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愈是历经苦难,愈能迸发出绚烂的色彩,那样光彩夺目、耀人眼目。引经据典,举例论述,深情洋溢在文章中。珍惜每次历练的机会,坚强的走向明天。
苦难,从来就是一种财富。
来到大学已经有一年了,我觉得大学生活最美好的地方就是有很大很宽阔的图书馆,有很多很全面的书籍,有很好很舒适的机会阅读,而我会在不断的阅读中懂得很多的东西。
喜欢一个人独自呆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静静地阅读,被书本中的感人故事感染,被那些激荡的文字折服,被那些先进的思想影响。我偏爱那些带有自传色彩的文学作品,他们给我许多感动和感想。那些真实又感人的故事,那群建坚毅而又勇敢的人,曾不止一次让我掩面而泣,继而心中汹涌澎湃,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生出见贤思齐的想法。有太多的自惭形秽,有太多的钦佩羡慕。
从那些书本中我渐渐发现一个规律,每一个伟人或强人的背后都烙有两个共同的字:苦难。没有哪一个成功的人的人生是风平浪静的,有的甚至一辈子在与苦难作斗争。生命中的苦难是盐,若缺少了它,人生就会变得淡而无味。苦难成了他们人生中的痛苦难忘的经历,却也恰恰是苦难带给了他们最大的人生财富。
是太公曾在《报任安书》有言,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若无苦难相伴,试问他们又怎能够著名作而传后世吃呢?儒家亚圣孟子也曾有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放眼当今世界,有那个成功的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呢?
最近看书,知道了两位姑娘的故事,他们都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只身闯天涯,在经历了众多人所不知人所不能的苦难后,有人说她们可以说已经修成正果,其实我觉得说她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挑战会更好,因为人生难测,谁又知道苦难何时来何时去呢?他们两个的故事,我愿与读者共勉。
出身八零年代的她,本想大学毕业后谋份好工作,却在毕业那一年面临学校不再为卫校生分派工作。无奈的她带着上学时欠下的巨债进了乡村一家医院,开始了梦魇似的的生活。乡村医院的黑暗使她感到良心不安,她实在难以想象病人吃药后会有怎样的反映。看清医院本来面目的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辞职南下打工,接着苦难也随之而来了。
那时候找工作很难,更别说找到好工作了。几经波折终于找到一份工作却因看不惯工厂老帮对民工的剥削折磨而愤然离去,初来乍到的她不知道,这些现象其实是司空见惯的。不断地换厂的结果就是生活更加艰难,挨饿和暂住证成了那时阻挡在她面前的两座大山,她每天为了躲避查房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最后她终于进入了一家五金厂,她落脚了,决定不走了,却不想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
工厂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一个员工一周只能出去三次,称得上是一个地狱般的地方。加班成了家常便饭,人只是流水线上的工具。更加让她感到寒战的是流水线上经常发生事故,这一次某个民工的手指被打掉了,那一次某个女工的指甲被掀起了,有的民工甚至整只手都被折断了。那时的珠三角每年都有超过四万根的断指,而且每年都在增加。老板不在乎这些,他们只是紧张今天的利润有多少;民工们也无奈,赶多少功赚多少钱养家糊口才是他们关心的,尽管不知道在哪个时侯自己的手指就会不再属于自己。
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每天都提心吊胆,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也断指伤手。面对这样的被压迫却不知反抗的民工,作为受害者中的一份子,她愤然拿起了手中的笔,将那些罪恶那些黑暗公诸于世,将内心的愤怒和感慨化为诗句。就这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她成了打工族的呐喊着代言人,他要为这些日夜操劳在流水线上的人们讨一个公道,要为受到压迫的千万民工击鼓鸣冤。
终于,她成功了,她的诗歌频频在《诗刊》、《星星》等知名杂志上发表,而她背后的世界也正在逐渐被世人所知晓。2007年她更是获得人民文学奖“新浪潮散文奖”,成为当今文坛的新星。当作协在那一年邀请她加入作协时她拒绝了,因为她不属于那个安逸的地方。她重新回到了五金厂的流水线上,默默的做事,静静地写诗,继续她的创作生涯,继续见证苦难的蔓延,祈祷苦难可以渐渐消失。
至今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就像她在工厂一样,别人都叫她246,这是她的号码。她就是打工诗人郑小琼。
至今你都无法在百度百科中搜到她的资料,但是她那部自传性的小说《我的苦难我的大学》却得到了王蒙王安忆等人的高度评价,在网上流传甚广。有的人说她的人生经历如传奇故事般曲折离奇,跟电影情节一样高潮起伏,她只是笑了笑,但是这是事实。
她的网名叫漂泊的萍,网友说这个名字太过凄凉。她说,漂泊并非飘零,而是在漂泊中追梦,在漂泊中实现梦想,让漂泊成为行走的风景。其实别人不知道,这个名字概括了她苦难的人生经历。
她叫赵美萍,她说自从父母帮她取了这个名字,就注定她要向“萍”一样漂泊人海。小学毕业生,采石女,打工妹,这三个词就是她的全部简历。小时候父亲得了麻风病使得她和妹妹每天上学受到歧视,八岁时父亲由于被医院用错药而离去使得她的命运出现风水岭,从此快乐与她无关,命运带她泅向苦难之海。母亲的潜伏在父亲去世后经常来骚扰她们母女三,从此她们过上了四处逃亡的日子,为的是躲避那个变态狂的追逐。她被人当童养媳照顾领养,最终求继父才得以和母亲团聚。从此她成了采石场上最年轻的女工,稚嫩的肩膀与继父共同扛起了整个家。母亲病重的身体更是让这个家雪上添霜,家中清贫如洗加上妹妹又要读书,家中已经巨债缠身了。为此她也走上了许多人走上的打工之路,独身一人闯荡上海,成为千万打工族中的一员。
尽管她的学业生涯才短短四五年,但是她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对学习的渴望和对文学写作的爱好。在继父家乡有一个高中生,家中藏有一些书。这成为她那个时候最好的阅读之地了。也就是在那里她第一次遇到了后来与她接下不解之缘的《知音》杂志。
她把她苦难的经历写成流淌的文字,带着尝试的心理去投稿,最终她那感人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博得了编辑的肯定,她成功发表许多篇有关劳工和自身的文章。后来《知音》杂志招编辑记者,条件是本科文聘,有编辑工作经验,她一样也没有,只是发表过一点文字,还有一颗最真挚的心。她毅然决定试一试,她与其他人一样提交了申请,只是她没有简历,因为这太简单了,就三个词,小学毕业生,采石女,打工妹。
世界上有很多大学生出身的编辑、记者、作家,但是,世界上又有几个只读到小学毕业、砸过石头、端过盘子、做过流水线缝纫工的编辑、记者以及作家呢?她成功了,她以惊人的意志和执着的追求,还有过人的胆识赢得了编辑的看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了仅有几个编辑中唯一的小学毕业生编辑。
从一个小学生到全国知名杂志《知音》的资深编辑,期间的艰辛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我们是万万想象不到的。她在全国第一届鲲鹏文学大赛中的获奖感言是这样的:人生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不能因为自己暂时置身于阴影之中,而怀疑阳光的存在。只要你勇敢地走出去,就会发现前面正阳光灿烂!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它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他就成了你的屈辱。我却不同意,我觉得苦难从来就是一种财富,只是有些人不知道怎样好好利用这财富,所以他才会被苦难打败,使之成为他的屈辱;若是他真正懂得怎样利用苦难这笔财富,他就会成为生活中真正的强者。
我们是当代的大学生,是新一代的青年,或许有的人希望自己的人生永远不要与苦难挂钩,人生只有欢乐没有泪水。其实这样的人生是悲哀的,是乏味的,更是可笑的。我们要知道,若生活中缺少了苦难,我们就会失去一笔真正的财富,我们会变的贫穷无比,这样的人生还会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