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正在无耻
2011-5-11 14:46:41 来源:青年之青 我要评论()
[头头网推荐:中国首善陈光标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篇声明,称自己没有诈捐,声明的起因是由于相关媒体的采访调查,陈被打上了欺骗的标签,不管他曾做过多少。社会上一直存在着一些奇怪的风气,类似的例子是一位救人求表扬的老人,仿佛偌大的中国已经没有谁再愿意做好事,或者做了好事还必须大肆宣传,甚至有时候还必须夸张才能引人注意,个人的人格与社会的人格在这些事件中都变得奇诡,引用罗永浩的话说,这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在陈光标面对质疑所做的回应中,开头是这么写的:“我是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光标。”他的措辞让我一时半会儿很难适应,这种贴金似的前缀,即便有意义,我也觉着由别人来说更合适一些。正如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捐了多少钱,不应该次次都从他自己嘴里讲出来,而应该由一个可信赖的第三方公布。总之,在我还没看到太多资料时,也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的做事风格基本属于荒谬型。
我得承认我不是一个好的媒体从业人员,大多数沸沸扬扬的新闻我都是等到尘埃快落定时才略知一二。想不起啥时候养成了这么个习惯——看新闻只浏览体育版面,并且去粗取精地只关注下比分。因为看多了就难免要生气,还有不少情况是越看越气。我控制不住生气,就只好控制自己不去看。好比这次陈光标和我所供职的中国经营报社摆出好久阵仗,我才后知后觉地从同事嘴里得知。
为了获得一点发言权,我把关于此事前前后后的各方报道都看了,然后果断地生了气。我知道这是个危险的选题,质疑诚信,并且是一个“大善人”的诚信,一定会令人不忿。毕竟要面对的是一个大多数不太拿诚实当回事儿,又对说谎者见怪不怪的群体。后来事态的发展也的确如此,广大群众反响强烈,觉得这帮媒体是吃饱了撑的,怎么就看不惯人家做点好事呢?陈光标本人也是个煽情好手,他说,“我在做慈善的时候,你们在做什么?”成功地开启了人们内心的母性情怀模式,如果陈光标可以从电视里迈着方步走出来,我想一定有不少人冲过去握住他的手,泪眼婆娑地说声谢谢啊。
国人对待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往往感情战胜理智,并且以这种判断方式为荣。让人们落泪的都成了天经地义的好人,提出怀疑的都是别有用心的混蛋。陈光标就触到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那部分,爱,对陌生人的爱,这得多么崇高,而崇高的人几乎是一定诚实的。人们天然地对那些捐助者多一份信任,诚实、善良、帮助他人,在老百姓的感情中这些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这当口据理力争就变得很有难度,你反对他说谎,就好似你反对他做慈善,大众的情感早就被绑架了。也正因为这些,我认为一个慈善家说谎是件更为可耻的事情,因为他在利用公众的善良和单纯。
5月2号的《中国经营报》用了差不多4个版面去做一件很枯燥的事情——陈述事实。以表格、数字等大家并不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连篇累牍了陈光标“诈捐”的面目和他本人前后不一的说辞。如果不是看在“热点事件原发地”的面子上,我相信很少有读者愿意读完它们,但即便如此,来不及读报又喜欢拔刀相助的同学还是在嚷着,“有本事你们就拿出证据,不要就会人身攻击!”
实际上,真正受到人身攻击的是我们报社跟踪此事的那几位记者,他们不仅在网络上被人问候了全家,还收到了恐吓邮件和匿名电话,连记者坐什么车去采访,陈光标说自己全都清楚,你想想有多恐怖,差点就真的攻击到了他们的人身。这些负责报道的记者,他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我还都不认识,但能够成为他们的同事,是我的荣幸。
在报社,我听了很多关于陈先生的奇闻异事,我不想做人格谋杀,也不愿质疑他捐款的动机,那些轶闻我也拿不出什么凭证,权当一乐,在这儿我仅举两个看得见搜得到的事实,以资证明陈先生有多么神通广大不可思议,好像生来就与神相伴,对创造奇迹这种事儿,根本就是信手拈来。
其一,据报道和他自己声称,在512大地震震后3小时,他集结了一百二十人和六十台工程机械,从江苏、安徽日夜兼程,奔赴都江堰,他们从沿海地区开进了崎岖不平的山路,近2000公里的路程,这支浩浩荡荡的机械队伍像是有了天使的翅膀,几乎与军队同时抵达了灾区。这时灾难的发生仅仅过去了不到三十六小时的时间,军事专家们都大为赞叹。奇迹就这么发生了,在重灾区,这支临时抽调的机械大队,来不及休息就又分别在都江堰、茂县、绵阳、北川等地投入抢险。此时的陈光标不仅是好人,而且是个神人,我不知道此时问一句“这可能吗?”是否显得有些没人性,可我觉得这世界不会因为你做了一件好事,常识就都不存在了。
另外一件事更蹊跷,截止到2010年,陈光标对外声称的捐款数额已经接近了14亿。就算我们以最大的善意相信他的作为,也请允许别人问一句,他有这么多钱吗?从记者调查掌握的“黄埔再生”的损益表看,2008年,2009年他的企业分别亏损457万元和1696万元,营业总收入和股东权益加在一起也和其宣称的14亿元相去甚远。那些坚挺的数据都来源于他自己在各地的演讲,“去年,我公司的营业额达到了103亿,净利润达到4个多亿。”如果陈先生不是生活在泡影里,那么就是他有天大的本事,干的是变废为宝的生意,赚的是无中生有的钱。
陈光标说,“我的生意现在应接不暇,跟我长年做慈善有很大关系。做慈善有良好的信誉。我做慈善本来是想回报社会,而社会又给予我良性的回馈。”陈光标又说,“我陈光标赚钱,其实比吃屎还难。”这都是他的原话,只不过场景不同,需求不同。虽然很难理解“比吃屎还难”究竟是有多难。。
事情很快发展得很热闹,如同往常的事件,前期是什么理也不讲的态度战,挺陈还是倒陈,一句话就行,乌泱泱一片,各方数着人头,一时多少秀才多少兵。到后期阴谋论开始登场,“陈光标如此高调是为了什么?”“他捐的那些钱是为了什么?”“记者跟他过不去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他得罪了某某人?”我无意挺谁也不想倒谁,只盼着能把事实弄清楚,把道理讲明白,游戏一旦进入套路也就立刻无趣了。
受网络所害,事件一经发生,只要你会打字,哪怕你说的不是人话也不妨碍发表观点,数不清的不知所云,活活把人气死。如你所知,今天我们活在一个奇怪的话语秩序下,这个秩序里,专业的声音有见地的声音发不出来,听到的全都是市井语言,泼皮无赖,胡搅蛮缠。一个明星,你本来消费的是他的电影,他的歌,他的娱乐,可现在因为你关注了他,是他的粉丝,你又要接受他的语言,他的观点。一份专业性的报纸卖到最好也不过几十万份,而一个大牌明星,他一打开电脑就可以面对着几百万粉丝发送广播。
酷爱开炮的冯小刚导演,看了几眼新闻报道,就连发了数条微博,其核心意思就是,做事高调怎么了?高调有错吗?人家做好事还不许高调?是啊,高调没有问题,问题是没人说高调有问题。中国经营报和南方都市报的质疑都来源于一个相同的基准线——无论在什么调上都不可以欺骗公众。私以为,慈善中诚信的重要性至少是“更”的级别。
冯导演还说,人家做了好事就要允许人家吹牛逼。此处的“吹牛逼”无非就是账目上的适度虚假,不过冯导演终归是比较收敛,他仅举了一个稳妥的例子,“人家说救了10个人,一过数救了8个,那也比一个不救强。”话听上去没错,但逞口舌之快和捐款上的诺而不行、言行不一、夸大捐款数额能是一回事儿吗?这样的逻辑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更像是秀,因为他判断的出发点不是事实和理性,甚至不是靠感觉,而是出于自身的性情。
“捐”和“诈”本是不同概念的两码事,他得捐多少钱,才能支付欺骗公众的开罪费呢?我想这是一个冯导演无法回答的问题。
还有些人更诡异,先前这帮人一直把“伪善比无耻更可怕”当作价值观的立足点,可这回他们不知为何又给自己来了一巴掌,为伪善打起了辩护,“就算陈光标所说的十几亿元善款是假的,但再怎么假,加在一起几千万总有了吧,你们这些一万都没捐过的人有什么资格说他?”唉,你瞧瞧这是多么严重的人格分裂。糊涂蛋永远都只会背诵格言。
我们刚掰扯清楚原来从不踢球的人也是有权利批评中国队踢得差劲的,因为这是一个事实。但很快,我们又在普通人是否有权对捐款大户的诚信问题提出疑问上犯了糊涂。我觉得只要是建立在事实和理性的基础上,任何的质疑都是有益的。
很多人替陈光标说话,觉得记者调查他是不顾正业,他们不解而又愤慨,“你们有精力去查贪官好吗?”这真是一个让人焦虑的问题,就像你去问一个高中校长,说我们孩子还有三年就高考了,你们怎么还让他上体育课啊?你说这让人如何回答?如同校长对那样的家长讲述素质教育多半会招致白眼一样,媒体也没法让每个读者都怀有新闻理想,那么大家就互相尊重吧,把教育的事情交给学校,把报道的选题交给报纸。如果一开始就没有信任,那你可以选择不上这所学校,不读这份报纸。
在当下的中国,陈光标这样的谎言天使,也似乎发挥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他用一股蛮力推动了还未起步就满身伤痕的慈善业。这其中的阴暗面、潜规则无人问责是因为害怕破坏了大家难得一发的善心,他受到了总理的接见,获得了网民的欢呼,质疑他的媒体报道也荣获和谐,因为他这个人,符合需要。但一定有比“符合需要”更重要的事情,比如诚实。无论何时,都不能依靠一个习惯说谎的旗手带领我们向前走去,因为早晚有一天人们会发现自己受了骗,而一切又将重蹈覆辙,想在中伤后的内心重建善良,可就又难了许多。我觉得吧,爱心、慈悲、情操,统统这些都是在我们有了脑子,懂得诚实之后,慢慢才有的,所以不要急,先找准一个正确的方向,再向前走,一定比左突右闯快许多。
人的成长是靠一个个瞬间完成的,社会的进步也大抵如此,只不过它的瞬间是那些大大小小的事件。既然我们都是人类,那么就不可能全知全能,任何人口中的正义都不足为信,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叫的出声的正义都藏在秩序和法则背后,当所做所行都合理、合法,有章可循时,诚实和美意自然就在其中了。
我是个很悲观的人,但我和绝大部分人一样,希望明天能好一些,我希望我们身边能多些真的天使,而不仅仅是在体型上相像,我希望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接受检验和敬佩,而不会一下子就折断了双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