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箩筐
2011-1-8 11:07:02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箩筐,是我们家乡山区最常见的一种装载工具。两个同等大小的筐,边上有四条麻索,闲暇时两个筐能叠在一起,需要的时候,便挽成扣系在扁担上,就成了最实用的装载工具。在箩筐出现之前,四川连绵不绝的大山,斜坡,沟壑,一直是人们如何把那金黄谷穗收获入仓的难题,于是,聪明的蜀人便想到把房前屋后栽种的青竹砍下,剔去蓬散的枝桠和竹叶,把主干划成细细的篾条,然后再一圈一圈的,沿着打好的基座,用一种专门的工具把青青的篾条编制上去。当然,编织箩筐和编制背篓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于背篓多用于柔弱女子,而箩筐则常负荷在男子的肩膀之上。
箩筐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是别有一番用处的。小时候,乡下没有什么可玩的,就最喜欢用箩筐捕捉麻雀,在阳光晴好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几个伙伴相约在一起,把一只箩筐反扣过来,用一根系着细长线条的竹枝支撑着筐沿,留下一个宽大的缝隙后,再往筐里的缝隙里撒几粒金黄谷穗,然后拉着长长的线躲在草丛中,等待着贪吃麻雀的光临,虽然被阳光烤的焦躁,但每次都能收获不少的惊喜。自然,这些事是不能让大人知道的,要不然,屁股上准得挨一顿狠揍。
记忆深处,喜欢跑去离家几拢田坎的邻居老爷爷家看他编织箩筐,他的手算不得灵巧,甚至还十分地黝黑粗燥,因常年握锄头的手而布满了厚厚的老茧,一条条细细的口子在手掌中纵横交错,像那沧桑岁月交织的年轮。农闲时,阳光微暖,就会看见他坐在房前,手中的篾刀剖出青竹的声音,哗啦啦的飘荡在充满泥土味道的潮湿空气中,格外的悦耳。随后,那些细细的青竹篾条在他手指中灵巧的翻飞,大的,小的箩筐就在他细水长流的坚持里,一摞摞的堆积在房前。每逢赶集的时候,这些散发着青竹香味的箩筐就成了乡邻们最喜经济最实用的用品了。乡下人嘛,都不太讲究华丽外表,只关心是否实用于否。
对于赶集,箩筐就排上用场了,女人背上背篓,男人挑起箩筐,家家户户都带着自家的特产,比如鸡蛋、稻谷、鹅鸭、果蔬等等,喜笑颜开地挑在肩膀上颤巍巍往集市赶去,在喧嚷的农贸市场,在人声鼎沸的街角,到处布满了箩筐,有的一字排开,使劲的吆喝着自已的产品。有的前后排列,把扁担横架在两个筐上,然后安稳地座在上面,等待着与买主讨价还价。城市里的人,最喜欢这样的赶集,不但能买到纯天然食品,而且淳厚的乡民都不像那些商贩投机取巧,斤斤计较,只要价格适中,都愿意卖掉。所以大多城里人都趁机跑来买一点纯天然农产品,吃得放心,也乐得开心。
如果说背篓是乡村一道流动的民族风俗画。那么箩筐就是乡村收获时快乐的歌声。在每年的金秋时节,大人们一大早就挑着箩筐走出家门,踏着清晨的露珠,穿梭在田间地头,收苞谷,割稻穗,伴着滴下的汗珠和欢快的笑声,把一筐筐金黄色的希望收获归仓。托尔斯泰说过,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蘸着血和汗写成的,看人们弯腰挑箩筐的瞬间,长长的身影被投放在田埂间,看那晚霞斜抹在古铜色的躯体上,折射出炫目的光芒,这一种无法宣泄的美,谁会说不是一幅自然与劳作相结合的伟大作品呢!记得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川东民歌;“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挑起扁担啷啷扯,啷扯,上山岗,啰哎。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挑起扁担,啷啷扯,啷扯……”这欢乐的歌曲,扁担下装载收获的箩筐,满溢出来的,都是收获的喜悦和对生活的幸福尺度。
久别家乡,许多记忆都被时光抹去,但那在肩膀上颤巍巍的扁担和两头晃悠悠的箩筐,还有那双编织箩筐粗糙的双手,那筐下叽叽喳喳鸣叫的麻雀,一直在梦里萦绕。也时常于夜里,凝看家乡月,把魂系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