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父亲的质朴以及他的言传身教对我影响很大,让我明白了为人处事的两个信条不可丢,“忠诚守信”“勤劳俭朴”。
父亲站在岳营坡下,默默地等了我一个多小时。不见我归来的身影,他轻轻叹口气,走路来到商场,用他微微颤抖的手,拨通了我办公室的电话。
听见父亲遥远而期待的声音,我心里充满了愧疚与自责。今天是父亲七十岁生日,我又一次错过了为他祝寿的机会。父亲宽厚地原谅了我,可是我内心愈加不安。
下班了,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我的耳畔还萦绕着父亲那亲切的声音,眼前总浮现着父亲那饱经风霜的面孔,脑海里闪现出岳营坡下那条曲曲弯弯的小路。
我出身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小时候,我家十口人,上有年迈的爷爷和体弱多病的父母,下有七个兄弟姐妹。十五岁以前,我没有穿过衬衣,夏天光着脚板,冬天没有袜子,很少一天吃过三顿饭。常常是春天一到,家里就断了粮。为了生存,父母经常四处奔走借粮。
我是长子,父母借粮的时候,总把我带上。跟在父母身后,童年的我,过早的看见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在这艰难困苦的求生路上,我曾忍耐不住饥饿的折磨,躲进路边麦田里偷吃鲜嫩的豌豆,结果被怒气冲天的父亲饱打了一顿。我生平第一次知道,这世上有一句名言,叫作“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那时候小小年纪的我,内心深处怀有两个卑微的愿望,一个是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另一个是盼望长大后能通过劳动过上有饭吃有衣穿的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十来岁起,我就开始做很多家务,洗衣、扫地、割草、放牛、喂猪等等,节假日就去参加生产队的田间劳动。漫长的暑假里,骄阳似火,父亲用他严肃而朴实的方式,手把手地教会我做农活。如今细细想来,父亲并不仅仅满足于只教会我劳动技能。父亲说,要勤快,不偷懒;要老实,不耍奸;要巧干,但不要不投机取巧。那时生产队每个劳动日值三角多钱,我每天挣二分五厘工分,大约值八分钱,可是父亲同我一样满足。父亲认为,我的收获不在于每天八分钱,而在于我明白了“饭是怎么来的”,在于使我小小年纪便知道了要为家里分忧。我感到我是在同穷苦的命运抗争中慢慢长大的,我生来就不是温室中的花朵,而是从石缝中长出的小草。用劳动换取衣食,以勤俭改善自己的处境——这个信念支撑着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人群。”这是父亲讲故事时候告诉我的。童年时代,岳营坡下,夏夜稻田中那如潮的蛙声,那梦幻般闪烁飞舞的萤火虫,还有那满天灿烂的星光,都是贫苦生活岁月中一首首轻快悦耳的乡村歌谣。面对天上的星星,父亲给我讲过许多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以及父亲所能知道的各种民间传说。父亲的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当今李伯清的口才,但在那个年年月月只讲阶级斗争的年代,父亲讲述的故事往往令我耳目一新。父亲给我讲过好几遍〈〈说岳全传〉〉,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令我回肠荡气、感慨万千。父亲对我的言传身教,渐渐地在我心中浓缩成几句话:勤俭持家,好学上进,忠诚守信,知恩图报。
我不是天上的星宿,我是人间的凡夫。我永远记住父亲的教诲——一个有着四十余年党龄的老农对我的教诲。他的观点非常扑素,脱不了“忠孝节义”这个框框,陈旧得掉土掉渣了,与当今的某些潮流格格不入。但是,我清醒地知道,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追求享受的世界,我会毫不迟疑地接受和坚持父亲的观点。我们可以遗忘和放弃很多东西,但是有两个东西却永远不能放弃和遗忘———个是忠诚守信,另一个是勤劳俭朴。
哦,岳营村,那几乎被世人遗忘的角落,那枯藤老树、小桥流水,那田园牧歌般的情调,那淳朴的乡音乡情,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深情地把你怀念。
多想摘下一朵白云,寄给我的父亲,告诉他我心依然纯洁。那样,他会笑了,幸福地,象看见童年的我从学校捧回了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