是不可轻易采取的财政政策。
第二,日元对美元升值,导致通货紧缩,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商品出口更没有竞争优势。克鲁格曼的通货膨胀理论认为,日本经济不景气是因为投资需求过低自然利率为负值,他建议只要将实际利率也降为负值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负利率只能调整短期性的通货紧缩缺口,并不能带来潜在生产率的增长。因此,依靠金融政策不能解决长久问题,这是池田信夫一直强调的论点。
第三,劳动生产率低下,没有竞争优势。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不是一直处于制造业的前列吗?丰田生产方式不是新兴国家向往的生产体系标杆吗?可是,20多年来,日本没有赶上20世纪80年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IT行业上要么走失了方向,要么在投资上失误。近些年来,中国、印度、韩国等这些新兴国家在制造产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日本制造业面临着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移,但是这些行业的人力需求并不大,导致更多的员工下岗失业或者转移到流通领域等服务业。
第四,不平等的薪酬体系,难以激发新员工的积极性。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薪酬体系一直是日本企业的特色,如今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可以保障员工的工作稳定性,另一个方面由于不能轻易解聘老员工,企业难以减少冗员和“闲散富裕族”的诞生,人才的流动性极低,这也是日本知识密集型企业生产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不平等的身份导致同工不同酬,当面临危机时,最先裁员的是非正式员工。生活不稳定,不停地寻找工作,一些新员工找不到希望,并且对上一代失去信心。
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社会现状,他认为以上4点问题在时间上可以解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人对于未来的不安,没有希望的日本人看不到未来。
关于日本经济低迷的众多原因中,池田信夫并没有提及到日本的教育。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一书中将日本的教育批判得体无完肤,他认为日本经济停滞的原因是“智商衰退”,日本年轻人无志向且学习能力低下,实际上也影射出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
解决经济增长战略,池田信夫和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一致,他们都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连接发明和产品的中间过程。创新分为常规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其中破坏性创新是最具有生产率的,而恰巧也是日本企业长期以来缺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