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穷”和“真穷”
2010-11-11 10:31:07 来源: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
●弱势群体“哭不出声”,普通人眼中的强势群体却在大声抱怨,这种反差让人担心:某些强势群体的“哭穷”会不会成为其逐利的借口,并损害普通人的利益。
最近,华中某大学校长说,仅仅靠工资,高校教师待遇太差了。随即,有教授“晒收支账”佐证:每月汽油钱多少、孩子学琴多少钱、旅游多少钱……工资七八千元养不起家。
此前,有知名经济学家说,退休了存款没有500万元无法养老,并举例具有同等地位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发达国家都过着何等潇洒的生活。
还有一垄断国企负责人澄清,年薪并非传言中的上千万,只有区区200多万元。对于一个员工数量多达10万人以上的企业管理者,远未和国际接轨。
另有某地方官员称,当前公务员工资不高,并且要随时接受监督,抵御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压力之下常常夜不能寐,是心理弱势群体。
类似言论,照样有人捧场,认为“过得不容易”,呼唤“减压”。
但多数百姓不买账,往往用两个字评价——“哭穷”。
在普通百姓看来,哭穷的“比上不足”,绝对是“比下有余”。8000元工资,无论身处何地都算中等以上收入了,至于500万元存款、200多万元年薪,简直是“天价”,想都不敢想。何况这些“哭穷”的人,大多从事社会上备受羡慕的职业,是多数人眼中的“强势群体”,他们反而要以弱者自居,来求得他人的同情理解,真正的低收入者还怎么过!
与之相对应的,那些“真穷、真弱”的人——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农民、拿着最低工资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的低保户,却很少听得到他们的声音。
这样的底层人群并不少。“十一五”期间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即便如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过5000多元。2010年,全国各地普遍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涨幅是近年来最高的一次,但绝大多数省份月最低工资均在1000元以下。按照2009年确定的人均年收入1196元的标准,我国还有3597万绝对贫困人口。他们绝大多数时间是沉默的,有心人或许只能从“超市每桶油降价3元引起抢购发生踩踏”等新闻中窥探到——穷人还不少,过日子挺难。
“真穷”的人并非天生容易满足、可能也想“哭穷”引起关注,但必须承认,底层人群总体上没有太多的话语权,表达的渠道极为有限。即使互联网已如此普及,最穷的那些人可能摸都没摸过键盘。偶尔有家境困难的人引起关注,多半是“幸运”地被网友拍了下来。
弱势群体“哭不出声”,普通人眼中的强势群体却在大声抱怨,这种状况引人深思。如果只是发泄压力也罢了,人们担心的是,某些强势群体“哭穷”,会不会成了其进一步逐利的借口,其逐利的过程会不会损害普通人利益?大学校长抱怨收入低,接下来高校的收费是不是要多起来了,寒门子弟还能承受吗?垄断企业负责人抱怨没有和国际接轨,接下来会不会又要涨价了?公务员自称心理弱势群体,接下来不知要怎么强势,被管理的小商小贩们真是担心……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前提是应当明白自身的责任和本分。
人们希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大学校长能多为穷人说话,但他们说的是自己存款太少;人们希望掌握公权力的公务员多为穷人办事,但他们在抱怨抵御诱惑太难。这样的“哭穷”,别说真穷的人,即使中等收入的百姓看来,也会觉得可笑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