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商务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职场趣闻:海归求职面试中的尴尬与精彩事
2010-1-5 10:37:20    来源:东方网-新民晚报    我要评论(
    
  “海归”为啥不用“海归”?
  
  桂子(人力资源主管)

  
  表弟是会计专业的中专生,上学期间参加自考,拿下了大专学历。参加工作后又续本,边工作边学习,22岁就考上了注册会计师。
  
  有了工作经验之后,表弟辞掉了事业单位的工作,到会计师事务所应聘。当时,他的竞争对手是一名金融专业的“海归”,而这家会计师事务所3个合伙人中,有两个是“海归”。
  
  一看这阵势,表弟的心凉了。他觉得“海归”看“海归”,好比老乡见老乡,大概会另眼相待。况且人家是留过洋、见过大世面的人,他这“土鳖”没法比。没想到,录取结果公布,却是表弟胜出。表弟很意外,想不通事务所为什么这么选择。后来上了班,和同事们混熟了,主管才道出原委。
  
  原来,会计师事务所用人相当“吝啬”:既要注册会计师的资质,更要考虑成本和实用价值——用主管的话说:“‘资本家’花自己的钱,每一分都得物有所值。”“海归”和表弟一起应聘,“海归”开出的条件是起薪4000元,而表弟当时刚满22岁,对薪酬无所谓,给多少都行;“海归”谈起国外眉飞色舞,话里话外不忘卖弄自己,而表弟谦恭谨慎,像个实诚的打工者;最主要的是,表弟专业精通,面试时的几个难题都漂亮地解决了。
  
  也许,同是“海归”,对“海归”的良莠不齐反而最了解。近年来,出国归来的人当中,的确有些不那么货真价实的。有些学生在国内上不了名牌大学或根本就没考上大学,家长怕孩子将来找不着好工作,就花大钱把孩子送到国外镀上一层金,想转脸回来就能一步登天,捧上“金饭碗”。对这些并非出自名校的“海归”,老总们很难判断和评估其使用价值,再加上很怵他们的“捞本”心理,所以有时更乐意招本土人才。
  
  其实,部分“海归”变“海待”是好事。记得前几年,有些改制企业在招聘会上暴抢“海归”,某种意义上是看中了“海归”的招牌,为的是提升企业形象,而这些“海归”就职之后,企业并没有给他们发挥特长的机会,“海归”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没多长时间就跳槽了,闹了个得不偿失。现在国内企业经过市场经济的磨练,更务实了,重能力而不重背景,这不是进步吗?
  
  “海归”面试中的尴尬种种
  
  若薇(人力资源)

  
  我们公司做的是涉外客服,对英语要求特别高,不少员工都是“海归”。面试了很多“海归”后,发现一些尴尬的现象:
  
  不会说英语的“海归”有位从澳大利亚财务硕士毕业的“海归”,来面试我们英语客服的岗位。起先,她流利的自我介绍让我对她感觉很不错。可一旦进入问答题,她犹犹豫豫,左顾右盼,最后低着头来一句:“MyEnglishisnotsogood。”(我的英语不太好)。我当场滴汗——敢情她刚才的自我介绍是背诵了N次之后的结果。问她在国外如何学习和生活的?原来她除了上课,其他时间都和中国同学在一起,用英语口语的时间少得可怜。面试结束后,她还问了句:“你是到哪里留的学?英语那么好。”我说:“土生土长的中国教育。”
  
  要价低廉的“海归”现如今并不是每个“海归”都对工资要求很高,我就遇到过好几个只要求每个月税前3000元的“海归”。不是他们的学历不好,也不是金融危机他们才肯“贱卖”,而是他们心态好,把自己放在freshgraduate(应届生)的位置,本着学习的态度来求职;也有的是因为自信心不足,加上确实没有过硬的东西可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可见,有时洋文凭也不等同于高收入。
  
  牛气冲天的“海归”经常会遇到一些“海归”,因为自己有若干年国外的阅历,便有很强的优越感,说国外怎么怎么先进,自己要带着海外学到的先进知识,帮助新单位实现“国际化管理”。这种自信过度的“海归”,一般会在面试后直接被“枪毙”。但出于礼貌,在回绝的时候,我们会说这个职位暂时不招人或者有内部转岗完成,没想到有个“海归”后来打电话过来说:“那给我安排到其他部门,我完全符合你们这里对人才的界定。”无语。
  
  以上都是特例,从我接触的对象来看,“海归”普遍心态良好,素质也比较高。在相同薪酬待遇的期望值下,我们公司还是会把更多机会留给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人。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