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著《心理治疗并非如你所想的》(Psycho Therapy isn’t what you think)就提到了享受现状的重要,不管未来,不管过去,只享受现状,才是快乐之道。
从这些成功创业家可以看出,他们不重视结果,只重视过程。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只是在加分,而非扣分。成功创业家仍然会设一个远程目标来指引方向,但他不等到那目标,平常做事情,就充满了愉悦。无论创业的结果是如何,成功创业家只要能做到一小样事情,完成一些小小的东西,就觉得很快乐。
以天价卖掉科技公司的成功创业家方瑞贤,十五年来每天早上起床,无论是寒冬或酷暑,都不必设闹钟,很兴奋的张开眼睛醒来,迫不及待的要赶到公司。十五年来,当然还是有起起落落,但方瑞贤真的没有一天不准时起床的,他说,假如有天你不喜欢了,就表示你还不够喜欢这样东西,那就应该换一换。
另外,倍受社会尊敬的前工研院长史钦泰,引述他老板孙震的话,很多人看到别人成功了,赚了很多钱了,所以也想要成功。他们以为,创业家走向创业之路,完全都是为了那份财富?他们都没想到过,成功创业家也许是抱着其他的心情走向创业,譬如,奉献。
奉献,是八年级生无法想像与接受的名词,那个年代,谁有想到科技会变今天这样?史钦泰说。那时候的氛围,跟现在很不一样,工科排不进前几志愿,想赚钱的人,都跑去炒地皮、盖房子或卖洋伞了。当年的RCA计划包括现在联电的曹兴诚、台积电的曾繁城,抱着纯粹是研究院追求知识、出国取经的心情,没一个想赚钱的,这,也是一种热情。后来,这些人都变成了台湾的第一批成功创业家。
还有,公司在美国股票上市的朱敏,以他独创的雪球理论来形容创业。每一步,都有不同的滋味。创业就像一边爬山一边滚雪球,刚开始从小小的滚,愈爬到愈高,就愈吃力,这时候若兴趣不够、撑不下去,就人带雪球一起滚回原点。撑下去的人,到了山顶,接下来都是下坡的路,找到了钱、找到了有才华的人,一起滚这颗大雪球,自己不必使力,就看它愈滚愈快,愈滚愈大,成就感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因此,“创业家往往爬了一座山以后,还想向另一座更高的山挑战!”朱敏说。
这样不就永远不必放假或退休了?俄国文学家赫尔岑说过:人生,不但要享受快乐,也要享受痛苦,不然就不完整。
朱敏到美国创业,做二十年,从来不给自己一个假期。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让自己休息一下,去郊外走走、旅游一下甚么的?朱敏开玩笑的回答:我早在年轻就已经在农村度过七年的长假了!每次将产品展示给客户看,看到客户的眼睛并发出一股喜欢的光芒,朱敏就觉得很有成就感。看到股票上市,一飞冲天,手下员工都很高兴,他就很高兴。当初从中国大陆找来三十位员工,现在个个都变成百万富翁,他成了他们的贵人,也觉得很高兴。这些都是朱敏创业的热情所在,没有这些热情的人,就没理由去创业。创业,就像是乞丐,而且不是偶尔叫化,简直是全职的乞丐。人为甚么好好不做要去做乞丐呢?
硅谷成功创业家周宏泰甚至说,如果想赚钱,不如到金融界去做股票、投资银行,薪水高,投资得当,说不定五十岁前就可退休。
所以,成功创业家不想赚钱。若不是要赚钱,那创业是个甚么样的感觉?
成功创业家爱上的,是创业的一种气氛。这气氛没甚么太大的铜臭味,而是一种混合了团队向心力以及成就感的一种感觉。一群人做一个产品,把它慢慢的做大,大家一起共享其中乐趣的感觉。这就像生一个小孩,把他养大、教育成人;那是一种从一张白纸,上面慢慢的涂、画,最后画出了一幅名画的快感。
开公司,第一年最有趣。周宏泰说。
周宏泰卖掉公司,开始他所称的第一次退休以后,在家做做股票,发现很无聊,身边听到有很多年轻人和他当初一样纷纷出来创业,他也手痒,于是,就像很多成功创业家一样,周宏泰很快的重出江湖。他跑到公司去帮年轻人,当时也不计较回酬,甚至做免费的,年轻人来找他也有问必答。还有一次,有位年轻人要求下,周宏泰还跑到他公司充当工程部副总裁,帮他应付一个难缠的客户。后来索性就自己办了一个创业研习营,更能第一手接触想创业的年轻人,一起享受创业的感觉。
这点,陈劲初也颇有同感。他说,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若只是为了钱,会有很多挫折感,很多时候根本像是赔钱生意,然后到某个关键点,就会发现不值得,代价太高了。因此,创业的热情一定要超脱钱,而且大到非常的大,大过许多困难都无所谓。那时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六十四个晚上熬夜,到了晚上十点,不是因为看钟上面写着十点太晚该回家,而是实在太累了,只好回去睡个觉明天再回来继续拼。
虽然累,却有非常高兴的感觉。每天看到这个产品愈来愈完整,都会感到非常的满足。当时的这种快乐是很天真的,并不想把这产品卖出去,也不想利用它来赚钱,只纯粹想做出一个全世界唯一的晶片,如果真能做出这一片晶片来,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就会觉得好棒好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