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公司不是家,婆婆不是妈。”人在公司,做好份内工作、与同事和谐相处就可以了。下班后各回各家,互不往来。而有人则以公司为家,以同事为友。下班后或在公司加班,或和三五同事小聚,其乐融融。本期,就让我们来看看职场冷热派大相径庭的处世之道。
热派
见缝插针与同事交流
DC国企会计工作年限:6年
我是属于那类比较合群的人吧。在学校的时候我就有很多朋友,当然,知心的是少数。工作后,我也和同事们相处愉快。其实一开始融入这个集体还是挺尴尬的。因为办公室里只有我一个男的,不是大妈级的就是几个奔三的女同事。我刚到单位的时候还真不巧,几个女同事要么就是当上妈妈没多久,要么就是光荣的准妈妈。为了照顾这些“妈妈们”,工作上我多做一点也就算了,问题是她们说话我一句都插不上。到单位都一个月了,除了交流工作外,我几乎没和别人搭上一句闲话。这可郁闷坏了我。其实女朋友是医生,这方面我也问过她一些,但听着那些准妈妈们大聊“怀孕经”,我真的是不好意思接口。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在同事争执是剖腹好还是顺产好的时候插了几句话解释了一下。大家都安静下来,讳莫如深地对我行注目礼。我面红耳赤地解释女友是医生这个事实。再后来,我俨然成了办公室里的“咨询师”,不少人拿着各项指标托我问女朋友。也就是这样,除了在工作中相处愉快之外,我和不少同事以及她们的先生都成了极好的朋友。
冷派
公司就是工作的地方
Kate外企职员工作年限:5年
可能因为我是在外企工作吧,我觉得公司就是工作的地方。上班不迟到,下班不拖时,大多数同事都是这样。手头的事处理完了自然就该走了,下班磨蹭太久老板非但不会认为你是积极,还会觉得你效率低下:为什么一样的工作量,别人能干完,你却要加班?当然,忙的时候总裁秘书是把被褥搬到办公室的,但那是特殊时刻。和同事只是朝九晚五的相处,闲的时候可能还能扯上两句,忙的时候就只是看见了打个招呼——基本忙时多于闲时。同事间交流最多的时候就是年会了,大家在一起疯玩疯闹一通。不过这样的交流并不足以结下什么深厚的情谊。上班时大家合作愉快、相处融洽,而下班后我们相互就不来往了,只是逢年过节会发个短信。现在我的好友圈子还是一些中学、大学同学。可能我潜意识里始终觉得工作后人际关系就比较复杂,没有在学校的时候那么纯粹了。我们也很难再敞开心扉去那样信任别人、以诚相待。总之,公司不是家,同事非密友。
热派遭遇冷派
把同事当密友遭遇尴尬
小Q国企员工工作年限:3年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的思路还没有转换过来,心无城府。有一次领导叫我联系另一个部门的同事B,加个班来帮我们做一个项目。他在单位工作6年了,我刚来的时候他就在帮我们做一个项目,教了我不少东西。因为这次的愉快合作,我自认为和B关系很好,把他当大哥看。虽然不在一个部门工作,我也时常会参加他们部门的同事小聚。于是我拨通了B的电话,和他商量加班的事。结果B一口回绝了,还强硬地说:“要加班也不是由你说的,叫你们领导来和我说!”然后就挂了电话。当时领导就在旁边,也没说话。后来请B加班的事情不了了之。事后同事纷纷对我表示同情,原来我这次是当了炮灰。上次我们部门做这个项目的人正好出差,B和他是学一个专业的,领导就申请部门合作请他来帮了个忙。这次我们部门的人又不在,领导就又动了心思。本来如果要请B来帮忙,领导需要和他的上级协商合作,这就涉及部门利益的分配问题。而且上次又欠了对方一个大人情还没还,领导不好意思开口。于是就要我给B打电话,投石问路。后来我就学乖了:单位是单位,人人都只做好份内的事。个人关系和谐就可以了,太把别人当兄弟反而是一种冒昧。
旁观
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
Vtu广告公司HR工作年限: 15年
在是否把公司当家庭,是否和其他员工保持工作之余的关系这些问题上,我们还是倾向于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的。每个领导有不同的领导风格,而员工也有不同的工作风格。比如我们公司的设计师,就是比较有个性。和老板沟通的时候,有一说一。特别是要维护自己的设计时,甚至会有争执。当然,最后为了项目,大家都会理性起来。所以我们如果听到设计师在办公室里和老板据理力争,都不会上前干涉。公关部的人就相对喜欢“抱团”。几个小姑娘工作之余喜欢一起K歌、逛街什么的。有时候也会邀请我参加。而文案就会比较独立。我们的几个文案学历都比较高,玩起来也不像设计师和公关部的同事们那么High。平时开会的时候不如其他部门的人那么活跃。但是在工作上,他们还都是认真负责的,和其他同事的沟通也没有问题。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而这也是大家集成一个整体的前提。毕竟,我们是广告公司,除了同事间的配合之外,也强调个人的性格、灵感等。如果我们把员工调教得千人一面、万人一声,那么我们只能做出千篇一律的产品,而不能产生惊鸿一瞥的设计。我们对员工的尊重也使大家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这才是家的内涵。
专家出场
热派人多事,冷派人多怨
人事部绩效主管 黄小姐
在我们看来,办公室里“热”派人比较多,“冷”派人属于少数个别现象,但在每个职场是绝对存在的。“热”派人比较善于沟通,无论是他们跟别人沟通还是他们被沟通,都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协商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类人跟同事、上层、客户的交流会比较多,正面效果是能够协助自身工作,反面而言则是在某些时候会制造一些麻烦和内讧。比如我们曾碰到过的案例有,管理部门实行了一套新的绩效考核制度,其实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做一些微调,加入了少部分条款,但是办公室里就有人直接找上人事部门来了解咨询,实际目的其实是想表达不满。这类人肯定是“热”派人,他们善于表达内心的心理活动,乐意参加讨论和协商,当然很多时候鼓动罢工造反的也往往是这类人。他们有可能成为上层管理者能够利用的“棋子”,因为他们消息灵通、乐于分享、甚至具备号召力;但如果使用不当则适得其反,可能会让管理者非常头痛,觉得他们多事、麻烦。“冷”派人往往在职场上显得比较独立,极端一点会比较孤立,但优点是他们懂得自我保护,这也是他们成为“冷”派人的最大初衷。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参与“办公室政治”,极端一点就是离那些同事之间的寒暄和唠嗑都远远的,其他人的事情一概和自己无关,对他们来说,只要做好份内工作就万事OK了。此类人的好处是非常干净清白,有什么坏事不会涉及他们,当然有什么好事也不会轻易被眷顾到。少数时候这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冷”派人士即使工作上受到委屈或者心里有一些想法,也只会藏在心里“憋屈”,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向管理者叫屈或者跟别人唱反调,他们的内心一直在顾虑重重,思前想后很多种后果,因此不轻易选择“出招”。对管理人员来说,困惑在于由于缺乏沟通而难以了解“冷”派人的心思,甚至当下属已经怨气十足,可管理者们还可能被表面现象蒙在鼓里。引发到终极后果就是,当领导者发现矛盾时,那个曾经一直被当作“很听话的下属”已经拍屁股走人了,或者已经做出了某些不计后果的举动,其实这也是相当叫人头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