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如何成为热门话题
2012-10-25 10:44:41 来源:财经观察 我要评论()
作者:邱林
随着中共十八大召开的临近,国内关于政改的讨论又一次升温,成为坊间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上到政府决策层官员,下至智库、理论界和企业界人士纷纷出面,就政改表达看法和期待。
10月23日,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3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不断地推进,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个要理直气壮地去讲,没有什么可怕的,要理直气壮地讲,改了就是改了,改了很多。”他认为,“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有很多关卡我们要去过,面临很多挑战,这是躲不过的。”
陈宝生作为中央党校副校长,在中共十八大前发表上述访谈,是代表官方透露政改信息,还是仅代表他个人的观点,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所谓政改“要理直气壮地去讲,没有什么可怕的”,到是值得赞许的。因为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不触及政治体制的问题,想继续向前就很难。
其实,政改一词虽然在国内已经用烂了。在大多数时间,每每坊间提及政改话题时,只听楼板响,未见人下来。也许有人会说,中国的改革从未停止过。这话不假。但这些年的改革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其动作以及影响都很有限。在分配改革、医疗和社保改革、各个地方的“综合改革试验区”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但由于这些尝试,无论规模、层次还是效果、影响都很有限,远没有形成全面推动改革的气势和氛围。
尤其是在政改问题上,仍停留在众说纷纭之中,既没有人断喝一声“不争论”,也没有能协调、妥协出一些共识并着手推动。给人的感觉是,在这个过程中,国内政改似乎一时找不到方向,也失去了动力,只是在令人忧心的停滞和僵持中,维持着一种暗流涌动的表面“平衡”。
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经济体制改革,“民进国退”成为改革的一项成果,但如今经济改革出现了倒退,已回到“国进民退”时代。由于各种经济问题层出不穷,以至于入世10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国际上遭遇质疑。
从本世纪初起,10多年来高层一直在提国企改革,但始终是在形式上的变动,实质上没有多大的改变。在国企中的很多领导人已担任了政府高官,也有一些政府官员从权利岗位走向了一个国企,它两者之间是存在一种非常非常紧密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谈政改,如果国企不做出改变,不做出改革,其他东西都是空谈。
事实上,中国经济领域改革的核心,就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背后就是要求回到维护每个人的私人基本权利,包括私人产权,而不是空洞的且非常容易被人利用的公共所有制。只要不把产权落实到个人层面,无论叫什么,总是会被利用的,要么被政府部门控制、要么被企业管理层控制。所谓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国有企业的主人”这一所有权主体地位必然落空。
要解决这个问题,正确的做法是,让全社会成员都有股份,通过股东投票来决定让谁来经营、谁来监控、如何分配利润。也就是说,真正的国企应该是全民参与的私人所有的企业。当然,这背后就涉及到党和政府的转型及执政方式的转型。
这些年来,国内政改陷于停滞对经济发展的阻力是十分明显的。我们知道,政治、经济、社会是互动的,不触及政治体制的问题,改革很难继续推进。中国改革走到现在,政治体制已经完全成为矛盾的中心和问题的焦点。不触及政治体制,改革将寸步难行,发展也无以为继。由于政改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照搬,也不可能靠什么轰轰烈烈的“运动”来完成。
现在,党和政府高层都面临每五年一次的换届,以及十年一次的重大权力交接。因此,政府格外注意将各种问题最小化。由于任期将至,当前,摆在政府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将政改的接力棒交给下一届政府,尤其引人注目。中国经济渐渐放缓,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国企对政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强,种种因素使得政改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因为现状似乎已越来越难以改变。
例如民生问题,乍一听,好像和政改没什么关系。但是民生问题不就是财富分配问题吗?如果政治体制本身存在很大问题,权力分配的方式不科学,政治体制的架构不合理等,如果不“理直气壮”地改革,继续维持下去,不仅难以推动生产力的提高,而且还可能导致以前在改革中取得的成果,就此付之东流。
因此,政改是高层现在以及将来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政改成为坊间的热门话题是一件好事。它至少说明,政改并未被高层弃之高阁。
不过,改革不能是空喊口号,不能单纯看作政治正确与否的问题,而是要真正实干。除了决策层对政改进行“顶层设计”外,每一个普通公民都应该说出自己的改革诉求。做完这件事后,就只能对改革抱有最好的期待,但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政改继续停滞,我们是否已经为经济衰退做好准备。
随着中共十八大召开的临近,国内关于政改的讨论又一次升温,成为坊间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上到政府决策层官员,下至智库、理论界和企业界人士纷纷出面,就政改表达看法和期待。
10月23日,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3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不断地推进,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个要理直气壮地去讲,没有什么可怕的,要理直气壮地讲,改了就是改了,改了很多。”他认为,“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有很多关卡我们要去过,面临很多挑战,这是躲不过的。”
陈宝生作为中央党校副校长,在中共十八大前发表上述访谈,是代表官方透露政改信息,还是仅代表他个人的观点,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所谓政改“要理直气壮地去讲,没有什么可怕的”,到是值得赞许的。因为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不触及政治体制的问题,想继续向前就很难。
其实,政改一词虽然在国内已经用烂了。在大多数时间,每每坊间提及政改话题时,只听楼板响,未见人下来。也许有人会说,中国的改革从未停止过。这话不假。但这些年的改革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其动作以及影响都很有限。在分配改革、医疗和社保改革、各个地方的“综合改革试验区”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但由于这些尝试,无论规模、层次还是效果、影响都很有限,远没有形成全面推动改革的气势和氛围。
尤其是在政改问题上,仍停留在众说纷纭之中,既没有人断喝一声“不争论”,也没有能协调、妥协出一些共识并着手推动。给人的感觉是,在这个过程中,国内政改似乎一时找不到方向,也失去了动力,只是在令人忧心的停滞和僵持中,维持着一种暗流涌动的表面“平衡”。
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经济体制改革,“民进国退”成为改革的一项成果,但如今经济改革出现了倒退,已回到“国进民退”时代。由于各种经济问题层出不穷,以至于入世10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国际上遭遇质疑。
从本世纪初起,10多年来高层一直在提国企改革,但始终是在形式上的变动,实质上没有多大的改变。在国企中的很多领导人已担任了政府高官,也有一些政府官员从权利岗位走向了一个国企,它两者之间是存在一种非常非常紧密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谈政改,如果国企不做出改变,不做出改革,其他东西都是空谈。
事实上,中国经济领域改革的核心,就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背后就是要求回到维护每个人的私人基本权利,包括私人产权,而不是空洞的且非常容易被人利用的公共所有制。只要不把产权落实到个人层面,无论叫什么,总是会被利用的,要么被政府部门控制、要么被企业管理层控制。所谓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国有企业的主人”这一所有权主体地位必然落空。
要解决这个问题,正确的做法是,让全社会成员都有股份,通过股东投票来决定让谁来经营、谁来监控、如何分配利润。也就是说,真正的国企应该是全民参与的私人所有的企业。当然,这背后就涉及到党和政府的转型及执政方式的转型。
这些年来,国内政改陷于停滞对经济发展的阻力是十分明显的。我们知道,政治、经济、社会是互动的,不触及政治体制的问题,改革很难继续推进。中国改革走到现在,政治体制已经完全成为矛盾的中心和问题的焦点。不触及政治体制,改革将寸步难行,发展也无以为继。由于政改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照搬,也不可能靠什么轰轰烈烈的“运动”来完成。
现在,党和政府高层都面临每五年一次的换届,以及十年一次的重大权力交接。因此,政府格外注意将各种问题最小化。由于任期将至,当前,摆在政府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将政改的接力棒交给下一届政府,尤其引人注目。中国经济渐渐放缓,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国企对政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强,种种因素使得政改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因为现状似乎已越来越难以改变。
例如民生问题,乍一听,好像和政改没什么关系。但是民生问题不就是财富分配问题吗?如果政治体制本身存在很大问题,权力分配的方式不科学,政治体制的架构不合理等,如果不“理直气壮”地改革,继续维持下去,不仅难以推动生产力的提高,而且还可能导致以前在改革中取得的成果,就此付之东流。
因此,政改是高层现在以及将来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政改成为坊间的热门话题是一件好事。它至少说明,政改并未被高层弃之高阁。
不过,改革不能是空喊口号,不能单纯看作政治正确与否的问题,而是要真正实干。除了决策层对政改进行“顶层设计”外,每一个普通公民都应该说出自己的改革诉求。做完这件事后,就只能对改革抱有最好的期待,但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政改继续停滞,我们是否已经为经济衰退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