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过得真快,一转眼到了破五,今晚一阵鞭炮声过后,春节就过去了。如今过年,除了家人团圆、吃年夜饭,放鞭炮,逛庙会成了北京人过节的传统。
九十年代初的那几年,那时的庙会不多,最有名就是龙潭湖、地坛、白云观这几家。当时公园里还有不少土路,人山人海的一过,犹如千军万马,掀起片片灰尘,每次逛庙会归来,人们新衣服都染上一层厚厚的灰尘。每年的除夕、春节都要去庙会采访拍照,发完稿,回到家已经听晚,母亲赶紧端上热好的年夜饭一家人吃。那些年过节,总是追着快乐的人们拍照,自己沾到不少喜庆。
那时人们生活还没今天这么丰富。去庙会,总能看到好玩的、吃到新鲜的就挺满足。听相声、看杂技、猜谜语,热乎乎地吃上两样小吃,临走买上几束塑料做的蜡梅花,一路鲜花一路笑,回到家中插到花瓶里,给个冬天平添几分春色。
因为有了过去在庙会过节的情结,以后过节还是惦记着庙会。这几年去庙会,发现庙会越来越多,花样也不少,庙会环境干净多了。可庙会逛下来,除了吃一肚子羊肉串、爆肚之类,总觉得缺点什么?仔细想想,肚子里是吃饱了,可心里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
前日走进刚刚搬到陶然亭的厂甸庙会。走进庙会,一眼望去,街道两侧,一溜排开的除了卖商品的,就是卖吃的,庙会俨然就是一个大自由市场。除了卖东西的,整个庙会除了少有的一两处民间表演做点缀,难以寻觅到其他文化娱乐项目。当然对于北京人来说,过去的庙会主要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早年北京没有大商场,许多生活日用品可以从庙会上购得。市民可以从庙会上品尝到各种风味小吃。
凛冽的寒风中,陶然亭湖边,数千人围在临时搭起的舞台前,目不转睛地盯着演员用红白绿三种手绢变戏法。他变完了戏法,有把戏法的变法教给大家,赢得一片掌声。不禁想起过年前,这园子里总有不少离退休的老人,自发组织到湖边围在一起唱歌、跳舞、吹口琴。那悠扬的歌声和琴声,穿过湖面传得很远很远。
如今的庙会,组织者似乎更在意招商和销售情况,于是游客人数、销售额频频刷新。可人们过节的快乐幸福指数,便无人问津。眼下人们的生活好了,论吃喝天天都在过年。吃饱喝足后,人们对过年的需求也就变了,人们过节恐怕早就不满足吃点儿喝点儿买点儿,更盼着多谢文化的享受。
笔者在香港工作时,也在香港和澳门过过春节,他们的花车巡游、夜放礼花。即使西方人的圣诞节、狂欢节等,也不像我们庙会这样到处充满“商业气息”,人家更注重市民参与和娱乐。中国的春节应该过出中国的文化特色,可以借鉴历史的传统,也可以借鉴西方的好东西。
这几年很多人都在呼吁,中国年增加一些文化气息,笔者也想跟着参加到呼吁者当中。办庙会不该只为赚钱!希望我们的庙会组织者、承办者,要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在庙会策划、创意、内容安排上多充实一些民间传统、民众可以参与的文娱活动,让市民享受羊肉串的同时,享受文化节日快乐。
过年就是过一种好心情。盼望着以后的庙会,能给人留下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