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商务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大学白读”的感慨与实情
2009-9-16 13:22:03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近日湖北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连峰“回炉”读技校,开学才两周竟语出惊人:“我的大学真是白读了!”“大学里学的知识很空,派不上用场。”(9月12日《楚天都市报》)

    本来,一句“大学真是白读了!”,并不能说明什么,这就像“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样,表达的只是一种情绪,如果要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做仔细解读,那肯定是越解读越糊涂——哪有那么厉害的“君”,哪有那么差的读书效果;过去十年的书,你是怎么读的?没读过去十年的书,你可能听不懂“君”的话,等等。

    可是,就是这样一句感慨的话,却成了舆论关注的话题。这实在耐人寻味——有人说,“大学白读了”,首先要找学生自己的原因,自己为什么没有努力,虚度光阴?有人说,四年大学的学习,为什么还没有两周技校给学生收获大,大学的教育确实很成问题(与这对应,另一种说法是,这是不是给技校做广告啊!)。还有人说,大学其实没有“白读”,只是定位不同而已,因为如果想学马上派上用场的技能,当初就不应选择上大学,而应选择上职业或技术学院……

    敢情大家都认为这个学生的大学四年确实完全“白读”了,所以将他的话,作为立论的基点。而令人深思的是,对于这个“基点”,没有多少人怀疑,也就是说,“大学白读了”,在公众的判断中,不是一个学生的一时感慨,更是一种现实。这种现象的存在,于今天的大学而言,才是真正的困境——大学教育的声誉不再、公信力不再。或者说,大学给了大家太多相信其“让学生白读”的理由。

    大学对人才培养不重视,已是多年的顽疾。教育部曾为此开展本科教学评估、推出本科教学质量建设工程,但是,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弄虚作假、形式主义,没有起到推进教育质量的正效果,却变为让学生参与造假的反教育。最近关于高校教学名师评选曝出的九成当选者有“官职”的消息,让大家见识的是高校行政领导如何争名夺利,而不是真正重视教育质量。在教育行政化中,教育不是对学生负责,而是对上级负责、对政绩负责。

    我国诸多大学,尤其是位列985、211行列的学校,现在都一心追求把自身建设为研究型大学,于是在对教师的考察中,科研占了很大的比重,这直接导向教师不关心教学,而关心科研,把主要的精力投向科研工作,不愿意在第一线教学中“浪费”太多精力,于是,教材陈旧、教学方式呆板、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很少,成为这几年来舆论批评大学教育的众矢之的。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被“放养”,成为一种常态,有的大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在外实习、打工,而大学毕业那一年,则完全围着就业而转,没在大学里学到多少东西,是很容易就发生的事。

    乐观的人士曾预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将成为推动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当很多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时,大学必然产生压力,在压力之下,大学定会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竞争力。这种来自市场的压力,远比政府进行的行政评估更有效。可是这一预计,至少从最近几年的现实看,“落空”了,虽然今年几乎所有事实都表明,大学毕业生就业十分艰难,可是早在7月初,教育部门就宣布,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就达到68%,而就在“被就业”新词汇成为网上讨论的热帖时,教育部门依旧坚定地认为,高校所提供的就业率数据是真实的。就业的压力,并没有“天然”地转变为学校办学的动力,主要原因在于,在招生时,学生根本没有多少选择大学的权利,而在求学时,学生也在明知自己不喜欢学校、不喜欢专业,在这所大学学不到什么东西时,不能转学到另一所学校。就像那位感慨“大学白读了”的学生,如果他在四年大学中,有机会去尝试其他教育,或许,就不可能在大学毕业之后才“恍然大悟”。而如果他们在求学时就能把“白读”的意见表达出来,成为大学办学的一种的力量,那么,一所大学也势必注重自己办学特色、社会需求、受教育者需求的平衡。

    不让“大学白读了”成为一种现实,除了建议学生珍惜机会、做好规划之外,大学应该不让他有“白读”的可能,所谓宽进严出,如果“白读”的学生都可以毕业,那么,上大学的意义何在,这所大学给了学生怎样的教育,对这样的教育有怎样的要求,真值得怀疑。

 阅读
 评论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