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该留什么给孩子?
2011-10-21 11:21:26 来源:柏海冰 我要评论()
“最年轻的博士生”让张炘炀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位16岁的博士生,前几日在央视《看见》栏目把“成就好的标准”定义为“北京户口,买房,找着好工作”,引发了网友热议。他对父母提出的“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的要求也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对于让父母在京买房,张炘炀称是因为不想当北漂,希望活得有尊严。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张炘炀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能16岁读博士,足以证明他的不凡。但是,似乎学历的高低并不一定改变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至少在目前看来受过高等教育的张炘炀还是孩子的观念。因为,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一般在5岁~15岁左右,期间接触的价值观足以影响他未来十几年的光阴。可是,这个孩子的人生却和同龄孩子不同,他的幼儿时期都在飞速一般的学业中成长,他一直在坐火箭。不过大家有没有想到对孩子的今天,他的父母是否应该承担一点责任?我们渴望人造“天才”儿童,可是当我们造出来后却发现他空有高智商,在情商方面却低得让人难以接受。生活,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在网上,看见谴责张炘炀的人几乎是一边倒。也有人说张炘炀他还是个孩子,在这儿当然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可是这样解说起来似乎又有点牵强附会,毕竟,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且读大学的人,应该可以思想独立了。可是,仔细的看了媒体对张炘炀人生一些报道,又觉得他是个可怜的孩子。社会对他过于的期望,父母望子成龙,拔苗助长的让他成长过快,现在或许看不出什么。但是,事物都有它的必然性,在张炘炀身上似乎看见他被当做一个变异人一样照顾着,他的童年和青春期都被剥夺了,他的童年和青春期全在书本里度过,那些是钱买不来的东西,除了会读死书,死读书还可以干什么?3年前,张炘炀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学校为他安排了一个两人间的宿舍,以便他的父亲继续照顾年仅13岁的张炘炀,但研一那年,处在“叛逆期”的他对父亲继续“陪读”的方式有了很大意见,认为应该给予自己充分自由。经过反复协商,父母决定尊重孩子的决定,13岁的张炘炀开始独立求学。在13岁的年龄,独立带来的“自由”也给张炘炀的生活带来了阵痛。生活上的问题张炘炀倒是能很快适应,但不受约束的生活空间,让他减少了投入学业的精力和时间,学业“基本是荒废了”,因此课程成绩并不太好。
更想不到的是张炘炀他居然会这样对他父母说“如果你们不给我在北京买房,我就不答辩,不读博士了。”张炘炀似乎并不知道,他的父母并没用义务为他买房子的权利,通过媒体曝光他家庭的部分照片能看出张炘炀他的家庭并不是特别的富裕。但是,就算是不特别富裕的家庭,他的父母还是为了这个儿子,倾一生的努力为他创造良好的条件。可是,这个孩子好像并不怎么感恩他的父母,他潜意识的观点认为父母给予他的都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或许,等有一天他真正明白的时候,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真的希望,他能体谅他父母的一片苦心,不知道他知不知道,他现在要父母给自己买房的钱,有可能是父母留着养老的老本?过早的支出,就有可能让父母劳累支出的时间更多。
中国人教育孩子,很少去单独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更多的在于应试教育。就像一位网友说的:“其实,所有的小孩都天赋异禀,真正的天才根本不需要去教,只需要顺应他们的自然本性。培根、牛顿这些人类的导师,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导师。但是,我们发现他们取得得成就足以令世界瞩目。而中国的天才,百分之五十被教育毁了,百分之五十被家庭毁了,那些少得完全可以不参与计算的直接忽略掉的,是存活下来的天才。原子的质量都只算质子加中子,虽然电子确确实实有质量,但电子从来都是忽略不计。这就是毁掉的天才和存活的天才的数量关系。”
笔者我自己不是什么天才,但是我从小到大收获到了最大限度的快乐,这比当天才更快乐。从小到大,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很少管我,而且他们也没有逼过我做一件事,没有刻意让我去做他们要求的事。我从小学到现在读的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甚至我穿的衣服,都是我自己选择的。因为这样,我在4~5岁就已经独立成长了,那时候我便学会做自己喜欢吃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看自己喜欢看的书,交自己想交往的朋友。在12~14岁,便独立远行,旅游了很多地方。虽然,这其中有一些曲折,不过总体来说,我很喜欢父母给我这样的放养。同时,我也真心的希望张炘炀你能更多的体谅父母。当然,我也挺佩服你,16岁能读博士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搞定的。不过希望你能理解,这个社会做人比学问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