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光棍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2011-11-12 10:45:48 来源:刘崇顺 我要评论()
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光棍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当然,这种选择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就最广泛的意义而言,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单身过,说不定,将来的有一天,还会成为单身。
现在的节日越来越多,土节,洋节,传统的,现代的,官方的,民间的,各种各样的。设定儿童节,是因为儿童需要关注、关爱,设定妇女节,以及老人节、母亲节等等,也是因为这些特殊群体需要特别的关注、关爱。同样,产生于校园,并通过网络等媒介传播,逐渐形成了含有一种文化意义的“光棍节”,是适应了单身人群的需要。
至于“光棍节”设定在那一天其实并不重要。现在的设定,带有一种调侃和搞笑的味道。1,孤脚伶仃,像是根棍子,于是人们设定:1月1日是小光棍节,1月11日和11月1日是中光棍节,而11月11日由于有4个1,所以被称为大光棍节。男光棍叫“光光”,女光棍叫“明明”,成了对的就叫“双双”。那么,今年的光棍节,2011年11月11日,共有六个1,百年一遇,该算是特大“光棍节”了吧。
光棍或称单身这个概念,可以从多种角度去理解,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个角度讲,光棍或单身这个概念一般与择偶难联系在一起。中国目前出生人口男女比例近120比100,全世界最高。据推算,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到4000万。这是剩男,那么,剩女呢?据统计,中国各大大城市,仅北京就有超过50万名年轻女性尚未找到归宿,而她们都已过了25岁这个中国传统的结婚年龄。其他城市也大致在这个比例上下。
“剩女现象”是由于类同“田忌赛马策略”那种“男就低女就高”的择偶模式造成的,亦即乙女嫁甲男、丙女嫁乙男、丁女嫁丙男,剩下的就是甲女和丁男,最后剩下的就是甲女丁男。)。“剩女现象”一般是大城市才有的现象,往往是白领,她们学历挺高、收入不错、社会地位挺高、独立。网上对剩男剩女有一个大致的划分:从25岁到30岁属于初级,他们还在为寻找伴侣而奋斗,叫剩斗士;31岁到35岁的,属于中级,剩下来的概率已经基本确认了,叫必剩客;40岁以上的属于高级,尊称为齐天大剩;45岁以上的就是超级了,尊称为剩者为王。
也就是说,“剩男现象”主要与性别比的失衡有关,而“剩女现象”则主要是女性自身的问题,是女性的择偶观念和择偶标准以及生活方式出了问题。据分析,不易嫁的女性有以下特质:1、自身优秀,相貌俊俏。2、一技之长,薪酬较高。3、有房有车,独立生活能力强。4、父母健康,无危机感。5、喜欢浪漫,期待传说。6、完美主义,嘴上说看感觉,其实对男人要求极高。7、下班后爱做宅女。8、不刻意与异性近距离交流。9、对男人有偏见。10、外表坚强,内心脆弱。可以看出,“剩女”往往具有优厚的生活条件和优越的社会地位,单身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有意无意的一种追求,从这个意义上看,说她们是“单身贵族”,并无不妥。男性中的“单身贵族”也有,相对要少。
不管怎样,选择单身,几乎成了一种潮流,一种时尚。有时也是一种主动和把握,是有独立人格和自主力量的表现。据美国某专业调查机构曾做出的统计结果,截至2005年12月,北美洲超过51%的女性主动选择了单身生活,而这个比例一直在快速增长。在欧洲,这个比例还更高一些。而在国内,相关专业人士估计,主动选择单身生活状态的女性大约占到1/3,还有2/3强的女性在努力寻找另外一半,她们的单身属于被动单身。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多元社会,多元价值,多种选择,多样生活方式。不论是有意无意、主动被动,选择一种光棍式或“单身族”的生活方式,都有其价值取向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