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虽然中国人一直有着回家过年的传统,但这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却还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其背后的原因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是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的地区差异。
凤凰卫视2011年3月28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歌词:这是一首春天里唱的歌谣。
旅客:再受罪、再受苦也要回家。
钱可以没有,感情一定要有,哈哈哈。
歌词:经历了太多峰回与路转的喧闹,你是否已忘记家的美好。
旅客:辛苦是辛苦,很幸福,想到家里面的温馨,该回还是照样回,一点折都不打。哎哟,哎哟。
歌词:请准备好,去接受拥抱。
陈晓楠: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迁徙,从现代人走出非洲到远古时代的游牧部落,再到今天席卷全球的移民潮,但是纵观人类迁徙的历史,有人说,却恐怕没有一次可以和如今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规模相提并论,过去几年,每到春节前半个月,中国跨省区的人口流动都在10亿人次左右,而绝大多数都是回家过年的人,如同鹿逐水草、如同候鸟南飞,这一年一次的大迁徙,连接着城市和乡村、故乡和异乡,也连接着亲情与梦想。本周的《凤凰大视野》就将为您呈现中国人回家的影像纪录。
铁路工作人员:往九号走,两个小时以内的往九号走。
解说:这是一个面积不足两万平方米,设计流量每天不超过6万人的小广场,但是在2011年1月19日到2月2日间的15天内,这里平均每天的人流量超过18万,总共迎来送往285万人,相当于在15天里搬空了七座中等规模的城市。
铁路工作人员:这个车可以直接进去了,快进吧。
解说:每个人都背负着重重的行李或独自上路,或携家带口,拥挤与忍耐之中,人们从这里开始了一段特殊的旅程。
铁路工作人员:后面的等一下、等一下。等一下,人太多了,挤不了,走不了。
后面的旅客请不要挤,跟着走啊。
解说:人人争前恐後,你追我赶,肩上的担子再重也一样健步如飞,仿佛一个不留神这长长的火车就会将自己遗漏在这月台上。
旅客:等一下,等一下火车。
解说:即使夜幕降临,广场上依旧熙熙攘攘,甚至有人带上全部家当在此安营扎寨,每个人都盘算着,一定要在2月2日前离开这里,这一天是中国的农历新年前夜除夕。一个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必须合家团圆的日子。
旅客:不管怎么样,都要想办法回去,再受罪、再受苦也要回家。
家里一直来电话,想着那小孩子,想着自己的父亲,快点回家过年。
想回家嘛,打工的嘛,看看老人和孩子嘛。
解说:都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打工者,从不同的地方赶到这个广场上,明天,火车将把他们带往不同的城市,却都是向着家的方向。除夕夜之前的15天里,整个广东送走了3000万回家的人,而这一数字还不包括那些提前踏上归途的人们。
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东莞的这家毛织厂就已经放假了,放假第一天,老板邹同初忙着给员工结算最后一个月的工钱,辛苦了一整年的人们可以踏踏实实回家过年了。
邹同初:我现在货少,只能保本经营,对于工人来讲,回家心切,他们也不在乎那几百块钱,一听说我说28号放假,他们都高兴得要死,天天在那儿盼,天天在那儿数了,像我们那时候盼毕业一样,在那儿倒计时了,哈哈哈。就是这种心情,所以宁愿早放二十天的假,避免春运高峰,别说多做的这一二十天,给公路铁路的票贩子给赚了。
解说:当天晚上就有五位员工要启程回家,邹同初已经订好了一辆面包车送他们去火车站,一同出发的还有邹同初的妻子刘小华,虽然夫妻俩一直把大儿子带在身边,但小儿子留在湖南老家由父母照料已经半年,所以工厂一停工,刘小华就忙不迭要往老家赶。
邹同初:妈妈要回去带弟弟呀,你读完书我们两个就回去了。
邹翀昊(邹同初大儿子):我读三年级。
邹同初:你回去了,爸爸一个人在这里怎么办,你不担心爸爸吗?
解说:大儿子邹翀昊今年十岁,从来没有离开过母亲,其实2010年小儿子出生时,夫妻俩原本也是计划要带来广东自己抚养,但在父母的坚持下,最终作了妥协。
邹同初:我老爸老妈不让我带,他们作父母的,好像没帮到儿子一样,他们有这种心情,所以我跟我老婆讲了,就让他们带半年吧,省得他们在那里犯嘀咕去了。
邹翀昊:妈妈。
解说:元旦这天,在中山做房地产中介的桂林人陈海龙就开始为回家过年作准备了,今天有位同乡好友结婚,他想借此机会看看老乡中有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骑摩托车回家。
陈海龙:省钱喽,来回1400多公里,油钱的话大概就是不到200块,200块左右,那边的话,如果坐大巴回去800到900块,最起码省掉600块,600块钱老人家在乡下买过年的衣服,买年货足够了,足够了。买了衣服给老人家的时候,老人家还骂你呢,这么浪费,是吧,省一点吧,你还没成家呢。
解说:陈海龙的摩托车还没有上牌照,是一个多月前刚买的,而他的驾驶证也是半年前才拿到,是典型的新手加新车。
陈海龙:前几天我还摔了一跤呢,脑子很清晰,但就是不会踩刹车,那时候我还在叫,哦哦,翻车了翻车了,就倒了,那些保安呀,施工的,个个过来看,你叫这么大声,怎么自己不知道踩住呢,我说我也不知道,哈哈。
哎呀,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陈海龙同乡:陈总,欢迎光临。
陈海龙:看来我这个问题,还是要解决一下才行,要是还不解决的话,我们两个变成神棍啊,变成,他们过来了吗?阿东你回不回去啊?
阿东:回呀。
陈海龙:什么时候走?
阿东:27。
陈海龙:怎么走?
阿东:坐车。
陈海龙:跟着我回呀。
阿东:不认识路呀。
陈海龙:有地图的嘛。
同乡:签个到。
陈海龙:好,这里是吧。
解说:相熟的几位老乡都没能赶过来,新郎和伴郎又忙着招呼客人,原本打算好好热闹一场的陈海龙有点失落,无聊地躲在一旁打电话。
陈海龙:毕竟出门在外,到年底了,想碰个头,这么好的机会,当然会有失望,但没有办法,都是为了生活嘛,那时候我回家乡的时候我还想打一个A3纸,放在车站的位置,什么在中山打工的老乡,有空多聊一聊,但是操了这个心,不敢去贴,怕被抓走。
刚接到电话,我可能要先回去一趟。
同乡:干嘛。
陈海龙:先回去公司一趟,他们在签单,签单,我要回去一趟打个招呼先,新娘子很漂亮。
同乡:谢谢。
陈海龙:如果有姐妹的话帮我留意一下啊,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是不是,如果今年还不解决这个问题,真的是神棍了,11月11号,这只是聚一聚而已。但是真正结婚,在我们那边的话,肯定要回老家,正儿八经举行婚礼的嘛,你看在外面,举行一个婚礼虽然是在外面认识的,在外面认识,谈恋爱,在这里举行婚礼的话,家长都没到位,是不是啊,这肯定是要提前回去摆的嘛,阿东那你先忙了啊,我回去办点事情。
解说:趁着元旦大促销的势头,董华清和锺素平打算给远在四川的父母、女儿置办些礼物,虽然夫妻俩半年前刚刚回过老家,但春节依然能唤起他们回家的热望。
董华清:春节才有那个气氛呀,大家都春节回去,你如果不是春节回去,没有人的,除了父母以外,自己的伙伴呀,朋友呀,周围的乡亲呀,都没有人的,都在外面打工。
解说:平时出门董华清都是以摩托车代步,但听到天气预报说今天可能会下雨,他决定动用公司的“这”辆车。
董华清:我的同事到是有别扭的,女孩子嘛,她跟我说,她开这个车出去买东西,看看周围有没有人呀,有人就算了,没人,就唰一下下来了。不过我也不是那种狂热地喜欢摩托车的,摩托车只是一种交通工具,不是真正的那种摩托车迷,如果有选择,我宁可选择有汽车,至少任何天气我都能出门。
解说:并不狂热爱好摩托车的董华清却也庆幸在买不起汽车的日子里,摩托车给了他尊严与自由,今年春节,他决定带着妻子骑行2000公里回四川,大学毕业后,董华清年年春节都要回家,而今年对女儿的思念让他越发归心似箭。
董华清:经济条件好一点我会选择坐飞机回去,因为正价票不好买,也贵,我一般会选择三十晚上,或者大年初一、初二的时候出行,今年我想早一点回去,多一点时间陪陪家里人,因为现在成家了,有小孩了,应该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一年没有见到他们了,不知道他们什么样子,小孩也不认识我。
要穿多大的鞋呀?
锺素平:这个不应该买20码,这个应该买22码。
董华清:前几个月回去一次她也不认识我,抱也不让我抱,单独想把她领走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爷爷奶奶的陪同才可能在一起,当时心理酸酸的。
锺素平:这个衣服打多少折呀?
售货员:8.8折。
锺素平:8.8折,打折打得真少。
解说:商场的节日特卖没有想像中的热火朝天,夫妻二人随即转战服装批发市场,但依旧失望而归。
董华清:这里东西的质量还是差了点,达不到我的要求,我给他钱,他们都不要的,所以我才说想买些东西带回去,但衣服不知道穿在身上合适不合适,不知道一年来是胖了还是瘦了,小孩子不知道到底长多高了,都不知道,不清楚。
解说:无论如何,给女儿的礼物是必须要买的。
锺素平:她呀,刚开始都不会让你抱的,只是因为我们给她买的衣服嘛,拿给她,她会过来拿东西,拿完东西她就跑了。有时候梦见她在哭,真的,其实生下来也挺对不起她的吧,感觉就是只给了她生命似的,都没照顾她,不能陪在她身边带着她,她走路啊什么的都没在她身边,学走路呀,学说话呀。
董华清:经过两三年时间的奋斗,要不我没有,没有达到想要的生活水准,或者怎么说呢,一个平均的社会阶层该有的东西,比如房子、车子,我说的是汽车,如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那我就回去,回家乡去,彻底地放弃,小孩子不跟我在一起,付出的代价更大。
解说:中山古镇是中国最大的灯具生产地,号称“世界灯都”,十万多外来者在这里打工谋生,数量远远超过本地居民,每年临近春节打工的人纷纷回家过年。古镇的市面就会一点点冷清下来,七坊街夜市上有家手机美容档,光顾的客人都是附近灯市厂的工人,开档的小夫妻今年打算早点回家过年,因为一直萎靡不振的世界经济也影响了他们的生意。
蒋益峰:今年这边生意不是蛮好,所以他们放假都放得蛮早的,15号估计都放完了,如果这里没人了,我在这里摆也没有意义了嘛,看明天订得到火车票不喽,订得到就16号回。
解说:第二天,蒋益峰早早就起了床,但他没有去火车票代售点,也没有给订票热线打电话,而是坐在电脑旁,一边上网一边“等”电话,原来20多天前,他在一家网站上下了订单,对方承诺会在预售期第一天也就是今天给他答复。
蒋益峰:这样方便一点嘛,我就不用去排长队、去等呀,很冷的嘛。
记者:你是把钱先打给他?
蒋益峰:先打给他。
记者:那你怎么来信任呢?现在官方并没有推出网上订票。
蒋益峰:感觉吧,直觉,因为我觉得他这个网站做出来,不可能就骗我一个人的钱吧,免责声明,久久票务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责任。哈哈。就是什么责任都不承担喽。
记者:那你还相信他。
蒋益峰:试一下嘛,我订了6张卧铺的话,不可能一张都没有吧,只要有一两张的话,我老婆就可以去嘛。然后我是无所谓,我是硬座、无座都可以的嘛。
解说:蒋益峰的妻子曾小平已经怀孕三个多月,这次回家过年有准备安心在老家待产,11年前,夫妻俩从湖南怀化来到广东,当时,他们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刚刚败下阵来。
曾小平:也是想出来见见世面喽,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在家里一切都看习惯了。第一次出来的时候做流水线,8点钟上班,然后上班上到中午,连晚上要加班,加到11点钟天天加班每个月只能拿到600多块钱一个月,有的时候伤感起来,感觉特别想回去,想着想着就会流眼泪有时候。想父母把我养大真的很不容易,以前他们教我们什么都没听他们话。
解说:两个小时过去了,蒋益峰还没有等到取票通知,便试着给网站的客服中心打电话。
蒋益峰:还在通话中,正在通话中,还是一样,好难打通呀。昨天也打了两三次,正在通话中,有那么忙呢。
解说:看着丈夫越来越心神不宁,曾小平到是颇为镇定,回家前的这段日子将是她在广东最后的时光,夫妻俩已决定孩子出生后曾小平就不再来广东,如果能在家乡找到可养家糊口的生意,蒋益峰也会彻底告别广东。
蒋益峰:在广东没有什么归属感的,他们本地人始终把你当地人,而且时不时又要查暂住证呀,搞些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曾小平:这边治安不太好,经常,我去年啊,去年卖早餐嘛,这个手呀,被人家抢劫,早上的时候,被人家划一刀,这个筋割断了,这里都开了,这个手差不多都变成两半了,然后上医院缝针,住院住了七天,又花了四千多块钱,那一次之后感觉,又是后面去报了警嘛,报警的时候警察的态度也不是很好,我老公在那里等呀,晚上等了好久,那个警察在玩那个CS,嘿嘿。那个时候我们感觉心很凉。
蒋益峰:喂,您好。
客服:很高兴为您服务。
蒋益峰:喂,您好,我查一下我的订单。
解说:电话终于接通了,但是得到的答复却更加让人迷惑。
蒋益峰:代购人员是谁呢?
客服:广东那边的,哦,东莞那边的。
蒋益峰:东莞的代购,那他是在火车站买吗?还是在哪里买?
客服:应该是在代售点吧,这个我不清楚。
蒋益峰:今天什么时候给我答复。
客服:要看这张票什么时候发售了,他们买的地方,我并不是很了解。
蒋益峰:哦,他今天一定会给我答复吗?
客服:今天发售的,正常情况下今天是要给答复的。
蒋益峰:正常情况,如果不正常?
客服:这个我不能帮你保证了。
蒋益峰:两个单全部都是已经退款的状态,要查一下款有没有退到我的支付宝帐号里面去,现在还是通过电话喽,虽然很难打,相当难打,今天早上打了四个小时都没打通。
解说:网上订票以失败告终,车票预售的黄金时间在等待中被消耗,蒋益峰只能求助官方公布的订票热线,同在广东打工的两个表妹也被发动起来打电话。经过一上午的努力,电话订票终于有了结果,蒋益峰订到三张软卧,在东莞的表妹订到三张硬座,但出发的日期却是后天1月10号,比计划提前了整整一个星期。
售票员:没有,你越往后越没有。
蒋益峰:我电话订好票的。
解说:只能买到昂贵的软卧,出发的日期也突然提前了许多。这个结果虽不尽如人意,但蒋益峰也没有更多的选择。
蒋益峰:想赶在春运之前嘛买火车票容易一点嘛,然后第二个,因为我母亲的话,刚好17号的生日,可以给她过56的生日嘛。都无所谓了,是吧,拿到软卧票就好了,贵就贵一点,反正是为了回家多花费一点算了。
解说:下午三点,蒋益峰和曾小平就从古镇赶到了广州,和他们一起坐火车的还有两个表妹和一个同乡一行五人,开车的时间是五点十分,但是在中山石歧打工的妹妹直到四点还不见踪影。
曾小平:四点钟,要不要排一个小时的队去。
蒋益峰:应该不要。
蒋益峰表妹:应该要。
解说:四个人手里只有三张软卧车票,蒋益峰被留下来继续等待,此时妹妹还被堵在路上,什么时候能到仍是个未知数。
蒋益峰:三张票还在她身上呀,她要不到,我又要打道回府了,时间又一次在等待中流逝。曾小平并不知道丈夫还在车站外等,告别广东的日子终于到了,她的心中满是回家的喜悦。
曾小平:首先给我小孩她奶奶过个好生日吧,然后回去看望下我爸爸妈妈,也给我自己爸爸买了件棉袄,给他送回去,他自己虽然说开店有钱赚,但从来不会给自己添衣服,每年还是穿着好几年前的旧棉袄,我想,作女儿的也给他买一件吧。
记者:就你一个人?
蒋益峰:对呀,后面走丢了。
记者:还有几分钟开车?
列车员:马上就要开车了。
蒋益峰:等下还有我妹妹,我发个短信给你,你跟她联系一下看看怎么样啊。
陈晓楠:虽然中国人一直有着回家过年的传统,但这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却还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其背后的原因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是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的地区差异,不过,故乡和异乡,离家与回家,原本也是人类永恒不息的主题,明天的节目,我们将继续为您呈现这样一场由逐梦而生,又逐亲情而动的人类大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