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两岁女童接连遭遇两辆汽车碾压,18名路人无人施救,一名捡破烂的阿婆的善良反被质疑为“想出名”。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正在引发舆论的沉痛反思。极端事件的刺激,有可能放大了冷漠的阴冷程度,但从教师该不该扔下学生独自跑路、特殊人群在公交车上该不该被让座、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起等问题的讨论,从见死不救讨价还价、遇到跳楼起哄叫好、可怜讨薪反被厌弃等现象的累积,我们或许不得不直面残忍的现实——人性冷漠、心灵麻木、道德滑坡已经是普遍且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这个有优秀道德传统的民族和国家,目前确实缺少高昂的道德底气。]
连续几天的时间里,10月13日下午发生在佛山南海的小悦悦事件让中国人心绪难宁。
这一天,先哲早已大加挞伐、今人尤有切肤之痛的“国人冷漠症”进行了最彻底的表演:面对遭面包车碾轧的两岁女童小悦悦,在长达近七分钟的时间里,18名路人居然熟视无睹、不闻不问,直至拾荒的阿姨陈贤妹将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在见惯了老人跌倒无人搀扶等类似场景之后,按说我们对冷漠的承受力是大大提高了。但小悦悦事件还是激起了国人普遍的震惊和愤怒,对此有人从利害关系上分析,搀扶倒地者毕竟存在一定风险,而小悦悦事件中,经过的路人完全可以通过打电话报警等近乎零成本、零风险的方式进行援助。尽管如此惠而不费,那18名路人也不愿意选择,容忍的底线再低,那18名路人注定都没法通过。
这种分析言之成理。但从事件性质分析,面对倒地老人漠然置之的现象如果不是个案,其和在受伤女童面前的冷漠肯定没有质的区别,而且其中很可能存在一种因果联系。在一个社会里,当对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都已成为一个纠结的问题时,可以断言,发生小悦悦事件几乎就是一个必然,而且很难保证未来的一天,中国大地上就一定不会上演比佛山一幕更让人震惊的事件。
正因为如此,我们没法同意小悦悦事件是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在残酷的现状面前,再也不能装鸵鸟,必须承认当下中国社会道德水准大幅滑坡是一个已成的冷峻现实,也必须正视连“扶老携幼”这样的基本公德都无法立足的社会基础。
谁应该为此而负责?无非有公民个体和社会两种指向,比较起来,指向社会是最容易的一种办法,也自有充足的理由。由于价值虚无、法纪不彰、道德底线失守、权势者带头不守规则,我们这个社会存在全面失范的风险,与这种风险对抗,个体的力量的确难免卑微,同流合污乃成为最便当的选项。但也正因为这种办法太过容易,不仅使许多应该遭受谴责的人逃脱了道德惩罚,而且还常常让他们心安理得,并产生传导作用,使更多的人一边诅咒道德失范一边却又主动放弃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小悦悦事件之后,一位网友的留言很有代表性,“我们表现出的痛苦相当可疑,我们的咒骂缺乏内在的力量,我们的正义感从一开始就摇晃不已。当我们迫不及待地发表道德演说之后,我们是否真正愿意追随这种信念,为‘社会道德’的改变和提升尽绵薄却尊贵的力量?”
网友的考问十分有力,更在给人信心。每一名公民个体的力量诚然渺小,但却尊贵,而汇聚这样的力量,基本公德无法立足的社会基础才可能被一寸寸撬动。一个基本的道理是,我们再对社会痛心疾首,而社会本身终究无法反思和改进,使社会趋善,这副担子实际上仍然只能由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个体肩荷。一个能动的主体,其对社会的责任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来论,消极的层面,是洁身自好,积极的层面,则是绝不放弃自己追求更幸福更有尊严生活的权利,与一切恶和非正义抗争。公民对社会尽这种起码的责任,很多时候常常只需要一点良知良能,就像那个心疼得赶紧抱起小悦悦的陈贤妹一样。
在佛山,当地媒体用“他们令佛山蒙羞”的大字标题考问着那18名冷漠的路人。其实这样的耻辱并非仅属于佛山。试看全国各地,相似事件哪座城市未曾发生过呢?如果说这些事件无一不是提醒我们还生活于文明线之下,我们哪个人又敢声称自己完全是无辜者?有的在公然作恶,有的在作恶的帮凶,有的在恶的面前噤若寒蝉,我们何尝不是基本公德无法立足的社会基础的一部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虽然外界的强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责任感,但绝不可能完全摧毁它。”公民们请行动起来,坚守良知,竭尽责任,如果你还对社会向善抱有期待。
外一篇:《王石川:警惕小悦悦悲剧背后的“平庸的恶”》
救人是想出名、炒作,拥有多么邪恶的想象力才会说出这种没良心的话?!如果说“炒作论”不值一驳,那么另外一幕则露出令人掩鼻的肮脏——据报道,为了找到逃逸的肇事司机,悦悦爸爸在五金城内张贴告示,悬赏5万元征集有用线索,他的手机号码也被传上了网。随后,他接到了一个号码归属地显示为西安的电话。电话中的男子自称肇事司机,并索要悦悦爸爸的银行账号:“我把钱给你打过去”,还表示自己“不想坐牢,不会去自首。”然而,面包车肇事司机胡某到公安机关自首之后,当地媒体了解到,真正的肇事者胡某并没有给悦悦爸爸打电话,“也就是说,是有人恶作剧。”
有一种残忍叫伤口上撒盐,当悦悦爸爸处于极大的苦痛和伤悲之中,却开这样的玩笑,还有基本的善恶标准么,人性中还有一点温情么?
无论是炒作论还是恶作剧,应该说都不是大恶,甚至也不触及法律,但正是这样的小恶,平庸的恶,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说路人的麻木让人脊背发冷,那么这些小恶则让人浩叹之余,多了一些愤怒和无力。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说:“恶一向都是激进的,但从来不是极端的,它没有深度,也没有魔力,它可能毁灭整个世界,恰恰就因为它的平庸”。这句话被简写为“平庸的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究其因,哪怕再残暴的恶,也是由一些“平庸者”来实施的;平庸的恶,易为人忽略;平庸的恶容易发展为残暴的恶……那些说阿婆炒作的人,那个恶作剧的人,也许只是无心之失,但这种无心之失,在不经意之间就会变成有心害人。
从路人冷对小悦悦,到炒作论、恶作剧,不能不让人再次反思人性的沉沦。此前不久,安徽合肥发生一起以德报德的案例,“不能让好人做好事,却没了好报”,曾经激起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大讨论,有人看到了道德的力量,而小悦悦的悲剧则告诉我们,社会的道德浓度还远远不能让人满意、让人有安全感。当然,无论以德报德还是冷对小悦悦,都是极端案例,都不足以说明我们的社会道德多么好或多么差。但是,面对小悦悦的悲剧,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还是需要警惕那些平庸的恶。
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要自我救赎。我们要问自己,如果自己在现场,会不会施以援手,会不会有顾虑?不管怎么样,救人第一,否则何以安放自己的灵魂?另一方面,如何遏制平庸的恶?据律师分析肇事司机最高获刑7年,但冷漠的路人呢,恶作剧的人呢,说阿婆炒作的人呢?从法律上也许对他们进行严厉惩罚,但如果不他们的颜色看看,他们也许不会放弃内心的小恶,怎么办?
应该把小悦悦悲剧当做社会道德大讨论的契机,全面反思我们的灵魂,重新检阅我们的道德观,重新梳理我们的相关法律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