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痛恨排队的大学问
2013-8-28 10:37:41 来源:slate 我要评论()
比方说,你和室友搞点儿副业——烤制大黄派,拿到街角去卖。你们的大黄派大卖,供不应求。但你只能在生意上投入这么多钱,如何节源呢?再雇个烘焙师?再买个炉子?自行开办大黄农场?你需要对这些选项做详尽的资料分析,找出瓶颈所在,从而确定努力方向。
商业学院有一个词来概括这种分析:经营。经营决定着你如何加工产品,如何提供服务。改善经营可以降低成本,使买的东西更便宜;加快流程,使你更迅速地获得产品;它还能去除浪费,促进环保。当你住院、通过机场安检或在热闹的快餐店用餐时,难免会感谢(或指责)他们的经营方式。
经营管理是一个充满了独创性、实用性,甚至具有美学价值的世界,涉及的领域涵盖工程学、数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简而言之,经营是一门把事情处理得更好的学科。一旦学会像经营高手那样思考,你的工作、通勤、甚至做花生酱三明治的方法都将为之改变。
经营领域一项探讨已久的重大难题是排队论,也是我们今天要探索的课题。排队论是对排队现象的研究,各种各样的排队:在超市收银台前排队结账,在收费亭排队缴费,在电话上排队等待电信公司的某位员工接听1-800免费电话。
麻省理工学院的迪克·拉森(DickLarson)教授大概是美国最首屈一指的排队论学者(这一荣誉为他赢得了邦德电影里大反派“队列博士”的绰号)。据拉森说,排队论大约100年前起源于丹麦,因电话这一蓬勃发展的新技术而应运而生。
如果你的电话只与另一部电话相连,它就没有物尽其用。电话之所以有价值且能风行于世,原因在于它能够连接到成千上万部电话。但是,这需要一个中心辐射型网络,来电进入转换箱,然后沿路线愉快地发送到各个地方。
早在1909年,接线员使用交换机接转电话。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电话公司需要了解处理呼叫量必需话务员和交换机的准确数量。话务员和交换机数量不足的话,会造成电话堆积,让顾客等得厌烦;太多的话,会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丹麦人厄朗(AgnerKrarupErlang)受命研究人们打电话的行为模式。拉森说,时至今日,人们仍在经营中沿用他设计的公式——只要给出任务值和资源数量,管理人员随时可计算出排队的概率。
如今,企业呼叫中心调整算法,来完成类似且稍微复杂的目标。例如,呼叫中心里薪酬最高的服务代表被训练与最难缠的客户打交道,低薪服务代表最负责处理最基本任务。服务中心也希望优化来电量的分配,如此一来,客户来电会被自动转接到低薪普通话务员那里,他们足够能力对投诉做出回应;高薪服务代表可以抽出身来应对更棘手的问题。这就是在人工通话前,你被要求通过敲击键盘上数字来描述问题的原因。这种操作本身又提出另一项要求:如何在不惹恼来电者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最好能让对方在键盘上敲击七次后,自行挂断电话。
自1909年以来,尽管排队公式变化不大,但是,人们的排队心理却经历了重大转变。据拉森说,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排队论所涉及的情感因素比计算公式来得更多。例如,二十世纪中期,纽约的突出问题是上下班高峰危机——不只在路上,也包括在写字楼的大堂里。没有足够的电梯运送高峰时间段拥挤的人群。投诉逐渐增加。“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是炸掉大楼,安装更多电梯,”拉森说,“但有人考虑到,问题的症结不是延误时间的长度,而在于如何度过那段时间。”因此,一些大厦在电梯旁装上了落地镜,人们可以照镜子、相互调侃一下,随之,有时便不再抱怨等候时间过长。
关于人性,排队心理学家可能必须提到的三大已知事实是:1)排队时感到无聊。2)极为讨厌的是,本认为只等一会儿就行了,结果却等了很久;3)最最痛恨的是,比我们后来的人却先得到服务。
排遣无聊的点子五花八门——从在电梯旁照镜子,到在牙科候诊室里看电视。拉森提到曼哈顿储蓄银行的一项明智之举:请钢琴家在大厅演奏,以缓解客户等候取钱时的无聊情绪。“迪斯尼绝对是运用排队心理学的大师,”拉森说,“在迪斯尼乐园,为了坐8分钟的飞车,也许要等上45分钟。但他们会让你感觉到,排队等待时飞车已经开动。迪斯尼在排队通道中设置了激动人心的场景,还提供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头顶的电视幕墙令人倍感刺激,队伍穿过一系列变化多端的洞穴,营造出行进的感觉。另一种解决方法是:等餐位时,商场里的餐厅有时会给你一部“嗡嗡”作响的寻呼机。为了转移等待的痛苦,你可以离开去找点乐子——只要轮到你时,保证能通知到你就行。
如何玩好期望值游戏?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对等候时间心中有数,而不是琢磨会等三分钟还是三小时,会表现得更有耐心。所以,如今的纽约地铁站会在数字屏幕上显示下一辆列车的预计到站时间。但迪斯尼又一次大显身手:在不同景点旁边长长的队列中,公布预计等待时间——但是,据拉森说,迪斯尼有意夸大了等候时间,所以,你总会想象中更快地排到队伍前头:“你会想,‘我们提前了10分钟!’因此觉得很开心。”
或许排队中最大的情感因素是人类对公平的追求。“看到有人来得晚,却优先得到服务,我们就会很火大,”拉森说道,“这种事有时会几天不忘。也会出现“排队暴怒”情绪,有的人还会大动干戈。
有时我们会做出意外的举动。人们似乎可以接受超市的快速结账专用通道——有人只买了一卷纸巾,没必要非等在买了一满车杂货的顾客后面。我们也会默许在急诊室存在不同程度的优先权,一些危急病患即使来得最晚,也该得到优先治疗。
但在大多情形下,我们要求社会公平。没有贵贱之分,每个人都要遵循“先来后到”原则。当你在快餐柜台或杂货店站错队时,看着其它队伍里的人蹭蹭地超过你,想必你也会有些“排队暴怒”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天才(温蒂国际快餐连锁集团、美国航空公司和花旗银行都声称自己是发起者)发明了“蛇形排队法”。用绳子或栏杆将顾客隔开,排好的队伍蜿蜒往后延伸,宛若长蛇。当你排到最前时,有人直接引导你去下一个空闲的窗口、银行柜员或海关官员。当有很多收银机时,“蛇形排队法”并不见得比并列纵队快多少。但聊以自慰的是:你绝对看不到有人加塞。
拉森说,一次他参加一个有关排队论的会议,人们在酒店前台前大排长龙,队伍中大多是排队论者。“我们坚持站成蛇形队伍,”他说,“不过,酒店大堂并不适宜采用这种队形,看上去乱成一团。酒店经理也拉着脸。如果分成六列纵队,等待的时间或许会缩短些,也不这么乱,但那样有失公平。”
商业学院有一个词来概括这种分析:经营。经营决定着你如何加工产品,如何提供服务。改善经营可以降低成本,使买的东西更便宜;加快流程,使你更迅速地获得产品;它还能去除浪费,促进环保。当你住院、通过机场安检或在热闹的快餐店用餐时,难免会感谢(或指责)他们的经营方式。
经营管理是一个充满了独创性、实用性,甚至具有美学价值的世界,涉及的领域涵盖工程学、数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简而言之,经营是一门把事情处理得更好的学科。一旦学会像经营高手那样思考,你的工作、通勤、甚至做花生酱三明治的方法都将为之改变。
经营领域一项探讨已久的重大难题是排队论,也是我们今天要探索的课题。排队论是对排队现象的研究,各种各样的排队:在超市收银台前排队结账,在收费亭排队缴费,在电话上排队等待电信公司的某位员工接听1-800免费电话。
麻省理工学院的迪克·拉森(DickLarson)教授大概是美国最首屈一指的排队论学者(这一荣誉为他赢得了邦德电影里大反派“队列博士”的绰号)。据拉森说,排队论大约100年前起源于丹麦,因电话这一蓬勃发展的新技术而应运而生。
如果你的电话只与另一部电话相连,它就没有物尽其用。电话之所以有价值且能风行于世,原因在于它能够连接到成千上万部电话。但是,这需要一个中心辐射型网络,来电进入转换箱,然后沿路线愉快地发送到各个地方。
早在1909年,接线员使用交换机接转电话。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电话公司需要了解处理呼叫量必需话务员和交换机的准确数量。话务员和交换机数量不足的话,会造成电话堆积,让顾客等得厌烦;太多的话,会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丹麦人厄朗(AgnerKrarupErlang)受命研究人们打电话的行为模式。拉森说,时至今日,人们仍在经营中沿用他设计的公式——只要给出任务值和资源数量,管理人员随时可计算出排队的概率。
如今,企业呼叫中心调整算法,来完成类似且稍微复杂的目标。例如,呼叫中心里薪酬最高的服务代表被训练与最难缠的客户打交道,低薪服务代表最负责处理最基本任务。服务中心也希望优化来电量的分配,如此一来,客户来电会被自动转接到低薪普通话务员那里,他们足够能力对投诉做出回应;高薪服务代表可以抽出身来应对更棘手的问题。这就是在人工通话前,你被要求通过敲击键盘上数字来描述问题的原因。这种操作本身又提出另一项要求:如何在不惹恼来电者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最好能让对方在键盘上敲击七次后,自行挂断电话。
自1909年以来,尽管排队公式变化不大,但是,人们的排队心理却经历了重大转变。据拉森说,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排队论所涉及的情感因素比计算公式来得更多。例如,二十世纪中期,纽约的突出问题是上下班高峰危机——不只在路上,也包括在写字楼的大堂里。没有足够的电梯运送高峰时间段拥挤的人群。投诉逐渐增加。“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是炸掉大楼,安装更多电梯,”拉森说,“但有人考虑到,问题的症结不是延误时间的长度,而在于如何度过那段时间。”因此,一些大厦在电梯旁装上了落地镜,人们可以照镜子、相互调侃一下,随之,有时便不再抱怨等候时间过长。
关于人性,排队心理学家可能必须提到的三大已知事实是:1)排队时感到无聊。2)极为讨厌的是,本认为只等一会儿就行了,结果却等了很久;3)最最痛恨的是,比我们后来的人却先得到服务。
排遣无聊的点子五花八门——从在电梯旁照镜子,到在牙科候诊室里看电视。拉森提到曼哈顿储蓄银行的一项明智之举:请钢琴家在大厅演奏,以缓解客户等候取钱时的无聊情绪。“迪斯尼绝对是运用排队心理学的大师,”拉森说,“在迪斯尼乐园,为了坐8分钟的飞车,也许要等上45分钟。但他们会让你感觉到,排队等待时飞车已经开动。迪斯尼在排队通道中设置了激动人心的场景,还提供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头顶的电视幕墙令人倍感刺激,队伍穿过一系列变化多端的洞穴,营造出行进的感觉。另一种解决方法是:等餐位时,商场里的餐厅有时会给你一部“嗡嗡”作响的寻呼机。为了转移等待的痛苦,你可以离开去找点乐子——只要轮到你时,保证能通知到你就行。
如何玩好期望值游戏?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对等候时间心中有数,而不是琢磨会等三分钟还是三小时,会表现得更有耐心。所以,如今的纽约地铁站会在数字屏幕上显示下一辆列车的预计到站时间。但迪斯尼又一次大显身手:在不同景点旁边长长的队列中,公布预计等待时间——但是,据拉森说,迪斯尼有意夸大了等候时间,所以,你总会想象中更快地排到队伍前头:“你会想,‘我们提前了10分钟!’因此觉得很开心。”
或许排队中最大的情感因素是人类对公平的追求。“看到有人来得晚,却优先得到服务,我们就会很火大,”拉森说道,“这种事有时会几天不忘。也会出现“排队暴怒”情绪,有的人还会大动干戈。
有时我们会做出意外的举动。人们似乎可以接受超市的快速结账专用通道——有人只买了一卷纸巾,没必要非等在买了一满车杂货的顾客后面。我们也会默许在急诊室存在不同程度的优先权,一些危急病患即使来得最晚,也该得到优先治疗。
但在大多情形下,我们要求社会公平。没有贵贱之分,每个人都要遵循“先来后到”原则。当你在快餐柜台或杂货店站错队时,看着其它队伍里的人蹭蹭地超过你,想必你也会有些“排队暴怒”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天才(温蒂国际快餐连锁集团、美国航空公司和花旗银行都声称自己是发起者)发明了“蛇形排队法”。用绳子或栏杆将顾客隔开,排好的队伍蜿蜒往后延伸,宛若长蛇。当你排到最前时,有人直接引导你去下一个空闲的窗口、银行柜员或海关官员。当有很多收银机时,“蛇形排队法”并不见得比并列纵队快多少。但聊以自慰的是:你绝对看不到有人加塞。
拉森说,一次他参加一个有关排队论的会议,人们在酒店前台前大排长龙,队伍中大多是排队论者。“我们坚持站成蛇形队伍,”他说,“不过,酒店大堂并不适宜采用这种队形,看上去乱成一团。酒店经理也拉着脸。如果分成六列纵队,等待的时间或许会缩短些,也不这么乱,但那样有失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