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灵预言和人工智能
2015-3-6 10:00:50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我要评论()
作者:徐菁菁
导读:理解人工智能,或关系到理解人类的未来。而要理解人工智能则必须从理解图灵开始。我们绕过流行文化的戏剧化叙述,回到图灵和他的思想本身。那是一个时代、天赋与个性共同塑造的故事。
在第87届奥斯卡奖的角逐中,格拉汉姆·摩尔凭借描摹图灵生平的《模仿游戏》斩获最佳改编剧本奖。何为“模仿游戏”?摩尔设置了三重含义:身为同性恋者的图灵试图模仿他人,掩藏自己的性取向;他和他的团队在布莱切利模拟德国人的加密办法,破解密码;当然,它还指向用机器模仿人的大脑。图灵一生都在追问:机器能够思考吗?机器能有直觉吗?机器能有感情吗?
图灵去世两年后,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包括克劳德·香农、约翰·麦卡锡在内的几位科学家断言:“学习或者智能的任何其他特性的每一个方面都应能被精确地加以描述,使得机器可以对其进行模拟。”他们赋予了这个研究领域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名字:“人工智能。”
人和机器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人将被机器超越吗?机器文明将会取代人类文明吗?从“人工智能”一词诞生开始,它就超越了科学的范畴,进入社会心理的视野,成为大众文化消费中的主要题材之一。
2001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推出电影《人工智能》。他提出疑问:如果机器被赋予情感,它会持有何种身份认同?人将如何对待它们?在他的故事里,人类是机器的背叛者。但更常见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电影《黑客帝国》中所反映的:人类被机器所奴役。一个名叫“母体”(Matrix)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整个世界,人们就像他们饲养的动物,没有自由和思想。
在电影中,“母体”的创造者是造物主“设计师”(The Architect)。这个绝对理性的角色究竟是人类还是机器?电影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如果我们从“人工智能”的历史来考察这则寓言,这个超级机器的制造者身上至少叠加着一个图灵的形象。
如何看待图灵和他的研究?1954年,当他因氰化钾中毒辞世时,在英国,只有《每日邮报》以《床边的毒苹果》为标题在不起眼的版面报道了图灵的死亡。而在图灵辞世50年后,这个名字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人们一厢情愿地相信,苹果公司的商标正是源于图灵的故事。体制的抗争者、同性恋权益的殉道者,这个科学天才遭遇了多种诠释,最终被奉为图腾。
流行文化的创作题材总是对现实的关照。资本在用金钱认可和推动图灵当年的预想。人工智能领域的“后起之秀”TempoAI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拉杰·辛格(Raj Singh)说:“在过去18个月内,每家风险投资公司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或相关领域至少有一笔投资。”自2013年以来,雅虎、英特尔、谷歌、Dropbox、LinkedIn、Pinterest以及推特都收购了人工智能公司。脸书和谷歌为其公司内部的人工智能研究小组招聘了研究员。
据《连线》杂志报道,根据量化分析公司Quid的数据,自2009年以来,人工智能已经在美国吸引了超过170亿美元的投资。仅去年一年,就有322家拥有类似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获得投资。过去4年间,人工智能领域的民间投资以平均每年62%的增长速率增加。甚至有人预计,人工智能即将开启一个万亿美元的市场,让现在火爆到极点的移动互联网也相形见绌。一些激进的观点认为,移动互联网,乃至即将到来的物联网,都只是人工智能革命的前奏。
资本的期待是这样的:“人工智能既非能力超凡的机器人,也非让未来学家心醉神迷的超人工智能。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颇似亚马逊的网络服务——廉价、可靠、工业级的数字智慧在一切事物的背后运行,偶尔在你的眼前闪烁几下,其他时候近乎无形。这一通用设施将提供你所需要的人工智能而不超出你的需要。”
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正在与图灵发生真切的联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世界距离图灵的预想也越来越近了。
图灵相信机器能够下象棋。上个世纪末,“深蓝”凭借前所未有的搜索和判断棋局的能力,成为第一台战胜人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计算机。现在,顶级棋手接受人工智能训练已经是平常事。2011年,IBM研究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沃森”参加了电视益智节目“危险边缘”。在一些对人类语言的理解题上,它甚至比身经百战的人类对手更为出色。这意味着它知道凭借自己的算法,先“理解”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在海量的数据库中寻找关联的答案。这场智力较量不能不让人想起“图灵测试”——图灵提出:测试者向两个对象——一个机器和一个自然人——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果根据双方的回答,测试者不能辨别孰为机器,则这个机器应被视为有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离我们有多远?“快了。”在上世纪经历过多次坎坷和低潮之后,许多科学家都持有这样的观点。更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大数据、更优的算法,所有一切都在让机器更聪明、更强大。“沃森”正在学习成为一名医生,Deep Mind公司的“深Q-网络”正在成为横扫一切的电子游戏高手。
“牵扯到人工智能的领域包罗万象,无论是医疗、气候、能源甚至宏观经济,只要是所有集成信息方面的领域全部都能用得上人工智能。”Deep Mind联合创始人戴密斯·哈萨比斯说,“这些数据的整合和应用,如果没有人工智能的介入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无论是一名杰出顶尖的科学家,又或一个顶尖的团队都没办法做到。我们需要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来帮助我们在这些领域获得研究突破。”那么,机器文明将取代人类文明吗?又回到了这个持久的追问。
今天,走进任何一个计算机机房,在服务器排成的一道道墙之间,风扇鼓噪作响,0与1似乎就在在CPU和内存之间不断流动。那是图灵留下的遗产。图灵把数理逻辑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赋之以工程和物理的概念。今天,图灵几乎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代名词。在这个领域内,“图灵机”(Turing Machine)、“通用图灵机”(Universal Turing Machine)、“图灵测试”(Turing Test)等专业词语均以他命名,计算机协会(ACM)在1966年设立的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亦被命名为“图灵奖”(Turing Award)。
理解人工智能,或关系到理解人类的未来。而要理解人工智能则必须从理解图灵开始。我们绕过流行文化的戏剧化叙述,回到图灵和他的思想本身。那是一个时代、天赋与个性共同塑造的故事。
导读:理解人工智能,或关系到理解人类的未来。而要理解人工智能则必须从理解图灵开始。我们绕过流行文化的戏剧化叙述,回到图灵和他的思想本身。那是一个时代、天赋与个性共同塑造的故事。
在第87届奥斯卡奖的角逐中,格拉汉姆·摩尔凭借描摹图灵生平的《模仿游戏》斩获最佳改编剧本奖。何为“模仿游戏”?摩尔设置了三重含义:身为同性恋者的图灵试图模仿他人,掩藏自己的性取向;他和他的团队在布莱切利模拟德国人的加密办法,破解密码;当然,它还指向用机器模仿人的大脑。图灵一生都在追问:机器能够思考吗?机器能有直觉吗?机器能有感情吗?
图灵去世两年后,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包括克劳德·香农、约翰·麦卡锡在内的几位科学家断言:“学习或者智能的任何其他特性的每一个方面都应能被精确地加以描述,使得机器可以对其进行模拟。”他们赋予了这个研究领域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名字:“人工智能。”
人和机器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人将被机器超越吗?机器文明将会取代人类文明吗?从“人工智能”一词诞生开始,它就超越了科学的范畴,进入社会心理的视野,成为大众文化消费中的主要题材之一。
2001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推出电影《人工智能》。他提出疑问:如果机器被赋予情感,它会持有何种身份认同?人将如何对待它们?在他的故事里,人类是机器的背叛者。但更常见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电影《黑客帝国》中所反映的:人类被机器所奴役。一个名叫“母体”(Matrix)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整个世界,人们就像他们饲养的动物,没有自由和思想。
在电影中,“母体”的创造者是造物主“设计师”(The Architect)。这个绝对理性的角色究竟是人类还是机器?电影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如果我们从“人工智能”的历史来考察这则寓言,这个超级机器的制造者身上至少叠加着一个图灵的形象。
如何看待图灵和他的研究?1954年,当他因氰化钾中毒辞世时,在英国,只有《每日邮报》以《床边的毒苹果》为标题在不起眼的版面报道了图灵的死亡。而在图灵辞世50年后,这个名字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人们一厢情愿地相信,苹果公司的商标正是源于图灵的故事。体制的抗争者、同性恋权益的殉道者,这个科学天才遭遇了多种诠释,最终被奉为图腾。
流行文化的创作题材总是对现实的关照。资本在用金钱认可和推动图灵当年的预想。人工智能领域的“后起之秀”TempoAI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拉杰·辛格(Raj Singh)说:“在过去18个月内,每家风险投资公司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或相关领域至少有一笔投资。”自2013年以来,雅虎、英特尔、谷歌、Dropbox、LinkedIn、Pinterest以及推特都收购了人工智能公司。脸书和谷歌为其公司内部的人工智能研究小组招聘了研究员。
据《连线》杂志报道,根据量化分析公司Quid的数据,自2009年以来,人工智能已经在美国吸引了超过170亿美元的投资。仅去年一年,就有322家拥有类似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获得投资。过去4年间,人工智能领域的民间投资以平均每年62%的增长速率增加。甚至有人预计,人工智能即将开启一个万亿美元的市场,让现在火爆到极点的移动互联网也相形见绌。一些激进的观点认为,移动互联网,乃至即将到来的物联网,都只是人工智能革命的前奏。
资本的期待是这样的:“人工智能既非能力超凡的机器人,也非让未来学家心醉神迷的超人工智能。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颇似亚马逊的网络服务——廉价、可靠、工业级的数字智慧在一切事物的背后运行,偶尔在你的眼前闪烁几下,其他时候近乎无形。这一通用设施将提供你所需要的人工智能而不超出你的需要。”
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正在与图灵发生真切的联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世界距离图灵的预想也越来越近了。
图灵相信机器能够下象棋。上个世纪末,“深蓝”凭借前所未有的搜索和判断棋局的能力,成为第一台战胜人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计算机。现在,顶级棋手接受人工智能训练已经是平常事。2011年,IBM研究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沃森”参加了电视益智节目“危险边缘”。在一些对人类语言的理解题上,它甚至比身经百战的人类对手更为出色。这意味着它知道凭借自己的算法,先“理解”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在海量的数据库中寻找关联的答案。这场智力较量不能不让人想起“图灵测试”——图灵提出:测试者向两个对象——一个机器和一个自然人——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果根据双方的回答,测试者不能辨别孰为机器,则这个机器应被视为有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离我们有多远?“快了。”在上世纪经历过多次坎坷和低潮之后,许多科学家都持有这样的观点。更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大数据、更优的算法,所有一切都在让机器更聪明、更强大。“沃森”正在学习成为一名医生,Deep Mind公司的“深Q-网络”正在成为横扫一切的电子游戏高手。
“牵扯到人工智能的领域包罗万象,无论是医疗、气候、能源甚至宏观经济,只要是所有集成信息方面的领域全部都能用得上人工智能。”Deep Mind联合创始人戴密斯·哈萨比斯说,“这些数据的整合和应用,如果没有人工智能的介入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无论是一名杰出顶尖的科学家,又或一个顶尖的团队都没办法做到。我们需要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来帮助我们在这些领域获得研究突破。”那么,机器文明将取代人类文明吗?又回到了这个持久的追问。
今天,走进任何一个计算机机房,在服务器排成的一道道墙之间,风扇鼓噪作响,0与1似乎就在在CPU和内存之间不断流动。那是图灵留下的遗产。图灵把数理逻辑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赋之以工程和物理的概念。今天,图灵几乎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代名词。在这个领域内,“图灵机”(Turing Machine)、“通用图灵机”(Universal Turing Machine)、“图灵测试”(Turing Test)等专业词语均以他命名,计算机协会(ACM)在1966年设立的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亦被命名为“图灵奖”(Turing Award)。
理解人工智能,或关系到理解人类的未来。而要理解人工智能则必须从理解图灵开始。我们绕过流行文化的戏剧化叙述,回到图灵和他的思想本身。那是一个时代、天赋与个性共同塑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