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牛人的新闻发布会
offer宴:大学的最后一轮竞争
从今年4月开始,在上海上大学的吕清不断接到一些私交很好的师兄师姐的邀请,原因大体都是刚找到工作,想请朋友们好好庆祝一番。
让吕清感到咋舌的是,这些还没有正式入职的师哥师姐的“offer宴”一个比一个有排场:有的在学校附近的高档粤菜馆一请就是三四桌,还有的大手一挥请大家吃一人198元的海鲜自助;前几天师哥刚刚请吃日本刺身,过几天又被师姐招呼着去吃法式牛排。
“上大学这几年,还真没集中吃过这么好的。”吕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每次参加“offer宴”,话题都是围绕请客学长的新工作展开。饕餮之际,笑声中隐约透出骄傲;觥筹交错间,话语中暗暗潜藏竞争。一场场“offer宴”吃下来,让即将迈入大四的他感慨万千。
勒紧裤带也不能丢了面子
排场这么大,难道请吃“offer宴”的都是富二代?其实不然,因为在不少毕业生看来,不管有钱没钱,毕业时的“offer宴”办得体面点儿那是必须的。
刘宇是北京某大学大四的学生,靠着助学金读完大学4年的他平日十分节俭,经常一个月下来他的花销还不到500元。今年系里的应届毕业生中,他是第一个收到offer的,而且用人单位是银行。消息很快传遍班级,大家从上学期期末开始就鼓动他请客吃饭。
“因为寒假要提前去银行实习,会有些实习工资,所以我琢磨了一下,除掉生活费,应该可以留出一部分钱,4年我也就只有能力请这么一次了。”为尽快攒出这笔请客费,刘宇吃了一整个寒假的泡面。
一开始,刘宇想请同学到学校附近的家常菜馆吃,但后来他发现“offer宴”没那么简单。“我们社团一个女生,‘offer’宴居然开了4桌,凡是能扯上点关系的人都去了。当同学举起盛满红酒的高脚杯,祝贺她的成功时,那名女生的金领气质似乎骤然凸显。”刘宇说,事实上,自己的工作比系里不少人都找得好,要是请得太寒酸了,在别人眼里就会显得失礼,这让经济并不宽裕的他感到很为难。
刘宇费了半天功夫,上网找到一家服务评价五星的餐厅。他想,不能跟别人在阔气程度上比,就花花心思找家环境和服务都有特色的餐馆吧。功夫没有白费,刘宇的这顿并不昂贵的饭博得了同学的赞赏,他那颗悬了好久的心也终于踏实了。
在上海大学城里开饭馆的孙老板告诉记者,每年五六月的生意都会特别好。“都是些毕业生找到工作的,请同学吃饭。这个请完,那个又回请。这段时间我们店里的包厢早就被订满了,请客的学生宁愿排队等包厢也不愿意在大厅里吃。”孙老板说,“平时吃顿饭差不多100来块钱就足够了。但是这段时间基本桌桌要上10道菜,而且大家都挑着贵价菜点。”
求职大牛最好的“新闻发布会”
“‘offer宴’请的绝对不仅仅是一顿饭。”在广州某大学大四学生曾扬看来,大学四年大家各自选择的方向不同:有人专注学习当学霸,有人在社团里干得风生水起,还有人专注于科研,平时很难放到一块儿比较。但毕业时谋得的offer却能清楚地体现出一个人能力的高低,“offer宴”也就成了那些求职大牛们最好的‘新闻发布会’了。”
“请客排场十分重要,第一个请吃饭的是定基调的人。接下来请客的人基本就不会低于这个水平了。”曾扬介绍请客“潜规则”时说。
刘真是浙江某大学的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拿到了一家很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的offer。因为之前学校并没有人进入这家公司,所以大家都纷纷向刘真投来羡慕的目光,鼓动刘真请客吃饭。
刘真原想请的都是几个平时关系挺好的同学,所以直接到学校后门一家小餐厅点了桌菜。结果饭桌上有人问他,进了这么好的公司怎么到这种地方庆祝。一时让刘真尴尬无语,“本来是怕麻烦,但是被同学这么一说,好像是有点太寒碜了。”
更让刘真惊讶的是,几天后班上居然有传言说他去那家会计师事务所只是实习,不是正式员工。
上海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李宏,即将进入浙江一家外贸公司工作,他认为对忙于工作很少见面的大四学生来说,饭局是一种很好的宣传途径,“谁请客,话题就会以谁为中心开展。这样就可以把自己这份工作的性质、潜力等之前不为人知的优势,让同学有个透彻的了解,再加上高档的餐厅,精致、可口的饭菜,无形之中也会让自己的话也变得十分有说服力。”
上次李宏请完客回到宿舍后,隔壁的同学还专门跑来问他:“你去的外贸公司真的这么好啊?以后要多多照顾啊,有好事可别忘了兄弟!”李宏觉得自己请的那顿饭虽贵,但挺值得,“潜台词就是这么起作用的,所以这顿饭,还真不能少,真不能太差。”
实习生 肖婷婷 本报记者 谢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