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我的第一份工作
2009-8-13 10:07:19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我们必须去工作,去谈恋爱,去奋斗,这件事十万火急,我们一天也不能等……”眼下,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毕业生就要步入新的旅程,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奋斗》中的这句台词,是他们上岗前急切心情的写照。
人的第一份工作,可能时间很长,长到一辈子;也可能很短,短到一个月;可能一帆风顺,也可能困难重重。无论满意还是失意,这一段的经历都是难以忘怀的……
大三学生创业记
强尼(总监)
回首我的第一份工作,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热情很高,时间很短,盈利很低,“生活”很累。
那时我才大三,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成了某网站在沪上几所高校派送礼品的活动负责人。当时,对此类活动一无所知的我,凭着一股莫名的自信,做了一份计划书,然后在网站报价的基础上翻了5倍,就大胆接下了这单以帮助朋友为主要出发点的活计。自以为这个翻了5倍的价钱已属合理,可操作起来才发现,发放一份礼品仅赚几角钱的兼职,对大学生根本毫无吸引力,最后四处托关系,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几个家境较贫困的学生勉强肯干。
因为人少事多,我这个“督导”后来也不得不带着女朋友亲自上阵,扫遍几所大学的宿舍楼。那可是6月底的大热天哪,不断地在宿舍里爬上爬下,吃了很多苦,最后一算账,赚的钱却微不足道。
沮丧的同时,也激起了我不服输的志气:“与其受人盘剥,不如自己创业!”我和女朋友一合计,自己搞起了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兼职介绍所。
别看现在为大学生介绍兼职的中介多如牛毛,放在十几年前来看,却是一件新鲜事。而且,我们很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和顾虑,所以,由学中文的女友操刀负责文案,我自己则钻到新客站附近的小巷子里掘地三尺,找出一家价格低廉的印刷厂,印制了一批颇有吸引力的广告。一方面,我们强调自己同样是大学生,以此换取信任;另一方面,我们承诺只要每人交纳5元钱会费,成为会员,就可以在3个月中得到至少3次面试兼职的机会,而且不收取任何中介费,只是通过建立一个稳定的兼职队伍,从企业处承接更多派送礼品之类的活动,从中赚取督导管理费。
这样一来,学生们唯一承担的风险仅有5元钱而已,所以,广告在食堂等处张贴之后,报名者纷至沓来。
有了队伍,我们开始四处接活,有些是朋友介绍,有些则是在网上查到之后上门毛遂自荐。跑遍了上海大大小小、高中低档各色写字楼之后,靠着女友妙笔生花的策划书,以及第一次派送礼品的成功案例,我们接到了几单生意,收入不高,但是,租赁门面的钱总算是赚到了。
不过,非常遗憾,这事终究还是没能坚持下去。女朋友要出国深造,我们黯然分手,那段时间,我变得很颓废,不想再接触和她有关的一切事物,这个我们俩一起缔造的“孩子”自然也无力继续培育,所以,我收了山,开始找工作,准备安安心心做个打工仔。
很多年之后,女友回国,时过境迁的我们终于可以平心静气地再次坐下来,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女友还为我感到惋惜:“当时的那个小公司如果继续干下去,说不定也很不错呢!”
世上没有如果,我从不惋惜,只是感激。正是这段短暂的创业生涯,让我更能吃苦、更会思考、更懂谈判,如今能走上知名企业的总监岗位,我想,这段经历功不可没。
回沪后,在小饭店打工
莫锡众(办公室主任)
初入“江湖”的第一份工作,就像是人生挖到的第一桶金,又像是情窦初开的第一场恋爱,无论是苦涩还是甜蜜,都会留下深刻的烙印,并影响着未来。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老实说,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只知道从1970年开始,自己就已经步入“江湖”了。其间,曾下过乡,当过乡村教师,摆过地摊……如果说工作即付出劳动,那我的第一份工作应该是农民;如果说工作是指有固定的单位,那我的第一份工作应该是乡村教师;如果说工作必须有真金白银的收入,那我的第一份工作应该是摆地摊;如果说工作等于上述几个方面的总和,且每天都得8小时上班,那我的第一份工作应该是在一家叫做“知音”的小饭店里打工……
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已经30岁了。一天傍晚,在找了一天的工作仍然没有什么收获之后,我便百无聊赖地来到了一家小饭店,打算填饱肚子再说。不知是机缘巧合还是上天的有意安排,命运之神竟然让我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与一位老熟人不期而遇!原来该饭店的老板娘不是别人,正是我过去的同桌、外号叫“黑珍珠”的大美女!老同学久别重逢,自然要问东问西:
“你现在在哪工作?”
“插队落户刚回来,还没找着呢。”
……
“你看一下这个。”黑珍珠指了指服务台前面的小黑板。我扫了一眼,只见黑板上写着:我店因业务需要,急招一名工作人员。我结结巴巴地说:“你不会真的招我吧?”她冲我一笑,不无真诚地说:“是呀,如果你有兴趣或者没有更好的去处,可以暂时先在我这干着。”我的心一下子激动起来:“请问工资多少……”
就这样,我在这家小饭店留下了,总共呆了9个月,端盘子、买菜到收银,几乎什么活都干。不仅学会了与不同客户打交道的技能,提高了服务意识及沟通能力,而且还认识了不少的人……最后还靠在这家小饭店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得以在9个月后顺利找到了一份文秘工作。
如今回想起来,我回沪后的第一份工作还真的有些苦涩,有些酸楚!得之偶然,挣钱不多,时间也很短,却是我走上社会的一个起点。
被“铁饭碗”耽误
朱辉(策划)
我不喜欢我的第一份工作,却一直干了十几年。
那是20年前的8月,天气照例很热,不过当我拿到毕业分配通知时,心里却拔凉拔凉的——我即将去报到的单位是一家小厂,不仅小,效益还很不好。
“厂子不大,才有你大显身手的机遇……”一位分配到好单位的同学说。他说,他那里大学生太多,自己不受重用。
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许多人似乎都是这样想当然,以为在落后的地方,知识就会值钱。孰不知落后必有其落后的原因,其中具有共性的原因就是不重视管理,不重视人才。
3个月后,几个对分配不满意的同学辞职了,有的当了个体户,有的南下打工去了。
“再不好,起码也是铁饭碗。你辞职了,以后退休靠谁生活?”老爸坚决反对我也去当“有业游民”。
“辞职了,以后退休靠谁生活”,在之后的10年里,这个问题始终是家里人反对我离开单位的理由,而这也确实是我无法回答的。那时没有社保、医保,即便进了很牛的外企,在老人们看来也只是“知了”,别看现在叫得欢,冬天就要饿死。
选择放弃铁饭碗,在没有社保的年月里,的确需要很大勇气。不过因为国企转型,1993-1998年间,许多中小型国企改制。我的同学们绝大多数先后失去了铁饭碗,有的进入了三资或民企,有的经商谋生。偏偏我们单位就像一个久病的老病号,反而极具生命力,硬是挺到了新世纪才倒下,于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竟然干了十几年。
一切从零开始,回顾十几年铁饭碗生涯,除了人际斗争收获了若干社会经验,几乎一无所获。而我的同学,有的已做到外企中高层,有的成了大批发商。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当年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那份铁饭碗工作。
有舍才有得,这句话往往要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历,才能深切感受到。
刚上班,我被叫做“小某”
华黎(咨询)
我的第一份工作始于1989年,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20年了。20年里,我换了很多单位很多地方,现在安定在上海。但只要以前的同事一个电话,一封mail,就能让我回想起那时的情景,由一些很小的细节组成——办公室里尚无空调,夏天里只有吊扇的晃悠声;还有冬天取暖用的煤炉,长长的铁皮排气管伸到窗外,炉子上的水壶咕嘟嘟地冒着蒸汽……
那时,我大学刚毕业,从外地回到家乡,到省城商业厅直属某公司报到。上班第一天最深的印象,是称呼变了:从小到大,老师和同学都叫我的全名“某某某”,如今却变成了“小某”。
“小某”,直到今天,老单位的同事,还会在电话里这么叫我,虽然我已经40多岁了。而在我现在的公司,几乎无人会这么称呼——一是他们不敢叫,二是我也当不起了。但要是有人这么叫我一声,我心里其实蛮开心的——这说明我看起来很年轻不是?
那时,大学毕业找工作不需要自己争取现在所谓的面试。进了大学,基本上就大致知道自己4年后的单位性质。从“小某”开始的职业生涯,多少有点让我不满足。那时,官商的机关岗位还不像现在这样令人羡慕,我这个“小某”,每天按时上班,一张报纸、一杯茶就度过一天。虽然有时候会有些起草文件的工作,但我所学的专业知识却一点用不上。
于是不安分,去了南方。20年前的南方,就如同北伐时代的广州一样吸引着我这样的年轻人。
一晃20年过去了,现在的我,却对当年“小某”的日子倍加怀念,以为那是自己最好的时光。也许是年轻的好,也许是悠闲的好,也许还有别的什么好。
于是,已成为“小某”的我,现在的我,和那叫“小某”时的第一份工作,似乎只留下了回忆的亲切。
曾是一个失败的销售
茅仪毅(文员)
那年,我刚从中专毕业踏入社会,一没学历,二没背景,三没长相,找工作很难。在不断应聘、又不断失败的沮丧中,我对职位和薪金的要求也越来越低。
终于有一天,我找到了一份推销化妆品的工作。经过半个月的培训,我们15位新人在资深督导带领下正式上岗。公司规定,每推销掉一套售价2000多元的化妆品,得底薪800元。然后再按销售额的20%提取奖金。
其他的新人,在正式上岗的第二个月起,先后拿到了800元的保本底薪,继而拿到提成奖金。而我,第一个月是白板;第2个月仅售出一瓶洗面奶和隔离霜;第3个月售掉半套化妆品;到第4个月,才刚刚完成指标拿到底薪800元。在同来的新人的提成奖已过千元时,我还没拿到过一分钱的奖金。
每次开评比会,我总选择后排角落的座位,并尽可能地龟缩身体。因为太羞愧,我不敢抬头,怕见人,更不愿与人交谈交流。
虽然主管并没因业绩低下而歧视我,一如既往地鼓励我。但我自己却在内心鄙视自己的无能,沉浸在沮丧、气馁中。我焦虑敏感,待人接物愈来愈自卑胆怯,而在这种畏畏缩缩的姿态下推销产品,自然是处处碰壁。苦撑一段时间,连好脾气的督导也对我失去了信心。她说:你真的不适合搞销售工作,与其耗着,不如换个工作,换个环境,重新开始。于是我不得不辞职走人。
这就是我第一份工作的经历。虽然现在我已走出阴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干出了成绩。但第一次失败的就职经历,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缺乏自信的人,是无法正常地驾驭工作,融入集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