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家庭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儿童早恋,儿童不宜
2012-5-7 10:08:44    来源:胡展奋的博客    我要评论(

  社会对“儿童不宜”比较关注,却容易忽略事情的另一面,即对孩子们的言行作过多的成人化解释而不自知。
  
  最难忘的,就是我们蒙自路邻家男孩的故事。
  
  那孩子极具绘画天分,从小喜欢涂抹,十一岁已经进了市少年宫的绘画组,但有个严父,住在五楼的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来自三楼的呵斥声。
  
  一天其父忽招我,说孩子出事了,进门一看,老师坐着,铁青着脸,父亲也坐着,铁青着脸,惟孩子站着,脸吓得煞白。
  
  事由是孩子居然画了几张电影票,大飨同学。可惜功夫还不到家,豁边了。
  
  这还了得?!班主任严肃地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是品行大事!现在已经如此,长大以后伪造票据、伪造签证,甚至……他说他不敢想象下去。
  
  其父素严,被老师一提示,便开始无穷无尽的训诫,我知道我已劝不进,只好由他去,结果家里训、学校训,孩子蔫了很久,后来,干脆市少年宫也不去了,绘画天分丧失殆尽,前不久遇到他,俨然一个废人。
  
  这就是“成人化”儿童言行的恶果。它给儿童的心理伤害可能是一辈子的。
  
  “画票充饥”,固然不能提倡,但立马把它上升到成人世界的“胡作非为”,其实正是成人的“胡作非为”!
  
  都知道孩子心智发育不全,而且正因为其“不全”,所以限制他们接触淫秽性、粗暴性、残暴性的东西,然而,现在常见的现象是,明知道他们心智发育不全,却每每对他们的言行作成人化解释,环视周围,比比皆是,最敏感的是“撒谎”和“早恋”。
  
  孩子为什么不肯说真话呢?最初的动因总是“害怕”,趋利避害是所有动物的本性,越有高压,越撒谎,高压久了,撒谎多了,反而变成了习性,习性已成就难改矣,但最初的罪魁却是我们的高压。
  
  记得我们孩子一年级时,学校规定每天必须带手帕,那天恰恰忘了,值日的要出示,他急中生智,很潇洒地把裤子袋袋布(花格)拉一点点出来示意,居然混了过去,他的“死党”很佩服他的急智,一天不经意地转述我们,我一听,不得了!
  
  这不是弄虚作假嘛!欲待风雨大作,老教师出身的岳母轻轻地说了一句,不要做成人化联想,孩子的世界,没有“作案”的故意和设计,他就是本能:趋利避害。好好引导他,不鼓励他这样,就是了。
  
  岳母是对的,我们没有风雨大作,孩子现在读大三了,至少目前为止,从无“弄虚作假”之恶习。
  
  再说早恋,其实每个人十三四岁时,都对异性有异感,结果大都“未遂”,你看看自己周围有多少是和童年玩伴结婚的?
  
  我当年采访“ED”门诊时,一个外地病人自述:十二岁那年,出于好奇,趴在门缝里偷看妈妈“汰屁股”,不得了了,妈妈捂脸痛哭,爸爸咆哮如雷,把他吊起来抽,骂他“流氓”、“淫棍”,结果当然是终生当不成“淫棍”。
  
  对性的好奇,每个男童都是从母亲开始,你发现了,淡处理就是,有必要往“性犯罪”上靠吗?
  
  对孩子的成人化批评,古人也不能免俗,最著名的就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诗人老且贫矣,值得同情,但肝火太旺,几个孩子,拿了稻草,就被定谳“盗贼”,无乃太过。
  
  小时候,总听得大人们说,这孩子如何如何,将来一定会怎么怎么地,比如,喜欢逃学的,将来一定吃官司;喜欢斗蟋蟀的,则将来一定是纨绔;喜欢揩油的,将来一定劳教等等。其实大都失算,我就喜欢蟋蟀,似乎至今尚无牢狱之灾。西哲说,每个人心底其实都有好为人师的潜质,都想伺机“教育”他人。这原也不坏,但是如果常常喜欢在孩子面前当算命先生,就免不了要被触霉头。
  
  最典型的就是“小时了了”的故事。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拜访司隶校尉李元礼,大家都夸奖孔融聪明,独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后非常窘迫。
  
  和陈韪一样,很多大人都喜欢在孩子面前充预言家,不知不觉地根据成人世界的法则,判定孩子现在如何如何,将来如何如何,其实你也是孩子过来的,老师家长当年对你的“宣判”,又有多少是中的呢?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