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幸福关键词
2011-6-10 14:33:40 来源:生活周刊 我要评论()
什么样的家庭才幸福?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大吗?据调查显示,“金钱至上”的幸福观,并不被广泛认同,多数人认为“一家子和和美美才幸福”。调查同时还发现父母与子女间代际互助明显,传统孝观念仍受到多数人首肯。
家庭关系和谐是第一幸福要素
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表示,根据对2000多份问卷调查分析后发现,大多数被访者认为家庭幸福由多种要素组成,上海市民并不认同金钱至上的幸福观,“和”是市民心中家庭幸福的最重要元素。徐安琪发现,普通人对“什么样的家庭才是美满和幸福的”的认知和归纳,既不如哲学家、思想家论述得那么深邃、透彻,奢谈生命意义、终极目标、快乐至善或自我实现,也不像一些学者或媒体所推断的那般物欲主义、金钱至上。“大多数被访者认为家庭幸福由多种要素组成,其中提及2-3项的为最多,分别占33%和29%。”而在单项因素中,“和谐团结”是人们所认为幸福的第一要素,占到53%;“健康平安”位列第二,比例为31%;“收入无忧”位列第三,比例为27%。
从单项因素看,被访者认同“和谐团结”是家庭幸福要素的为最多,高达53%,遥遥领先于其他表述;“健康平安”和“收入无忧”分列第二和第三,分别占31%和27%,排在第四位的是“尊重平等”。
但徐安琪告诉记者,被访者很少将个体的快乐感受视作家庭幸福的来源,譬如,只有“尊重平等”达到23%,进入第四位,强调“相互关爱、夫妻恩爱”和“快乐分享”的分别只占12%和11%。
“收入无忧”也很重要
在调查中,2168位研究对象中只强调职业、收入和住房条件而未涉及其他任何表述的只有70人,占被访总数的3%,大多数人在述说经济是幸福基础的同时,都提到了其他非经济条件因素。这不仅反映了普通人对家庭幸福涵义认知的复合性,而且也说明多数人都认同,只是工作稳定、收入高或住房条件好,还难以保证家庭幸福。
徐安琪说,可见百姓的家庭幸福观并不像社会渲染的那样物欲主义、金钱至上。特别是城市中,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紧张、焦虑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理重负,不少人也宁愿少一些压力,即使放弃一些物质。
但她也同时表示,三分之一的被访者认同经济安全是家庭幸福的条件。“生活无忧是普通人家庭幸福的基线。”尽管调查中,也有人将“家庭富裕”“钱越多越好”当作幸福的象征,但更多的表述集中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没有经济压力”上。
“农村、家庭经济压力大的被访者,诸如家人下岗、付不起学费、医药费等,更多地首肯经济基础在家庭幸福中的重要性。但这并不表明处于社会经济位置较低群体的价值观更世俗、境界更低,而是更直观地折射出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基本需求。”徐安琪说,但假如家庭成员的心态较为乐观,被访者则将有更多的幸福感。她建议应进一步强化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力度,使底层群体对改善自己的困境更有信心,从而更有效、实在地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子女和父母互相资助
在这次的系列调查中还发现,在经济上,大笔资金从父母流向子女,日常资助从子女流向父母。
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周汶蓉表示,在过去的一年内,成年子女平均得到双方父母经济资助为3564元。子女对父母的资助平均值为2365元。周汶蓉分析后发现,父母对35岁以下的成年子女经济资助最多,年均达9824元。随着子女年龄增长,父母给予的经济支持逐渐减少。其中,父母给子女的大笔费用主要用于结婚、购房等。
在家务帮助上,逾五成的35岁及以下成年子女经常得到父母帮助。这与这个阶段的成年子女刚组建家庭,结婚生子家务较多有关。这个阶段为父母提供家务帮助也最少。随着年龄增长,年龄越大帮助父母越多。
统计结果显示,最近半年来被访者与子女交谈的频率显著高于父母,有四分之三的人与子女的交谈达到了“一周几次”或“几乎每天”,而与父母有同样高频率交谈的比例仅为47%,与配偶父母交谈的比例则更低,仅为24%。
调查还显示,传统孝观念仍受多数人首肯,养亲、侍亲的核心“孝”观念处于主流地位,只是基于威权的“顺亲”观支持度明显趋弱,这是代际关系更为平等的体现,且青年人并未体现出更无视赡养父母义务的倾向。虽然教育、城市化和现代化对孝道观念有一定的冲击,但现实生活经历对孝道观念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关:受调查者描述的幸福生活
1,“幸福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要下岗都有工作,三个人关系融洽,夫妻应该感情专一,妻子体贴贤惠,丈夫应当通情达理,应该帮助操持家务,相互信任宽容理解,出去旅游转转,卡拉OK、走亲访友,经济不好,说啥都是闲的,双方没有固定的工作,有上顿没下顿,幸福就是无稽之谈。”(受访者基本情况:男,39岁,大专,城市)
2,“四菜一汤就是幸福美满的,天天吃肉就是美满的,全家人娃娃们好,妻贤子孝就是美满。”(受访者基本情况:女,45岁,初中,农村)
3,“首先就是家庭和睦,这是第一点,再就是经济上的一些,最重要是够用就行了,不会因为经济上的一些事情而麻烦,觉得就是互相关心吧,并不是说赚很多钱,去忙碌,反而把自己弄得很累。”(受访者基本情况:男,24岁,大学,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