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晨报 12月3日报道,今年的年三十,教育部将首次举办春节晚会,通过电视向全国播出。据悉,还原春节、元旦、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等七大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将成为整台晚会的重点。
祭出“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大旗,教育部的春晚,貌似比央视春晚具有“教育意义”,但就如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称,“从春节本意来说,央视春晚不该安排在年三十,年三十应该是家人团聚,安静守岁的时刻,并非像央视春晚展现的那种狂欢节的氛围。”教育部为何又要在年三十推出自己的春晚呢?
教育部春晚,能搞出多少内涵还不得而知,假使其在年三十推出(或者错开三十,在春节期间的其它时段推出),我们可以得知的是,更可能搅得大家不得团聚,不得安静。最令人忧虑的是,正是其所谓“教育意义”,因为在“教育意义”的名义下,说不定教育部会发文要求,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组织青少年学生观看这“富有教育意义”的春晚,看完之后写观后感,谈体会,一个好好的春节,将被这劳什子春晚搅乱了心情——小学生们边吃年夜饭,还边想着写作文,难道这就是教育部所说的安静?如是,学生们真是一年学到除夕,也不得轻松,与之相比,那个味同鸡肋的央视春晚面目还可亲一些——从提高教育部春晚的收视率出发,发通知的可能是极大的,一番运作之后,可以宣称有几亿青少年争相看教育春晚,否则,这教育部的春晚,拿什么去与央视春晚竞争呢!
当然,教育部此番也许可以忍住不发通知,让这台节目以“内涵”取胜,可做这套节目,动用的“演员”,必定是各校的教师、学生,而所用的资金,想来也是财政拨款。让教师、学生不好好教书、学习,却反复排练节目;不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到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却用在搞晚会之上,哪怕节目再有“教育意义”,其本身做法就不符合教育要求。
如果晚会是慈善募捐,为流动儿童求学、贫困家庭孩子读书募集资金,倒也有其积极意义,可这种情况的发生概率估计相当之小,关于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家庭教育开支巨大、上学难、上学贵、择校热、高考移民这样的内容,是难以在祥和的节日气氛中出现的。教育部能在整台节目中稍微提及这一话题已经是奢望了,或许连央视春晚小品、相声稍微讽刺一些社会现象的节目,都可能不会出现在这台春晚上。据称,教育部春晚内容共分三大部分,分别是“我们的节日”、“最暖的春节”和“春天的希望”。根据这样的内容安排,也就离“我们的春晚”、“最好的教育”等等不远了。可以预见的是,这台晚会更多的将是借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之概念,宣传教育办得如何之好,然后让看过的学生,纷纷说很好。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其核心的职能是依法治教,服务学校,推进教育公平。在这些方面,教育部面对的任务可谓十分繁重。就在1个月前新任教育部长上任之初,媒体就总结教育八大潜规则,期望教育部长能认真破解,而在过去一个月中的几次会议中,教育部长也谈到解决义务教育均衡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做法与思路,这些其实都需要教育部集中精力,深入调研,积极推进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
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与文化的教育,那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事,某种程度说,教育行政部门以一刀切的方式,推进此类教育,所能起到的效果,恰恰走到其反面。不直接参与办学以及具体的教育事务,而是理顺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办学者之间的关系,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才能走出千校一面、教育缺乏个性,没有特色的局面。从这一角度看,教育部办春晚,既折腾精力、财力,也是越位越权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