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商务区首页 >> 推荐 >> 正文
政府过度强大是中国经济最大短板
2011-10-28 13:53:03    来源:新快报    我要评论(

    倡导“中国模式”者认为中国政府的强大和集权是中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减少内耗,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实,这样的逻辑根本经不起历史的考验,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垄断一切,国有部门垄断了经济的所有方面,但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繁荣,政治和经济上的极左使得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可见,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保持政府政策的稳定与政府的强大是两个概念。

 

    就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而言,国有部门可谓占有了绝大多数的政策和金融资源,但就国有企业的效率而言,一直却面临不能自圆其说的悖论。在2003年之前,国有企业在微观领域亏损累累,依靠财政的巨额补助才能生存,成为财富的黑洞;在2003年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财政救助政策,中国的国有企业告别了微观领域的亏损,到2010年,国有企业的利润高达近2万亿元,但如果分析国企利润的来源,就会发现,大部分利润要么是靠资源,要么是靠垄断。2010年中央企业的利润70%是靠前10家垄断企业,如果没有政策优惠和垄断地位,国有企业在微观上仍然是亏损和不赚钱的。

 

    正是因为国有企业垄断了资源,从经济总体而言,反而造成了整个社会财富的缩水。因为,占有不到30%资源的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60%以上,而占有70%以上资源的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只有30%不到,其2万亿元的利润,真正上交财政的只有可怜的400多亿元。假定这二者占有资源的比例互换,可以想象对经济增长的提升有多大。

 

    基于此,我认为,中国改革30年财富积累的历史,既不是什么政府集权为代表的“中国模式”所带来的繁荣,也不是什么“新国企”带来的,而是民间投资不断壮大和国家在经济方面功能逐渐收缩带来的。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可以浓缩成一部企业争取经济民主和自由,打破垄断的历史的话,那么按照吴晓波的说法,在这个历史的舞台上,则一直存在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三种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博弈的过程,它们的利益切割以及所形成的产业、资本格局,最终构成了中国经济成长的所有表象。

 

    鼓励非公经济和民间投资,重新定位国有企业的未来,并大幅度收缩国家的经济功能,明确界定政府投资的领域,为中国的民企松绑,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的转型大计,也关系到中国未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的方向性选择问题:是选择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还是选择按照政策、关系和权力来配置资源的重大问题。

 

    对于中国的市场经济而言,政府的过度强大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最大短板,而不是值得炫耀的比较优势,各种腐败和寻租,无不和政府占有过多的经济和政策资源息息相关。因此,周其仁才深刻认为,来自政府的种种威胁,构成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最大威胁。今天,当我们讨论“中国模式”,总结中国30多年财富创造的原因时,切不可以政府之强大视为“中国模式”的特色,更不可将其视为中国财富的制度源泉,只有如此,才能找到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和侧重点。中国的繁荣来自私人公司的强大,来自对政府权力的限制,而不是相反。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