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班族是个什么样子,或许每个人的眼前都会浮现出一个标准形象吧。
我对“上班族”这三个字的最直观认识,来自一次坐地铁的经历。那天早上临时有事,要到地铁国贸站换车。当时正是上班的高峰时段,只见车门一打开,从车厢里哗啦啦一下子涌出无数相同装扮的人:深色西装、条纹领带、黑皮鞋,拎着黑色公文包或者手提电脑包,步履匆匆,低着头,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
很长时间以来,一提起白领,我脑子里首先想起的,一定是这幅画面。
相信有同样想法的肯定不止我一个,至少在很多正在求职的大学毕业生眼里,职场人士就是这副模样。看到很多媒体报道,现在大学生的求职成本,一两千元已经算不上是什么新闻了。对他们来说,一套标准的求职行头大致包括:男生,西装、领带、皮鞋;女生,正装、化妆品、手提包。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烫个头发、拍套写真、添个笔记本电脑,这样的装备近些年也在大学校园里日渐风靡起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这些年轻人看来,求职就要有个求职的样子,进入职业状态的第一步,至少应该先从外表上和人家保持一致吧。
白展堂和燕小六曾经搞过一次职业交换,他们行动的第一步就是换装——老白穿上捕快的制服,而小六穿上跑堂的工装。
对身处职场适应期的人来说,外在的东西是最容易模仿的。别人穿正装你也穿正装;别人拎名牌包包,你也可以攒钱买一个;别人每天化着精致的淡妆走进公司,你就要注意至少别搞得蓬头垢面;别人习惯下班之后耗一会儿再走,你就算完事了也不能6点一到就关机回家。的确,这些表面上的东西很琐碎很无聊,但如果一开始你不这样做,就很难被一个新环境认同为“自己人”,势必导致迟迟无法进入状况。
这些东西学起来很简单,只要用心,谁都会做——但这只是皮毛。有句话说得挺狠——“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意思就是说,衣着打扮只是进入职业状态的第一步。学到了最外在的东西之后,接下来要适应的就是职业习惯和规则了。
刚开始老白特别不适应,看到客人进门还习惯性地紧着劲儿张罗:“哟,客官里边儿请!”小六也不习惯,在大堂里摆出一副官差巡街的架势,挨个拍人肩膀:“你刚才说要壶酒,要什么酒?看我干吗?你说话呀!”“哟嗬,你还敢瞪我,我带你去衙门你信吗?”
不过,服装和道具确实对人物进入状态有很大帮助,很快,白展堂找到了感觉——
他一进门就气宇轩昂地吆喝:“小跑堂的,给我倒杯茶去!”被问起工作一天的感受时,也拿起了架子:“就那
么回事,累是累点儿,可心里高兴啊,都是为了百姓嘛。”作为公职人员,他还不忘嘱咐佟老板:“别老光顾着赚钱,有时间也学习学习,防盗知识、防火知识、防病知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刚刚度过适应期的职场新人,往往会“劲儿劲儿的”。就像此时的老白,说不上哪儿不对,就是觉得他明晰职场规则、了解职业习惯之后,便自以为学会了所谓的“范儿”,端起了架子,耍起了态度,玩起了行业“潜规则”。
一旦熟悉了环境,再有了些许小成绩,人自然而然地会放松下来,进入一个自我膨胀期,其实这种事在所难免——
娱乐新闻里,爱耍大牌不搭理人的,通常都是刚红没多久的小明星;跑一线的记者,上来就亮证件吓唬人的,一般都是刚刚转正的新人;公司里,闹着“不涨薪就跳槽”的,多是刚刚度过“断乳期”的愣小子;政府机构里,喜欢打官腔难为人的,一多半是低层级干部;新官上任就摆臭架子的,根本不用猜,准是没怎么当过领导的人。他们觉得这就是“范儿”,区别于新人的诚惶诚恐,急于证明自己了解并掌握了行业规则,于是,托大成了另一个极端。
这当然会出问题。小郭和小六设计捉拿私盐贩子的同伙,告示贴出来正准备引蛇出洞呢,老白威风凛凛地出现了:“贩卖私盐者现已逃脱?胡扯,我刚从衙门过来,犯人在大牢里关得好好的。谁贴的?是不是你们?”
好端端一个计策,就这么被搅和了。他还告诉大嘴:“以后别叫老白,叫白捕头。嘘,自己封的。”
别以为老白端起架子就真的很有范儿。在听到风声得知盐帮花二百五十两银子,雇“黑道第一剑客”平谷一点红准备劫狱的时候,老白忙不迭地脱下官衣,还给了小六。这时候,之前的那股子豪情,荡然无存。
真正的捕快,才不是看谁会耍威风呢。就像小六说的,心系百姓,不能让好人受一点儿委屈,也不能让坏人尝一点儿甜头,这才是这个职业真正的精髓。临阵脱逃的老白,学到的只是捕快的威风,却没有学会更根本的职业内涵。
一个职业,最终会内化为我们性格的一部分,在每一个从业者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这个印记,除了那些可以被看到的表象之外,更体现为从业过程中的一种行为气质和精神追求。而它,决不是一朝一夕、举手投足就能模仿的,而是经年累月的磨砺之后沉淀出来的真正的职业大范儿。
所以,学样儿容易,学范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