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是爱是幸福
2010-3-16 11:31:13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写给父亲母亲的话语,没有华丽的篇章,却全是肺腑之言,感情真挚饱满。唠叨也是一种爱,是对彼此的关心,对彼此的呵护,也是一种平淡的幸福。短短的唠叨,让我们懂得生活的艰辛,饱含了父母的一片殷切和期待!希望我们能够理解父母的苦心和关爱,也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幸福!问好作者!
父亲十八岁被抓壮丁参加国民党军队,在十年的时间里纵横大半个中国,他在战场上打击过日军,也与解放军打过仗。1949年,在辽沈战役出逃台湾的路途中,被困海上只好向共产党投诚。投诚后的父亲随即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退伍回到家乡——粤北南雄的一个残破不堪的农家。
母亲出生在南雄县城的一个普通市民之家,也许是兄弟姐妹太多的缘故,小小年纪的她就被送往乡下——我的老家一个富农家庭当童养媳。寄人篱下、悲苦辛酸是那时母亲作为一个童养媳的全部生活。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父亲退伍回来,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已没有了优越条件与选择的余地。很快,在他人的牵线下,当过国民党兵的父亲与童养媳身份的母亲也算是“门当户对”,没有一丝感情基础的父亲与母亲,一起走到了同一个屋檐下,牵手共迎未来的风风雨雨。
父亲话语不多,为人忠诚,任劳任怨。回来后被分配到一个国营单位工作,月工资还不及一只老母鸡的价格,孝顺的他在祖母的要求下辞职回到农村“广阔的天地”上大有作为,没过几年就被选为生产队长。身为一队之长的父亲,终日为集体的事劳碌奔波,几乎没有时间来管理家中的事情。
母亲嫁过来之后,依然保留着做童养媳时期养成的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她接连生下我三个哥三个姐姐,只可惜在那个温饱不济的年代,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夭折。坚强的母亲在泪水和汗水中终于把我和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妹妹抚养长大成人。这一直被母亲引以为荣,常常把这些当作故事来讲给她的孙子孙女们来听。
父亲一生为公,把生产队的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农业生产也搞得有声有色,是村民公认的好队长、好党员。可是,寡言少语的他却未能把一个农家经营好。这是他招致母亲一生对其唠叨的最根本原因。在我的记忆中,沉默的父亲,常常在家里某个墙角落一言不发,“巴嗒巴嗒”地吸着南雄土烟,大口大口的烟圈从嘴里吐出,袅袅散散,呛人的烟味弥漫在整个家里。而母亲,则在一边不停地忙碌着,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什么。年幼的我不知母亲所云,只是怪异于父亲母亲好像是来自两个世界的人,一点也不似一对结婚几十年的夫妻。
那年头,还是生产队集体生活,经济单一,生活窘迫。正在长身体的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常常饿得头晕眼花,但身为生产队长的父亲,尽管和母亲劳动都很卖力,仍是年年超支,分得的口粮接不上收获的季节,不得不靠母亲在三分自留地上种植的蕃薯、芋头等果腹。
然而父亲的正直、老实、公正、公平一向被村民推崇,无论母亲怎样唠叨,父亲都无动于衷,只管抽吸着烟卷,任由母亲在家里唠叨。
然而,母亲的唠叨从不从家里带到外面。出门干农活,她一反常态,像变了个人似的,只管默默地干活,像父亲在家里一样的寡言。不少村民有意向母亲套近乎,希望通过母亲传达信号,让当生产队长的父亲在派工、计工分等工作中有所照顾。母亲恪守着她做人和处事的原则,以沉默来维护父亲的威信和声誉。而母亲,无论父亲派做什么农活,她从无怨言,勤勤恳恳地干活,尽自己最大的力去做好。这一点,令父亲很感动。因而对于母亲在家里的唠叨,他也总是默默地倾听和忍受。
每当母亲做好了饭菜,我就去叫唤父亲回家。我不止一次地走向村庄的大榕树下去唤父亲回家吃饭。当父亲很投入地在讲述他当兵时期转战大江南北的传奇人生故事时,我忘了叫他,与围在他身旁的人一起,静静地倾听父亲眉飞色舞的讲述。在他讲完故事后,面对心满意足的父亲,我突然感到,父亲的口才原来也是这么的好!他讲述的故事像他抽烟的姿势一样优美,像他吐出的烟雾一样久久萦绕心头。
那时候,我总担心母亲整天地絮絮叨叨不停,最终会引起父亲的激愤,从而导致离婚。可是父亲一直沉默着,忍耐着,任你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母亲无奈,说过之后,甚至流泪之后,还是有条不紊地收拾这个家,以自己的吃苦耐劳让这个农家渡过了那个最为艰难困苦的岁月。后来,我和大哥相继成家,他们两个老人虽然分开,父亲跟着大哥住在农村老家,母亲跟我住在城里,但一月之中,母亲总要抽出三五天时间,步行五六里路回老家,去给父亲洗洗衣服,扫扫房间;父亲则每隔几天,就来我租住在城郊的家里,吃上一顿母亲做的饭菜,带上点什么回去。母亲依然话多,却已是对父亲的衣食住行这般叮咛那般嘱咐的了。
其实,我也知道父亲也有许多心事和苦恼。在家里,因为母亲的唠叨,父亲几乎没有说话和表达的机会。他唯有不停地卷烟、抽烟,在吞吐之间让心事沉淀,让烦恼云散。同样地,我也理解了母亲,理解母亲对于大公无私的父亲暗暗的责怨,理解母亲的唠叨其实是对父亲的一种关爱、一种怜惜、一种抚慰。
我想,沉默的父亲其实有福,要是每每母亲叨唠时分,父亲忍不住与之大吵大闹,说不定家早就土蹦瓦解了,我们兄弟姐妹四人也就成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成长的人生从此蒙上了残缺的印记。
理解了父亲的沉默,也就理解了父亲一生的所作所为。如果说母亲的唠叨与勤快,让我们早早地懂得生活的艰辛与人生的无奈,那么,父亲的慵懒与沉默,其实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恬淡与安适,一种对人生的宽容与豁达。
在我即将搬进城里居住的2003年年初,一个雨雪交加的夜晚,父亲在乡村老家玩牌之后如厕,却因体力不支而栽到。1月8日,父亲以逾八十高龄瞌然长睡。随我生活的母亲在父亲走后,变得也像父亲一样沉默寡言。父亲不在了,她很少返回仅有三公里之遥的老家。每天,在我们都走出家门之后,母亲就一个人坐在家里的阳台上,默默地追忆往事,怀想与父亲共度生活的点点滴滴。
也许,在我的父亲母亲的情感世界里,没有激情燃烧,但他们患难与共;没有花前月下,但他们相濡以沫;没有海誓山盟,但他们风雨牵手。如果说唠叨也是一种爱,那么我的父亲母亲的心中就拥有这种爱,它融于生活,甘于平淡,浓于血水!如果说唠叨也是一种幸福,那么我的父亲母亲就拥有这种幸福,它平淡如白开水,一生相伴,喝着舒服,于身心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