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家庭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银行理财的十字路口
2012-12-21 10:40:57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我要评论(
  最近几年大受欢迎的银行理财产品,在近期接连爆发出违约事件,华夏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在今年到期后,不仅无法兑付原先承诺的11%~13%的收益率,甚至连客户的本金都无法返还。随后,工商银行也卷入纠纷中,浙江金华的10多位村民将1000多万元的征地补偿款购买了工行的一款理财产品,结果资金被易手,其中有400多万元无法追回。巧合的是,无论是华夏银行还是工商银行,都将原因归咎于员工个人私自兜售,和公司行为无关。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银行理财产品在经过最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后,各种风险已经开始浮出水面,这种风险不仅涉及投资人,更事关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按照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9月末,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6.73万亿元,比2011年末的4.59万亿元增长近47%。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社会融资规模11.73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比例的18%。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之大,已经到了让人无法忽视的地步。
  
  银行理财市场在最近几年迅速崛起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有限的背景下,银行之间用以争夺存款的工具很少,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在和国有大行的揽储之争中处于绝对劣势,因此,很多银行开始设计推出各种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明显高于存款利率的收益率来吸引资金,相当于一种变相的利率市场化。而对于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而言,在投资渠道有限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是一种很好的战胜通胀的工具。所以,从2009年以来,国内的银行理财产品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自有其合理之处。
  
  不过,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越来越大,隐藏的风险也随之浮出水面。除了近期爆发的华夏银行和工商银行这种较为极端的情况之外,更普遍的风险在于,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逐渐走低,可能会有更多的产品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率,从而引发客户的不满,甚至产生法律纠纷。
  
  很多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对于产品本身并没有太多了解,这一方面在于投资者自身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更主要原因在于银行理财产品的不透明性。对于理财产品的具体运作和投资领域,理财说明书会列出一个大致范围,比如债券、存款、票据、股票、信托等等,但是各自的投资比重并不明晰,所以即使是专业投资者,也很难对一个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准确判断。而大部分购买理财产品的都是非专业人士,绝大多数人只是将银行理财产品视为银行存款的替代品,对于风险并没有足够的理解,主要关注点在于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而银行理财产品宣传的预期收益率,很多人更是理解为承诺收益率,这其中除了客户自身的理解偏差外,也有银行销售人员的误导。比如在被问及预期收益率是否能够实现时,大多数银行销售人员都会做出这样类似的回答:“从历史纪录看,我们的预期收益率100%都得到了实现。”但是很显然,历史纪录并不能代表未来,自从央行两次降息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开始逐渐走低,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能够实现6%的收益率,而今年大部分产品的收益率都降至5%以下,今年前三季度有50多款产品没能实现预期收益率,还有很多理财产品报喜不报忧,在产品到期后并未公布实际收益率。
  
  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和非保本两种,这两种产品的占比大约为二八开。保本产品的收益率较低,仅比同比银行存款利率略高,大部分年化收益率在3%~4%;非保本产品的收益率相对较高,大部分预期收益率在4%~5%。相对目前3%的1年期存款利率,这样的收益率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不过,因为这样的产品投资对象具有一定的风险,所以有可能发生的极端情况是,客户不仅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率,还有可能本金受损。对于那些希望将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存款的客户而言,为了博取高于存款利率2个百分点的收益而将本金置于风险之中,可能并不是一个太明智的选择。而那些承诺保本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又只比存款利率高出一点点,对于客户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逐年走低,银行之间为了继续吸引客户资金,不得不提高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很多理财产品的资产池中,信托、企业贷款等风险较高的资产权重开始提升,在提升产品收益率的同时,风险也在随之上升,或者是将资金投向更长期的投资。通常而言,长期资产能够比短期资产提供更高的回报率,但投资期限越长,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错配风险就越高。从法律上讲,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最终将由客户而不是银行来承担,即使是那些存在纠纷的理财产品,也很少有银行愿意承担责任。比如近期爆发的华夏银行的理财产品纠纷,华夏银行的第一反应也是将其归咎于员工的个人行为,并没有表示出要主动承担客户损失的意愿。从长远看,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逐渐降低,加之理财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将来理财市场爆发纠纷的概率也将越来越高,近期华夏银行和工商银行的案例,或许只是揭开了理财市场乱局的一个序幕。
  
  更重要的是,随着银行理财市场的规模迅速膨胀,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如果不能纳入规范管理,很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负面冲击。目前银行理财市场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期限错配,银行理财产品大多为中短期产品,大部分期限都在1个月至半年之间,只有极少部分产品超过1年,而银行资金的投向却有很大部分流向了中长期项目,有些项目甚至高达数年,所以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就是,当某个短期理财产品到期后,银行需要通过继续发行新的理财产品来解决到期产品的兑付,而一旦将来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量下降,这种以新还旧的模式就将无法维持,银行就有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对于国内银行的理财模式,中国银行的董事长肖钢提出了迄今为止最严厉的批评,今年10月份,肖钢在《中国日报》上发表英文署名文章,直指银行理财模式的弊端。肖钢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一旦失去信心并减少购买或退出理财产品,这样的击鼓传花便会停止。“十八大”之后,肖钢当选中央委员,也是唯一一位当选中央委员的国有银行董事长,外界普遍视为他将在中国金融的监管层中担任要职,如果传言成真,肖钢对于银行理财的态度,很可能会对国内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过去几年在数量规模上的爆发式增长势头将会有所放缓,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开发上将会更加规范,更注重风险控制。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成立,或许是对银行理财加强监管的前奏。
  
  除了监管的因素,从银行理财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也很难再维持过去数年的高速增长态势,从2005年以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平均规模增长接近100%,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比例已经接近20%,如果继续保持过去年均翻番的增速,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甚至将超过正规银行。
  
  而从银行的角度看,对于理财产品的投入热情也可能会出现分化,随着将来利率市场化的程度逐渐提高,银行之间将会拥有更丰富的竞争工具,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对于理财产品的需求将会有所放缓。尤其是对在银行利润逐渐收窄的背景下,银行对于继续提供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一些国有大行可能会逐渐减少对于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投入,中小银行将成为理财市场的主力。按照惯例,每年在临近年末时,各大银行为了满足贷存比等各项监管要求,通常都会上演揽储大战,高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成为银行揽储的利器,但是从有关统计数据来看,虽然近期仍有部分银行一如往年推出各种高收益短期理财产品来吸引资金,但是力度已经明显不如从前。无论从外界监管还是市场本身来看,国内的银行理财市场在经过数年井喷之后,或许已经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