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商务区首页 >> 论坛 >> 正文
创新与监管之间的磨合
2014-5-13 10:07:28    来源:虎嗅    我要评论(
  作者:陈凯歌
  
  周末,有两个会议特别热闹,一个是10~12号举办的首届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央行、银监等高层金融监管人士都作了发言;二是周末在杭州举行的阿里小微金服的年会,马云、彭蕾到场。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从最开始的小范围接触,到如今的开放和寻求监管合作,实际上是互联网金融逐步走入正轨的国家金融监管体系,并逐步进行自我规范、完善的过程。
  
  在阿里小微金服的年会上,马云和彭蕾的部分观点如下:
  
  1、小微金服从第一天成立就没有逃避过监管,并且希望欢迎监管、拥抱监管,激活金融、服务实体。
  2、小微金服战略指导方针的总结是十六个字:稳妥创新、欢迎监管、激活金融、服务实体。
  3、余额宝是一个创新,但余额宝不是小微金服的战略级产品,更不是小微金服的全部,小微金服是一个全面的,开放的金融生态系统。
  
  在首届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
  
  1、存款搬家不是金融创新。
  2、要下决心整理金融的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以往的银行同业和理财,对实体经济的帮助作用太小,很容易把公众带入追逐短期利益的道路。
  3、金融过热说明高烧已经影响到大脑的正常思考,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
  
  磨合期,监管层频繁搭台唱戏
  
  在去年互联网金融还没有进入监管层的密集调研之前,笔者就写过一篇文章,主要是论证了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最后的结论便是“胡萝卜”和“大棒”政策齐头并进(详看虎嗅文章《互联网金融扎堆,“胡萝卜大棒”监管政策成必然》)而从如今的互联网监管态势看,早期高层监管对互联网金融的高容忍度有小范围缩紧的迹象。为什么这么说,一来,去年以来的互联网金融大潮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国家金融改革的排头兵,而监管层受制于整体造势的需要,一定意义上开了更多的口子。二来,随着各种互联网金融类型的日渐成熟,模式更加清晰,高层便开始考虑如何将体制外的金融纳入体制内监管,在监管的思路中,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既然是金融,就需要纳入统一监管。
  于是,从各种媒体的曝光程度看,监管从之前的唱红脸为主,转向了红脸和白脸兼备,并适时加大白脸来强调风险和合规的重要性。从互联网金融的长远发展而言,在审慎性和稳妥条件下的金融创新,将是其和监管方共同合作的潜在默契。
  从3月份以来央行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从紧和支付额度的指导意见,以及最近央行、银监会联合下发的10号文可以看出来。这次央行高层在论坛上抛出“存款搬家并不是金融创新”的观点,实际上也可以作为高层唱白脸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排除部分是敲山震虎的打太极意图。各种宝宝类产品,是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明星产品,在发展的早期并没有引起高层的太大注意,一是规模尚小,二是初期高层的风险容忍度较大,相对而言较为宽容。随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在局部产品、业务上的影响放大之后,面临的反冲击压力也就相对更大,作为监管方,也很有可能在类似于“缴存存款准备金”“提前支取不罚息”“控制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同业存款的比例到30%以下”等方面进行监管上的细化约束。
  
  存款搬家创新与否?
  
  回到问题的核心关键点上,众所周知,央行和银监会鼓励的是金融创新,那么在线理财带来的存款搬家算不算是金融创新呢。在厘清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认为需要认识到高层对金融创新的理解,金融机构从业者对金融创新的理解,以及底层民众对金融创新的理解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这个客观现象。
  金融创新,或者是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或者是增加了单位成本的金融投入和产出比,或者是弥补了某种金融服务的空白。从这个角度讲,在线理财是提高了散户理财的效率,增加了银行在同业市场资金拆入的来源,降低了单个银行揽储的时间和人工成本,当然,在整体的付息成本上,银行需要承担相对更高的同业存款利率。综合考虑而言,在整体市场利率上浮和资金市场从紧将成为一种常态的情况下,银行通过同业市场获取短期的流动性,相对于线下的银行网点揽储而言,具有更高的综合性价比优势。
  此外,在线理财主要的优势在于渠道上的创新和用户体验的改良,而这种创新很好的连接了互联网的资金沉淀和银行的资金沉淀,填补了国内对互联网理财服务的空白。个人认为,在线理财是一种金融创新,这种金融创新是在2013年这个特殊的改革窗口下应运而生的,并且得到了大众理财者的热捧,从技术角度而言,第三方支付和货币市场基金的结合,已经达到了金融创新的门槛要求。
  那么央行高层的“存款搬家”是什么概念呢。实际上,这是用金融创新的现象来涵盖了本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美国的金融创新相当不错了吧,次级抵押贷款就是曾经的一个金融创新,但是由于后期对借贷者门槛的降低和信贷规模风险随着经济周期波动的集中敞露,次级抵押贷款成为了一个颇具负面意义的金融词汇,但是却并不能否认“次级抵押贷款”这种金融创新的存在。本质上是创新,只不过在现象上产生了不好的结果而已。
  类比到国内的各种宝宝产品,本质是平台沉淀资金+货币市场基金+T+O,已经是一种跨越了具体金融产品条线的金融混合创新了,虽然在后期吸引了更多的银行资金流入,又通过银行拆入的方式回流到了具体的各个银行,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存款搬家”现象。但是,并不能否认一个产品的本质创新属性。
  退一步讲,银行同业市场本来就是“存款搬家”的一个集中表现,在参与方式上,大中型银行都有自己的资金拆入需求,形成负债;以及资金拆出需求,形成同业资产。即便是遍布全国的中小商业银行,也通过同业业务扩展自己的资金投向渠道,获取较高的同业存款收益。本质上而言,存款搬家在银行间市场是一个常态化的现象,在利率非市场化的条件下,储户进行存款搬家的动力不足,因为银行的服务和储蓄收益相差不大。所以,在银行间市场中,资金拆借是以银行为需求方驱动的,这也就造成了银行存款在B2B的机构形式中流动。
  
  根源是金融扭曲
  
  实际上,可以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的,除了国内的银行,还有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而货币市场基金是其中的一个参与者而已。从参与主体而言,各种宝宝类产品都已经开发出来,这已经成为一个群体效应。
  造成银行存款搬家现象的根源,并非是各种宝宝产品,而是以银行对同业资金拆借为主要需求驱动的资金传导链条,宝宝类产品是利用自身的平台沉淀资金为其提供了一个接口而已。从银行同业业务的本源而言,应该是通过短期的头寸拆借来实现局部流动性的补充,是银行获取流动性,满足监管要求和部分指标考核的一种临时性补充需求。但是,在银行资产规模和信贷投放无需的行业环境下,为了绕开存贷比考核,以及资本充足率的规模限制性因素,银行的金融市场和同业业务成为了某种扭曲的信贷和风险转移市场,从而偏离了初始的弥补头寸的定位。
  在这种相对扭曲的金融市场业务背景下,银行同业业务实际上面临短期的集中资金需求的可能性,去年6月份的钱荒正是这种可能性的集中爆发,央行为了规范坚决不注入流动相,而彼时的同业拆借市场,一度成为超越于银行信贷市场利率的一个怪圈。站在这个角度,各种宝宝产品,虽然造成了部分存款搬家的现象,但这是以银行为主的资金需求所驱动的,即便没有这些产品,银行也会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这种流动性(之前是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和短期流动性工具、常备借贷便利等),而通过除央行注入流动性以外的其他方式获得流动性,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可能出现银行存款搬家的现象。
  综合而言,宝宝类产品可以作为一种渠道和服务上的创新,是一种跨越产品条线的创新。虽然部分造成了存款搬家的现象,但这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不能用这种现象去否认创新的可能性。只不过,在互联网金融进入一个相对稳定通道之后,监管层的风险容忍可能会有所降低,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求会相对扩大,而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则希望在这一轮监管大潮中明确自身市场定位,给自己正名,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业务发展通道。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