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能谈到的同志圈
2011-8-24 14:45:54 来源:鄢醒 我要评论()
如果你在这个圈子呆了10年,可能你的情况会像我一样:有几个知心的同志好友;谈过几次不算成功的恋爱;有过几次相对高韬的性经验;去过几次同志扎堆的酒吧;“同志”二字已不知不觉变成你人生的重要主题……可能我的情况还会更糟一些,碍于对所有圈层和分类的回避,我从去年开始才有了1,2个铁杆的同志朋友;我不但每次性爱都无比成功还坚信下次还能操得更好;基于各种不可抗力因素,我谈过四次不算成功但绝对荡气回肠的恋爱;最可怕的是,我人生的坐标已经蜿蜒曲折,迂回盘旋:艺术,文学,政治,经济,哲学……只要能拿来作参考系的,全都被我靠过一遍,还是挺晕。
这个圈子很超现实。我身高178厘米,体重66公斤,年龄25岁,接受过良好的体制内教育,更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自我训练,我性格开朗乐观,秉性善良正义……我对这种自我推销如此专业的态度至少证明我对于“嫁出去”这件人生大事还挺执着!也许,读到这里,你会觉得我就是福楼拜笔下的某个包法利夫人,高不成,低不就,心气还高得上气不接下气,命运还乖舛得惊天动地。如此看来,这个圈子有一些“作”,所有的人都急于把自己卖出去,就我的经验来说,我实在是客观条件太好了,这种想卖的冲动时常被所谓的明哲保身等心态淘汰出局,试想一下他得多累啊:他有可能外形、年龄与你相当,但不一定在床上就能跟从小吃汉堡长大的鄢醒旗鼓相当啊;他有可能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毕业,但不见得就跟鄢醒一样读过纪德贝克特格里耶啊;他有可能有品有款,但不一定在某个高端派对上有你鄢醒闪闪惹人爱啊……读到这里,我在为自己嫁不出去找些镀金的理由装点门面。实际上,我比谁都清楚,这个圈子,除了外形以外的任何条件都不重要。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连某个人的内容都不想读,直接操了翻过这一页,谁都不配跟我谈太多。
这个圈子内部还有很多小圈子。艺术同志圈,学术同志圈,时尚同志圈,媒体同志圈,IT同志圈,甚至连你住的小区附近还有个羽毛球同志圈。最有意思的是,每个圈子内部都互相看不惯。比方说,某日,一时尚杂志主编跟我说:“鄢醒啊,我从来没想过在时尚圈找对象,他们都缺乏内涵。”我很愕然:“你以为其他圈子就有内涵了?”主编盯着我:“不管其他圈有没有内涵,只要不在时尚圈,就肯定比时尚圈的好!”面对他斩钉截铁打了鸡血的陈述,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会用自己涉猎宽泛的知识结构来掩护我对某个圈子的偏见,比方说,当我遇到金融才俊我就大谈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与国际货币汇率;遇到医生律师我又大谈当下的医保政策与全民福利;遇到媒体编辑我又大大地谈媒体话语权与公众话语权的制衡关系;遇到公关熟男我还能大大大大地谈品味的轻重与修身的方式;遇到不学无术的猛男我干脆就谈性爱的狂野或高潮的瞬间,几乎完成了通杀的使命。在占领过每个圈子之后,我还是那么孤独和脆弱,这听起来着实有点儿像喜欢玩儿火还怕烫的多面狐狸精。当然,这个叫鄢醒的男孩出名之后,几乎在每个圈子都上了黑名单。
这个圈子还很保密,有点像各种戒备森严的“骷髅会”、“共济会”、“精英会”、“常青藤大会”,很神秘。名字不能随便说,工作不能随便说,收入不能随便说,结没结婚不能随便说,QQ号都不能随便说,随便说的肯定就是随便的。这个圈子的所有恋爱都是在培养侦探,每次约会都试图侦查敌方更多的信息,怀抱着“知己知彼”的必胜决心,却输得一败涂地。我曾经也是交际上的“事儿妈”,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觉得自己被骗了,现在想来,被骗多舒服,有人为了让你幸福开心地活着,骗骗你不好吗?难道非得每天给你那些刀光剑影的残酷现实才舒服?我要的还真不是那点儿真相!但,现实总是残酷的,那些Google或百度了我的姓名发现了这个博客的男士,无一幸免选择提前出局。这说明,一个同志,在网络上的出柜是不安全的。相比现实社会,网络的扁平化对物理身体来说,伤害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记,既然面对网络,大家都充满如此大的危机感,由此可以设想,一个出柜了的同志,是得不到起码的认同的。可以推断的是,如果你已经出柜,那么你找到伴侣的机率就更低,在这个国度,大家更习惯一种隐匿析居的状态。所以,这很好解释为什么大家希望自己的伴侣是“看不出是同志的同志”,这绝不是出于视觉或荷尔蒙系统,这是一套来自经验世界的无奈和自卑。
这个圈子还很喜欢艺术?我截止至2010年11月的Excel表格中,87位男士里有65人知道我的真实职业,其中6人选择直接出局,另外的59人选择观望。也许,艺术,对于群众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鲜有人会告诉你“我讨厌艺术”。在这59位保持观望的男士中有12位邀请我一同去画廊或美术馆参观,最终我和其中的7人参观过798,2人参观过草场地。我深切的感受到我国的普艺教育虽有一定成果,但仍旧陈腐。群众的美学体验几乎一片空白。剩下的47位男士中,有40位询问了我的经济状况。这说明,艺术家的生存状况真的很让人担忧。他们还都会跟我讲梵高的故事,我才恍然大悟,梵高真是太有名望了!“像梵高一样的艺术家”是社会对艺术家的既定形象,这位逝去的英烈给了广大艺术家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物设定,基于现实的不解风情,我只能默认,到后来我听这梵高的版本越来越多,还真不知道他到底是割了耳朵,还是眼睛,还是头发,还是手指,实在是晕。
我已经在各种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输出过我的各种同志观,我像极了那个闻了RUSH披着雅典娜圣衣的阮玲玉,总是嘟着一张嘴,妄图告诉全世界:“鄢醒,你真是一块好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