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家庭区首页 >> 论坛 >> 正文
且谈幸福
2009-7-8 9:47:41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手中,关键在于我们自己能不能把握。请记住这句话: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幸福是种感觉,所有的人都应该是幸福的,只是太多的人在考虑,自己为什么不幸福时与幸福感擦肩而过!

  不久前逛街,在广场上碰见了妈妈儿时的一位老姐姐--梅姨,她已经60多岁了。可是一点也看不出来她的实际年龄,一件淡兰色的上衣配上白底黑花的裙子,头发高高盘起,精神矍铄,看起来只有五十出头的样子,似乎比我妈妈还小几岁。照常理大家一定会认为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否则不会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安度晚年。可是谁能想到她的遭遇以致周遭人都叫她苦命人:她是一个农村女人,年纪轻轻就丧夫,至今孤身一人;唯一的女儿也因没有生育能力而有过两段失败的婚姻。要是换作别人,早已被生活的重担和世俗的非议压得喘不过气来。然而凡事总是因人而异,梅姨却把原本凄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女儿不在她身边,她在县城里帮佣,自己租房住,白天忙雇主的活,晚上就在广场上跳舞;每年还要出去旅游一次。她说:“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好处,无牵无挂,毫无羁绊。”

  梅姨自嘲的话语里也许带着辛酸与无奈,但从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她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睿智。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太多的人都对自己现实处境很不满意,总是爱羡慕别人拥有好工作、好车子、好房子。总觉得自己是全天下最不幸的人。难道事实真是这样吗?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和自由,但结果却大相径庭。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在于他实在拥有多少,而是取决于他自己对已所‘拥有’的态度。做一个幸福的人,至少要具备以下几种精神境界:

  要知足。老子《道德经》里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不知满足,进而追求,定招灾祸。知其足,不追求,安于所得,无为无德,反而常常满足。知足才能避免灾祸,才能全生保身。俗语也说‘知足者常乐’。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味的满足现状而不去努力追求,而是要能区分‘知不足’、‘不知足’与的‘虚荣’、‘贪婪’的尺度。这样知足者的追求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孜孜不倦的精神,而不是无穷无尽的贪欲。知足,我们才能从容淡定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宠辱不惊。

  要自知。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人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只有“自知”,才可能知到什么该做不该做,怎么去做。只有明白自我,才能少走弯路。自知之明是通过多年人生风雨修炼而得到的一种素质,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自知者,才能为自己的所处的环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达到幸福的彼岸。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总是在理想中生活,做人、做事要么好高骛远这山望到那山高,要么妄自菲薄自生自灭,与幸福失之交臂。

  要学会宽容。自古以来关于宽容的名言很多,如屠格涅夫说:“夫生活过,而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俗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举不胜举。没有人不需要别人的宽容,所以宽容别人,也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宽厚待人,容纳非议,乃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之道。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不但自己活得累,而且还波及别人。只要学会宽容,我们将永远头顶一片晴天。

  要学会舍得。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这正是从取舍的角度阐释了只有勇于舍弃,才会有所收获的道理。舍与得对立又统一,有舍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学施舍。舍与得又互为因果,即“舍”是因,“得”是果。不敢于“舍”,就不可能有所“得”;要想有所“得”,就得付出,得奉献。不付出、不奉献、不愿意“舍”,而企求“得”,那是投机取巧,是不劳而获。舍舍得得、得得舍舍就充满在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全在我们的一念之间。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我们有着太多的欲望,包括对金钱、名利和情感。只有我们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才能轻装上阵,走完人生的旅途。

  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手中,关键在于我们自己能不能把握。请记住这句话: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