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後的今天,台媒更墮落
2011-4-9 10:35:31 来源:銀正雄 我要评论()
台灣新一代的電影導演,同時也是作家的李志薔先生,是我幾年前在中時部落格偶爾會拜讀的一位版主。昨天,我無意間瀏覽到他最新貼出的一篇文章,標題是「林懷民給報紙建議〈全文轉載〉」,一時好奇,點閱完李志薔所「重貼」的全文,同時也細讀了他寫的「編者按」。
由於他的回應欄公告,「網友留言,須由部落格作者『先審視,才露出』」〈我也是因此才寫此文〉,我到今早七點四十分左右,才又再進一步追蹤。結果卻發現,經李志薔同意揭示的七篇回應中,沒有一位發現這篇文章有個「重大而致命」的問題。
此即李志薔所轉貼的該文,實際是五年前的「二手貨」──他所援引的是「痞客邦」一位部落客foxglove1109,在2006年2月23日所轉貼自當年二月號《聯合系刊》的〈菁英對談〉專訪。
於此,就產生兩個問題。首先,李志薔是否像我在2月22日所犯的錯,未嘗看出中時貼出的是未及更新的「舊聞」?
但這不太可能,因為原作者foxglove1109在該文之後,又陸續有所更新部落格,最近的一篇文章是2009年5月11日貼出的「one day in yunLin…」〈此公英語大有問題〉,足見李志薔是從「故紙堆」中挖出來的這篇「對談錄」。
復次,李志薔明知該文是舊的,除了連結出處的痞客邦網址外,有無在「編者按」告知網友,他所轉貼的內容,實在是發生很久很久的事了?答案是沒有,從他所撰的「編者按」觀之,即便提到了林懷民和聯合報王社長對談的地點,卻獨漏對談的日期,讀者只要稍不注意,就容易產生這是一篇新文章的感受──林懷民在今〈2011〉年二月對聯合報發飆。
然則,李志薔在轉貼此文,又寫了「編者按」為之推薦,是否出於不告知網友真正事實的故意或惡意,我們固然不得而知。但效果顯然是成功的,因為七篇回應,沒有一篇指出李志薔所犯的錯誤。
有無可能的確有網友發現了這件事,但因此所寫的回應,卻在李志薔「先審視後露出」的「特權」下,給刪除了?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此文的作者就涉及「雙重欺騙」。
如果沒有,就證明了一樁一直存在於網路、部落格、推特、臉書的嚴重問題──台灣的網友或讀者,普遍失去了閱讀狀態下的辨識能力,遑論辨別文本〈text〉的新舊、真偽與觀點、立場的歧異。
但,世事都是相對的,來自閱讀大眾疏懶成性,或出於自覺或出於不自覺的放棄思維能力,會不會也是如今台灣媒體普遍墮落的重要原因?這涉及「雞生蛋,蛋生雞」的哲學詭辯議題,很難說誰是因誰是果。
饒是如此,即便五年後再重讀這篇登在2006年2月號《聯合系刊》,林懷民所接受的這場〈精采對談〉全文,時間雖遙,空間、環境亦變,但其中指涉聯合報當年存在的各項問題,五年後的今天,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每下愈況。
必須特別指出的是,林懷民當年毫不客氣指著王社長鼻子大加撻伐的,與其言為聯合報所獨有,毋寧更是台灣現在所有平面和電子媒體普遍存在的共相。
當然,林懷民在這篇「對談」的甫一開始就指責聯合報立場偏藍,五年後的現在再看,我們還是會覺得這位「雲門舞集」的負責人實在太過武斷,當然不為在場的王社長所能接受。
問題在於林懷民政治立場的始終偏綠,要知他當年可是民進黨的鐵桿支持者,甚至早在2001年就一直是陳水扁執政後的國策顧問。他對於聯合報政治立場「偏藍」的不滿,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這樣的「成見」,從他的「侃侃而談」中,我們也會發現,林懷民的這種觀感,主要還是來自閱讀聯合報的社論使然,卻忽略,或有可能是故意避而不提,該報當時附在相關新聞報導之後的〈冷眼集〉,乃至〈黑白集〉,給社會大眾的感受,更常常是藍綠各打五十大板。
除此之外,林懷民所指出的聯合報各項缺失,如政治新聞太多、同質性太高,不關切不重視國際新聞、藝文新聞,不願培養專欄作家等等,大致都還算不至於太過離譜。
然而,這些問題,何只是聯合報才有,就算五年前中時的力捧南方朔為專欄作家吧,又何嘗能力挽余家的第二代經營者不倒?更何況南方朔實在只是個只會照抄西方作家片面言論的「碎片式文抄公」。
如此專欄作家的讓林懷民以之為例的用以指責聯合報,不公允猶在其次,更證明了林懷民受限於偏綠的政治立場,因此而產生在閱讀上的視野狹仄和侷限觀點。
你問錯了問題,對方當然也不可能做出正確的回應。
但這樣的錯誤閱讀,若再往內往深處去思索,實在也是我們這一代閱聽群眾所共同具有的缺點。
細究其因,可以一直推溯到1988年的報禁開放,1990年代電腦科技的一日千里突飛猛晉,網站的開發,網頁的興起乃至其後部落格的出現,加以台灣崛起的「全民瘋政治」,讓我們習慣於來不及思索的快速閱讀,耽溺於圖畫、圖片式的解讀。從此我們逐漸喪失思維的能力,我們亟亟於追求量化〈政治上只重選票多寡而無是非〉,卻徹底忽視品質的精緻和精密需求。
整整超過二十年,我們在閱讀上的不求長進,不重思維,反映在這一代的媒體人,包括記者、編輯和從這一隊伍走出來的政論名嘴,更嚴重的還在於,他們徹底失去寫作的能力。
台灣的媒體全都喪失了說故事的能力,遑論具備深度和廣度的品質。
這就是我們始終很難在報章雜誌上再讀到一篇深受感動的報導或文章的主要原因,記者懶得思考,就不可能重新建構他所報導新聞的真相,他所寫下的任何一個文字,只能人云亦云,提不出獨特的觀察,毫無宏觀面的視野。
你不會說故事,你就不能感動任何讀者,更因為欠缺自我反省的思維能力,終而日益自我耽溺,日益沉淪。
我們政治上的出現亂象而不拔,社會上的追逐名人八卦謠言而不悔,都是這麼來的,如此「成就」的。
可悲,可嘆,但一點都不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