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酸菜
2010-3-2 11:01:45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饮食文化。一缸酸菜,道出了生活中的菜谱。细腻的笔墨,层次有序。欣赏,问好!
入冬以来,吃火锅的次数多了起来,而且每次吃火锅时,往往都会点上一盘或几盘酸菜,还别说,加入了酸菜的火锅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在吃过了几家火锅店的酸菜后,比较而言,差别可不小,同样是酸菜,同样的吃法,可味道却相差甚远。
在同年龄稍大一些、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朋友聊过之后才知道其差异之所在,其实酸菜的味道如何,好吃与否,最根本的在于腌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虽然腌制的程序都一样,但却决定着酸菜的品味。
腌酸菜在东北叫“积”酸菜,秋冬交替时节是腌酸菜的最佳时期。我虽然出生在乡下,在农村长大,是典型的农民的后代,可腌酸菜这样的活还真没有做过,不过每年都看大人们忙碌。
其实,在乡下每家每户腌酸菜的过程基本都是一样的,我简单地归纳了一下,大致分五个步骤,即选菜、去水分、码缸、压实、密封。选菜要挑选帮长叶少的,且芯要壮满的。去水分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菜选好后,去根削叶,修理好形状,再在阳光下晾晒个三五天,去除一下白菜外表的水分,在乡下叫做晒蔫巴了。二是在腌制前,要烧一大锅开水,把每棵白菜都要按到开水里烫一下,这就是关键的步骤了,烫菜时要把握好分寸,烫狠了容易脱帮,而且叶子部分容易烂;烫轻了,水分没有充分去掉,当然会影响效果了。在白菜烫好之后就要码缸了,缸要挑选大号的,事先要刷干净,摆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即温度要够用,不然菜不爱酸。码缸就是把烫好的菜按一定的方向摆放到缸里,一般是菜的根部朝外,叶子部分向内,码一层后要加一些食盐,量当然也是很有学问的。在码过几层之后,一般都是把家里的孩子(十二、三岁左右)抱入缸里踩菜,叫踩缸,把缸里的菜踩实,有淘气的孩子把这事当做乐景儿,在缸里使劲蹦,大人们往往会吓得够呛,因为菜是踩实了,可万一要把缸踩裂了,可就得不偿失了,一口缸在当时可是价格不菲啊!在如此的反复中,再大的缸百十多斤的菜也就壮满了,于是加满水,最好是温水,要尽量没过菜,而多数人家一般还要把缸顶上还要码几棵菜,之后用菜叶像糊墙一样地一层一层地盖严实了。接下来的事就是等着变酸了。
在当时的老家,一般要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酸菜才能腌好,也就是菜缸里的水面已经浮起了一层白膜,而且还不时地冒着气泡,说明酸菜可以食用了。
小时候的农村生活可以说是非常苦的,尤其是到了冬季,吃菜也就是萝卜、白菜,虽然有土豆,但家家户户储存的都不多,加上第二年还要做“栽子”,所以可供吃的就不多了,也正是因为如此,酸菜不可或缺的作用才能完美地体现出来了,炒着吃,炖着吃,当然可以生着吃,相信酸菜芯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每一个同龄人都不会是陌生的。
说到酸菜,就不能不提酸菜馅饺子。在70年代的农村,吃上一顿酸菜馅饺子,不管是白面的,还是玉米面的,都是难得的美味佳肴。说到这里,想起了最近看到的一个电视系列短片,其男主人公在提及东北的美食时说,天下第三好吃的是酸菜,第二好吃的是饺子,而第一好吃的是酸菜馅饺子。由此可见酸菜馅饺子,尤其是酸菜在东北人心中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
要说炖着吃,那就要数猪肉、酸菜炖粉条了。人们习惯叫猪肉炖粉条,但单纯地用猪肉和粉条太腻人,一般人是吃不下的,而加上酸菜后就不同了,酸菜吸收猪油,炖出来的肉不拿人,酸菜还好吃。猪肉炖酸菜的炖法也有讲究,要用五花肉切成薄片,冷水下锅煮,当肉片打了卷儿以后,才能下酸菜和粉条。酸菜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怕剩,剩菜热来吃跟新做的没多大区别,而且越热越好吃,因而但凡杀年猪的人家烀肉的时候,都要烩一大锅酸菜,一顿一顿地热着吃,节省一些的话能吃半个正月。另外,酸菜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功能,土豆和粉条应当属于“父子”关系吧,但酸菜炖粉条好吃,而炖土豆就炖不烂,所以在东北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酸菜炖土豆——硬挺儿。
再有就是前面说的酸菜火锅了。其实酸菜火锅的吃法也是很讲究的,酸菜要切得细细的,放上牛羊肉以及各种青菜、各种豆制品等,有条件的还要放入一些海鲜,点上满族特有的传统铜火锅,蘸着用麻酱、韭菜花、辣椒油、葱姜蒜末、腐乳等拌好的佐料,那绝对是值得让人回味的美味。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得菜肴也越来越丰富了,既使是在乡下,腌酸菜的人家也少了很多,除非是家里有老人的。是啊,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吃了一辈子酸菜的老辈人们也会慢慢地改变生活的习惯,就像吃玉米面一样成为改善生活的稀有食品。
但愿这一切早日成为现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