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第一镇”
2016-2-19 17:37:15 来源:中国画报 我要评论()
作者:伦辉
每当不知如何向外乡人介绍我的家乡时,我就会问:“你吃过xxx吗?就是我们那里做的。”
雅士利奶粉、九制陈皮、笑咪咪奶糖……在一般人眼里,这些是超市里食品区常见的商品。但对我来说,每一种食品都指向我长大的那个小镇。
“话梅味”的家乡
小镇有个头衔,叫“中国食品第一镇”。对小孩来说,这里也许是格林童话中《糖果屋》的现实版本。虽然这里的屋子不是糕点和糖果做成的,但这里的工厂却生产着各种膨化食品、糖果、饼干、棒棒冰、肉脯等,连工厂排气扇里出来的风都是甜丝丝的草莓味、菠萝味、巧克力味……有一回散步经过一工厂,我近距离观察,发现排出来的风竟是粉红色的。
小镇的食品制造史据说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是否那么久远已难以求证,但在父亲的记忆里,计划经济时代,村里的国有腌制厂已经生产固体酱油,销往北方。
甚至,小镇还生产过可乐。1998年,小镇的一家凉果生产企业突然做起了可乐生意,还砸下重金聘请成龙为代言人。那阵子,电视里都是成龙的广告,饭桌上也都是那款可乐——村里的杂货店不卖别的牌子。不过,它的倒闭仿佛也是一夜间的事,家里的大人来不及议论,其他牌子的新饮料已占据了餐桌、小卖部。
不过小镇的人,不会因为一家企业的倒闭而畏惧风险。公开资料可查,仅2002年,这里的食品企业就有七百多家,要知道,这只是个不到32平方公里的小镇。
事实上,在这里,一个家庭,就可以是一个食品生产车间、一个仓库、一个门店。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制作,从真空包装到销售运输,这些食品行业的行家都可以独自搞定。
今年春节回家,妈妈特别向我推荐一款肉脯,理由是:“这是邻居家自己制作的,选用的都是新鲜猪肉为原料,很好吃。”原来,邻居家的凉果生意做不下去了,夫妇俩决定转行做肉脯,销售渠道是微信朋友圈——这里时不时会更新最近一批肉脯的制作过程、出货时间、口味及价格。
他们的包装袋上,印着“原新加坡某某品牌老师傅主理”。我尝了一口,确实跟在广州所买的品牌肉脯一个味,只能默默地帮妈妈给他们点个赞:没有小镇做不出的食品。
小镇最出名的,当数凉果。凉果,是果脯蜜饯类产品在广东的专有名词。广式凉果曾是小镇最主要的产品,产值曾达10亿元。
如果有人问我,家乡是什么味道的?我的答案一定是:话梅味。
小时候,每次外出后回家,车子一进小镇,我就会嚷嚷:“一闻到这味道,就知道到家了。”
凉果晒场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初中时第一次在Google地球上找到我家位置,却发现我家被大片深深浅浅的棕色所包围,跟家人仔细辨别才发现,那不是别的,正是大片大片的凉果晒场。
我家门口就有一个晒场。如果不晒凉果,这种水泥地面最适合小孩子奔跑玩耍,也是我学自行车的最佳场地。
在晒凉果的日子里,话梅、陈皮、无花果条、金桔……被一排排摊开在透明薄膜上,更多的还浸泡在一旁一字排开的大水缸里。塑胶水管直接插在水缸里,满了也继续灌着,溢出来的棕色的汤汁流了一地,沿着地势爬向场边的泥土地里。苍蝇和工人一样,在场上忙碌着,顽皮的小孩时不时会跑上场用鞋子踢话梅。
没经过处理的废水被排入水沟、小溪。很快,家里人发现,井水打上来,也是一股话梅味。我们只能自嘲道:“想喝酸梅汤吗?井里打就有。”
小镇就像一个大型的凉果晒场,被“酸梅汤”浸透了。每到傍晚,家家户户都会响起用电蚊拍的声音——纱窗纱门已挡不住那些喝着凉果废水长大的、数量惊人的蚊虫。
事实上,我也曾参与小镇的食品加工行业。寒暑假时,有的工厂会把需要人工包装的活外包出来,层层下放。我们家可以从某一个邻居那里领到一大袋果脯,如咸金枣,和几捆包装纸。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包装纸包好果脯,拧紧,最后将完成的成品交还邻居,根据重量计算工钱。
后来,我在广州的凉茶铺里看到这种简陋包装的凉果,用于免费赠予那些买了凉茶的客人。
新的味道
那时的我没想过凉果会出食品安全事故,不过,出了问题,也不感到意外。
2004年,小镇70公里外的一座城市被爆出凉果生产质量问题。第二年,由于12家凉果类企业的产品被多次公示下架,小镇所有凉果产品一度被逐出北京市场。小镇的凉果行情开始走下坡路。那一段时间,向别人介绍家乡时,我只要说“毒凉果”,对方就恍然大悟,应一个意味深长的“哦”。
打击之下,小镇的凉果生产开始萎缩。
这次回家,车子靠近小镇时,我放下车窗,发现:那股酸酸的话梅味不见了。为了验证我的嗅觉,我又打开Google地球,通过历史图像对比发现,凉果晒场还有,但减少了一些。
大超市的进驻、网络购物的盛行,小镇的人们购物的选择不再受限于地域。只是,家中长辈仍然习惯年货中有凉果。对于小镇的食品,他们信任两类:要么是大品牌,要么是亲朋好友家自制的。
小镇其他的凉果销往哪里,没人说得清。只是最近,我仍在东莞市2015年的一份食品抽检信息表上看到,五种二氧化硫超标的凉果产品中,有四种产自小镇。
同样地,在Google地球上,我注意到原来棕色的凉果晒场多被灰白色的铁皮棚替代了。爸爸告诉我,凉果行业不景气,有些工厂转做糖果,而更多的工厂转向印刷包装行业。
所有的食品都需要包装,跟食品行业一起成长起来的,是小镇的印刷包装行业。2002年的数据中,小镇1700多家企业中,500多家是印刷包装企业。2006年,小镇得到另一个头衔——中国印刷包装第一镇。
我发现家门口的凉果晒场早已盖起铁棚顶的工厂。取代话梅味的,是一种塑料烧焦的味道——这家工厂生产瓶盖。这下,不只纱窗,家中朝向工厂的窗户都得关着。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厂房由住宅发展而来,工业和起居已混杂在一起,可以推测,排污系统也没有分离。很难想象,普通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如何负担工业废水的处理工作。只是,小镇的河道早已是散发着恶臭的黑色水体,谁也说不清那是凉果水还是印刷废水造成的,也难以分辨它是否更臭了、更黑了。
“总有一天,那些不正规的企业会被淘汰的。”爸爸对我说,语气平淡。对小镇上的人们来说,这些问题似乎只能留给时间去解决。我打起一桶井水,凑上前一闻,还是那淡淡的话梅甜。
每当不知如何向外乡人介绍我的家乡时,我就会问:“你吃过xxx吗?就是我们那里做的。”
雅士利奶粉、九制陈皮、笑咪咪奶糖……在一般人眼里,这些是超市里食品区常见的商品。但对我来说,每一种食品都指向我长大的那个小镇。
“话梅味”的家乡
小镇有个头衔,叫“中国食品第一镇”。对小孩来说,这里也许是格林童话中《糖果屋》的现实版本。虽然这里的屋子不是糕点和糖果做成的,但这里的工厂却生产着各种膨化食品、糖果、饼干、棒棒冰、肉脯等,连工厂排气扇里出来的风都是甜丝丝的草莓味、菠萝味、巧克力味……有一回散步经过一工厂,我近距离观察,发现排出来的风竟是粉红色的。
小镇的食品制造史据说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是否那么久远已难以求证,但在父亲的记忆里,计划经济时代,村里的国有腌制厂已经生产固体酱油,销往北方。
甚至,小镇还生产过可乐。1998年,小镇的一家凉果生产企业突然做起了可乐生意,还砸下重金聘请成龙为代言人。那阵子,电视里都是成龙的广告,饭桌上也都是那款可乐——村里的杂货店不卖别的牌子。不过,它的倒闭仿佛也是一夜间的事,家里的大人来不及议论,其他牌子的新饮料已占据了餐桌、小卖部。
不过小镇的人,不会因为一家企业的倒闭而畏惧风险。公开资料可查,仅2002年,这里的食品企业就有七百多家,要知道,这只是个不到32平方公里的小镇。
事实上,在这里,一个家庭,就可以是一个食品生产车间、一个仓库、一个门店。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制作,从真空包装到销售运输,这些食品行业的行家都可以独自搞定。
今年春节回家,妈妈特别向我推荐一款肉脯,理由是:“这是邻居家自己制作的,选用的都是新鲜猪肉为原料,很好吃。”原来,邻居家的凉果生意做不下去了,夫妇俩决定转行做肉脯,销售渠道是微信朋友圈——这里时不时会更新最近一批肉脯的制作过程、出货时间、口味及价格。
他们的包装袋上,印着“原新加坡某某品牌老师傅主理”。我尝了一口,确实跟在广州所买的品牌肉脯一个味,只能默默地帮妈妈给他们点个赞:没有小镇做不出的食品。
小镇最出名的,当数凉果。凉果,是果脯蜜饯类产品在广东的专有名词。广式凉果曾是小镇最主要的产品,产值曾达10亿元。
如果有人问我,家乡是什么味道的?我的答案一定是:话梅味。
小时候,每次外出后回家,车子一进小镇,我就会嚷嚷:“一闻到这味道,就知道到家了。”
凉果晒场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初中时第一次在Google地球上找到我家位置,却发现我家被大片深深浅浅的棕色所包围,跟家人仔细辨别才发现,那不是别的,正是大片大片的凉果晒场。
我家门口就有一个晒场。如果不晒凉果,这种水泥地面最适合小孩子奔跑玩耍,也是我学自行车的最佳场地。
在晒凉果的日子里,话梅、陈皮、无花果条、金桔……被一排排摊开在透明薄膜上,更多的还浸泡在一旁一字排开的大水缸里。塑胶水管直接插在水缸里,满了也继续灌着,溢出来的棕色的汤汁流了一地,沿着地势爬向场边的泥土地里。苍蝇和工人一样,在场上忙碌着,顽皮的小孩时不时会跑上场用鞋子踢话梅。
没经过处理的废水被排入水沟、小溪。很快,家里人发现,井水打上来,也是一股话梅味。我们只能自嘲道:“想喝酸梅汤吗?井里打就有。”
小镇就像一个大型的凉果晒场,被“酸梅汤”浸透了。每到傍晚,家家户户都会响起用电蚊拍的声音——纱窗纱门已挡不住那些喝着凉果废水长大的、数量惊人的蚊虫。
事实上,我也曾参与小镇的食品加工行业。寒暑假时,有的工厂会把需要人工包装的活外包出来,层层下放。我们家可以从某一个邻居那里领到一大袋果脯,如咸金枣,和几捆包装纸。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包装纸包好果脯,拧紧,最后将完成的成品交还邻居,根据重量计算工钱。
后来,我在广州的凉茶铺里看到这种简陋包装的凉果,用于免费赠予那些买了凉茶的客人。
新的味道
那时的我没想过凉果会出食品安全事故,不过,出了问题,也不感到意外。
2004年,小镇70公里外的一座城市被爆出凉果生产质量问题。第二年,由于12家凉果类企业的产品被多次公示下架,小镇所有凉果产品一度被逐出北京市场。小镇的凉果行情开始走下坡路。那一段时间,向别人介绍家乡时,我只要说“毒凉果”,对方就恍然大悟,应一个意味深长的“哦”。
打击之下,小镇的凉果生产开始萎缩。
这次回家,车子靠近小镇时,我放下车窗,发现:那股酸酸的话梅味不见了。为了验证我的嗅觉,我又打开Google地球,通过历史图像对比发现,凉果晒场还有,但减少了一些。
大超市的进驻、网络购物的盛行,小镇的人们购物的选择不再受限于地域。只是,家中长辈仍然习惯年货中有凉果。对于小镇的食品,他们信任两类:要么是大品牌,要么是亲朋好友家自制的。
小镇其他的凉果销往哪里,没人说得清。只是最近,我仍在东莞市2015年的一份食品抽检信息表上看到,五种二氧化硫超标的凉果产品中,有四种产自小镇。
同样地,在Google地球上,我注意到原来棕色的凉果晒场多被灰白色的铁皮棚替代了。爸爸告诉我,凉果行业不景气,有些工厂转做糖果,而更多的工厂转向印刷包装行业。
所有的食品都需要包装,跟食品行业一起成长起来的,是小镇的印刷包装行业。2002年的数据中,小镇1700多家企业中,500多家是印刷包装企业。2006年,小镇得到另一个头衔——中国印刷包装第一镇。
我发现家门口的凉果晒场早已盖起铁棚顶的工厂。取代话梅味的,是一种塑料烧焦的味道——这家工厂生产瓶盖。这下,不只纱窗,家中朝向工厂的窗户都得关着。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厂房由住宅发展而来,工业和起居已混杂在一起,可以推测,排污系统也没有分离。很难想象,普通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如何负担工业废水的处理工作。只是,小镇的河道早已是散发着恶臭的黑色水体,谁也说不清那是凉果水还是印刷废水造成的,也难以分辨它是否更臭了、更黑了。
“总有一天,那些不正规的企业会被淘汰的。”爸爸对我说,语气平淡。对小镇上的人们来说,这些问题似乎只能留给时间去解决。我打起一桶井水,凑上前一闻,还是那淡淡的话梅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