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要闻 >> 热点新闻 >> 头条 >> 正文
中国援非:“授人以渔”
2011-9-3 14:04:3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要评论(

    中国有句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与其送人一条鱼,不如教人捕鱼的方法。中国对非洲兄弟,除了直接的经济援助,还有大量的人才培养,以及分享发展经验。

 

    在非洲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孔子学院”,不仅是加强中非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的一个载体,也是让非洲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除了“孔子学院”“走出去”,我们还注重“请进来”,非洲来华留学生和各类人力资源培训班的数目近十年来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就是一个明证。自2000年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在《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中提出设立“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帮助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专业人才以来,中国政府近十年来不断增加在该基金的资金投入,承诺培训的非洲人力资源数目几乎每3年都要翻一番。截至2010年6月,中国已为非洲国家培训了各类人员3万多人次,培训内容涵盖经济、公共行政管理、农牧渔业、医疗卫生、科技、环保、新闻等20多个领域。另外,中国在非企业也通过建立培训中心、在职培训、选派优秀员工赴华培训等方式,为所在国培训了大批熟练技术人员。如中国石油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参与苏丹的石油开发建设以来,不仅使苏丹从一个石油进口国变成了石油出口国,帮助其建成了一个集勘探、生产、炼制、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石油工业体系,而且非常注重提高当地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素质,每年均选派苏丹籍员工到中国内西南石油大学等高等院校培训,为苏丹培养了大批石油行业的操作工人和经营管理人才。有了高素质的当地合格人才,推进企业属地化经营和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才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目前中石油在苏丹的各个项目中都大量使用本地员工,部分项目苏丹员工的比例已经达到了90%以上。

 

    “授人以渔”还体现在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发展经验方面的交流与共享。中国自身在过去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取得的减贫和发展成就雄辩地说明了曾经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努力实现减贫和经济发展,中国可以与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分享这方面的经验。以扶贫减贫培训为例,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从2005年成立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20期援外培训班,共有来自82个国家的493人参加,其中有259人来自42个非洲国家。另外,在大大小小、各种级别和层次的中非关系研讨会上,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特区、中国乡镇企业发展以及中国扶贫和减贫的经验往往是聚焦和讨论的热点话题。

 

    总之,“授人以鱼”可能缓解一时的困境,但不可能根本改变非洲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唯有“授人以渔”,提高非洲的自主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非洲大陆的减贫和发展,帮助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者贺文萍为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