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小记
2010-5-28 11:03:05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纤纤的毛毛细雨,在北方是最常见的,在南方住惯的人,像我,倘若到了夏天还碰到这种天气是绝对受不了的。整天灰蒙蒙的,加上海边的水汽蔓延,骨头里都仿佛渗着水,又发酵了,酸酸的。
现在家里大概天天都下着倾盆的大雨吧,那场面至今记忆犹新,忽然的狂风四起,忽然的电闪雷鸣,行人四处的逃散,摊位收拾的手忙脚乱,窗户被刮得噼里啪啦,一会儿就传来一阵玻璃破碎的声音,喊收衣服的,喊关窗户的,喊帮下忙的。小孩子睁着大大的眼睛惊恐而又好奇地看着天空,乌云翻滚变换,西边一道闪电,几秒钟后一声轰鸣,震得鸟儿飞起四窜,知了也不叫了,接着便是啪啪的雨点声了。雨大得往往能让老人们啧啧感叹,小孩们乐得跟鸭子似的拍手顿脚,路上有人没躲过这场雨的,索性也不躲了,反正淋湿了,就当洗个澡吧冲冲身上的暑气。整个乡镇就处在朦朦胧胧模糊如雾一般的大雨里,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在接受这季节的洗礼。雨声掩盖了一切声音,屋檐下,窗户边,所有人都在安静的等待这场雨停下,因为大家都知道,雨越大,下得越快,不一会儿就会停的
家乡里的每个场景现在在我想来都是非常可爱的,好的是我每年依然可以回家两趟,足够了。身处异地,如果说家乡的气候值得留恋的话,那这中国北部城市的气候则是值得品尝。
呆在宿舍肯定是品尝不到的,所以找了这个清闲的上午出去转转,去惯了高楼大厦繁华喧闹的市南区,天天看那一成不变的大海,也腻了,突然奇想的想往北边走走,青岛这个城市奇怪,越是往北走,地方越是贫穷。所以当地人都管青岛称“镶着金边的抹布”,那个金边自然就是沿着海岸的一条线了,抹布,是除了了沿海一带的其他所有地方,而最黑的那块大概就是我现在所处的四方区了,当然即墨莱西那些直辖区得除外了。
乘着公汽,慢慢的远离了喧嚣,我也怕走太远回不了学校了,便找了个不近不远的地方下了车。一下车到的这个陌生的地方,首先映入眼球的便是一个小市场。要说这农贸市场我已经很熟了,家里的市场我就去过不少回,小时候经常在那吃面条,对那里早已熟如就车,现在反而想看看这北方的市场跟家里的,到底有什么区别。
是一个很小的农贸市场,坐落在又高又大陡斜的山脚下,前面敞着一条窄窄的河,被如烟的雾雨丝制成的帘幕,一把罩住了。
走进里面,一如家里的市场,热闹,拥挤,所有的摊位都不按照怎样的审美观排放着,商品横七竖八的乱摆,好像目的只有一个,告诉过往的买家,我这里卖什么卖什么,不卖什么不卖什么。大块大块的猪肉,被生锈的铁钩以夸张的造型吊起,洗的白白净净的,壮小伙子磨着看上去本来就很锋利的刀。箩筐前各种被踩烂的菜叶,坐在后面高声吆喝的阿婆,一旁正在交易的老大爷,一手提着称,一手拨弄着秤砣,一面笑呵呵的向买家夸赞自己的菜多么的新鲜多么的廉价。
本来前面是入口后面是出口,却发现其实两个门都在进人都在出人。不断地有小商贩担着自己的担子进来,又有买足了这一个星期菜式的买家走出去。这一点跟家里有点不太一样,北方的家庭不是天天上市场来买菜的,他们都是买上好几天的菜回家,吃饭也跟家里不一样,通常他们一顿饭就吃一锅菜,并且吃上好几天,不像南方人,吃顿饭只花半个小时最多,但做顿饭却得花一个小时或更多的时间,这在北方人眼里看来简直就是白痴的习惯,不就一顿饭嘛,做那么多菜干嘛,还三菜一汤呢,还两荤一素呢,还天天得淘米,做米饭,烦都烦死了,这话是出自我众多在北方的同学的口中。呵呵,习惯不一样还真很难理解。我也在诧异一顿饭就吃一个菜吃得下去吗。
集市的骚动,吵吵闹闹,凡是经常买菜的人都知道,倘若你是在远远地另一处地方听着,那种喧嚣的起伏声,你会疑心是不是潭水流动的声音了。这还只是一般的生意人在讨价论价很和平时的论调,就中间有时也有遇到在卖牛的场上几个人像唱戏的出台找不到经纪人,大喊大骂,也又因称上的不公允而起口角的,你骂我一句我骂你一句,都是骂娘的,原来很多脏话在全国也是通用的,因为这是他们众多山东方言里我能听懂的唯一几句。
这个市场居然有现场的屠宰场,我是指杀猪杀牛,这个在家里是见不到的。有人就买现成的,买主把猪耳朵提起,让买主听那尖锐而又凄惨的声音,觉得够精神,没病,就要了,接着便是一把刚磨好的尖刀,从喉咙里捅了进去,血流成河。。。我保证一般小孩看见了会睡不着觉,而事实上已经成年的我看着也揪心的很。
逛了半圈我发现,这北方的市场上,牲口买卖挺多的,卖羊羔的,卖猪崽的,卖牛犊的,这一羔一崽一犊,每种牲口的种叫法还不一样。这些挺可爱的家伙们,现在还挺悠悠的玩闹,不曾想过不久后就他们就会被买走,然后继续旁边屠宰场上他们父母的命运。
再走几步,就到了卖鱼的地方的,这里相比于前面牲口买卖场,就显得寒酸多了。不仅鱼的种类少,就连数目也不多,还是很小的鱼,半死半活的在浅水里泡着,一张一合的喘着最后一口气。这里不比家里,是鱼米之乡,别的不多,就是鱼多,各种各样的鱼,放在各式各样的盆子里,隔得老远就闻到了那股鱼腥味儿。北方湖泊少,淡水渔业很不发达,好的是这里临海,海鱼产的多,但是一般都不在这种小市场卖。怪不得同学每次聚餐,都抢着点鱼吃呢,鱼一端上来,也是抢着夹筷子,唯独我看着,筷子一动也不动,有关系好的同学以为我没抢到,好心的夹一块好的鱼肉到我碗里,殊不知刚刚我为了抢牛肉差点把盘子给端过来,恩,牛肉是我的最爱,怎么可能抢不到?我悻悻告诉他,我不爱吃鱼的,他一敲我脑袋,笑骂道,真是笨蛋,鱼都不爱吃。我哭笑不得。
再往前走便是出口了,一般的市场进出口都是些小商品贩卖的地方,这里也不例外。超市里经常可以看到有卖的锅碗盆筷子,这里也是有卖的,而且比超市便宜很多,跟批发市场价格差不多,尽管质量一般不怎样,但是买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也有砍价的,但都被卖家一口回绝,一口价,爱要不要--山东汉子就是直爽啊。还有很多小朋友爱玩的小玩具,像我小时候经常玩的,陀螺啊,水枪啊,面具啊,这里都有卖,我小的时候买玩具也一般不去超市,就爱来这些地方,便宜,而且选择性多,我那个到现在还珍藏着的战斗怪兽卡,就是在我们那的市场门口买的,才五块钱,超市卖十块呢,还一般找不到我想要的卡片。
出来了,只感觉空气突然新鲜了,阳光也明媚了,是的,雨停了,太阳出来了。酸酸的骨头也不痛了,人顿时焕发出精神来了,像被佛光普照了一样。
与这农贸市场相连的,是一条不大不小的街道,两边都挤满了搭着窝棚的小店,每隔一段便有小店自动空缺出一块来,因为那里是人家正规门店的大门,你在人家门口做生意的不能把人家的门都挡住吧,不然别人非得出来骂人了。延续了农贸市场里的热闹,这条街的行人也是络绎不绝,每个摊位前都围着两三个顾客。好在这里是露天的,即便有点吵闹,也不像在市场里面那么憋。这条街的场景,像极了电视里老北京皇宫前的那条繁华的街,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经常播放的,皇三爷在街上晃悠,和二跟纪晓岚两人在一旁伺候,找个铺儿喝喝茶,听听戏。这里居然也有茶馆,不过刚开门,显然说书的听书的人都还没来。还有多年未见的糖人,一如当年的场景,胡子白花花的老人,拿着一个小勺子,糖丝顺着勺子边留下,再由着老人的手,左右摇摆,时快时慢,在干净的瓷砖上留下粗细均匀的线条,慢慢的连成一幅可爱的图画,趁它没硬之前再放上一根竹签。说实话,这技术还真不怎么的精湛,因为这画出的是个什么东西我没看出来,但还是赢得周围看的唾液横流的小孩们一阵喝彩,还背着旧旧的书包呢,大概又把爸妈给的早餐钱拿来买糖人了。看着看着,我也饿了,想起来我还没吃早餐呢。
随便找了一个摊位,坐下,叫老板。问老板有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板操着很生硬的普通话告诉我,他们这的豆腐脑最受欢迎。在家里也不常吃豆腐脑的,但想想既然不常吃,那就吃一回也无妨。因为这里除了豆腐脑其实也找不到别的什么我看着正常的早点了,热干面那是绝对的没有的,面窝,锅块,油炸饺子,豆皮,更别提。在学校包子也吃腻了,煎饼果子看着就恶心,吃得下去的早餐少之又少。嘱咐了老板一声我的豆腐脑里什么也别放,再来两根油条。这北方的豆腐脑,里面居然不放糖,放盐放辣椒一堆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在我吃着就好像吃粽子粘盐一样,不知道是个什么怪味。事实上什么都没放的豆腐脑我吃着也是一股难受,只不过比放盐的好多了。
这里已经远离海边了,风就不是很大了,加上阳光照下来,刚下过雨凉爽的空气,这环境简直优雅的要紧,很是修生养性。实在吃不下这豆腐脑,又要了杯豆浆,嘱咐着多放了点糖,慢慢喝着慢慢看着行人。这里还有那种在水浒传里看见过的单轮的推车,由一个光着膀子的壮汉推着,上面放着好几麻袋的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还有配钥匙的老人,卖花的老大娘,卖小饰品的阿姨,算命的老大爷,等等,恩,是的,在这里行走的,只是中老年人或者由爷爷奶奶牵着手的小孩吧,像我这般年纪的年轻人一般是不会来这的。他们应该是不屑于来这种地方吧,脏乱不堪的,好像一进来那件不知道什么牌子的衣服就会被弄脏似的,卖的只有便宜的物品,与他们的身份很不匹配吧。他们现在应该都在商业街上逛呢,花花绿绿的商品,勾人心魂的促销,激烈的竞争,赏心悦目的广告,一件衣服好几百块,一顿饭也是几十,或者浪漫的咖啡厅,或者刺激的嘉年华。。。年轻人啊,太容易忘本了。其实我也算一个,只不过我的骨子里被老一辈的人留下了太多的记号罢了。
来到这些地方,就很有回到家的感觉了,到处的高楼大厦,只会让我觉得我不属于这里。真的很不喜欢这种城市里的快节奏生活,每分每秒都计算着过。每次做完兼职回来都身心疲惫,身体疲惫了,一觉醒来,又精神了,但是心疲惫了,睡几觉都补不回来的。国人都羡慕西方人的生活,认为那是精神上的享受,周末可以去划船,可以去舞会,可以玩各种各样的浪漫。可以开跑车,住大房子,住公寓住别墅,每年都可以定期出国旅游一次。他们精神上的确是享受了,可是却不知,他们平日里,精神得受到多大的摧残,每天都是在怎样的压力下生活,定期的都要去看心理医生。一辈子大多数的时间在压力下生活,换来一点点的时间去享受,而就这一点点享受却被我们看到了,所以我们便羡慕不已。盲目的崇眉杨外啊。
至少我不喜欢那样的生活,也许现在就很好,安静的喝着豆浆,安静的聆听周围的小小的喧闹,享受着这和煦的阳光,感受着这纯朴的民俗风情,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呢。
可怜的是,我得走了。从梦里又回到现实一般,我踏上了回学校的公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