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家庭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如何守护孩子的童年
2012-6-2 10:41:31    来源:三联论坛    我要评论(

  绘本
  
  杨政在新浪微博上的标签是:“新浪微博推荐爱你图画书最多,童书图片最精美的人……争取做最好的童书阅读推广人。”他每天保持和女儿做至少一个小时的睡前阅读,并把阅读的感受和绘本的大致内容发到微博上。一开始只是无意识的私人记录,但累计至今已经有微博上记录了200多本和女儿共同阅读的绘本,并应邀在一些媒体上做童书推荐。
  
  杨政对自己的童年回忆乏善可陈——没有书,没有歌,也没有什么玩的。作为1965年生人,杨政说自己童年快乐的记忆太少。如果有一点,也是那个时代因为物质匮乏而凸显的亮点,不值一提:“比如过年的时候,可以穿新衣服,有两毛零花钱什么的。”虽然60年代中国的乡村还比较常见。但杨政的童年没有从自然中得到多少乐趣,生活中的浓厚政治阴霾也笼罩了孩子的童年。“我记得我弟弟有一次在领袖的画像上画了胡子,把我爸妈吓坏了。”杨政对本刊记者回忆说,“有这样一个秘密,是很可怕的,揪心啊。”
  
  杨政小时候比较喜欢看书,经常会去家里书多的同学那里。“我小时候比较呆,妈妈说教几个字,我可以一个人写半天。”但他的阅读机会并不多。印象最深刻的一本童书是8岁的时候,身为军人的父亲送给他一本儿童文学《浙东的孩子》,讲的是浙东地区有台湾潜伏回来的水鬼,孩子们如何缉拿这些水鬼的故事。“看完以后,看谁都像特务。”杨政回忆说。这也是有一次他看到女儿的绘本落泪的原因。“有一次为女儿采购了一大纸箱绘本回家,路上太累停下来休息,就拿出绘本翻看。看到一本《100万只猫》,那是美国早期的经典绘本。我看到最早的出版日期是1928年,比我父亲年纪还大。我当时落泪了。觉得我们的童年完全被割裂了,这么好的书被隔绝在国门外。这是一种无奈,一种伤心。”
  
  缺少阅读,缺少户外,也缺少快乐的童年,让杨政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些遗憾。“如果我从小也有那么多好的绘本看,我或许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看世界会有更多的角度和方法。我会更能体会和发现美。我和父亲之间都羞于表达爱。我到现在都难以启齿对父亲说‘我爱你’。”
  
  杨政说,每个成年人在面对自己孩子的童年时,潜意识里都有弥补心理——自己童年缺失的,在孩子身上弥补回来。也可以解释为一种父母的爱,自己没有得到的美好的东西,希望能让孩子感受到。在女儿出生64天的时候,杨政就开始给她阅读一些简单的婴儿画报。虽然孩子并不识字,“但听到父亲阅读的声音,眼睛有光”。快两岁的时候,杨政在一位做出版的朋友的推荐下,第一次在批发市场为孩子选购绘本。这种童书有点类似我们小时候看的小人书,但画面多为彩色,印制更精美,也不单纯是讲一些经典的传统故事,而涉及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问题:对世界的好奇,对自身情绪的管理……它是用美丽图画的方式,来描摹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世界。杨政第一次就买了近500元钱的绘本。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心理研究尚不能了解的地方,很多陪伴孩子的家长苦于找不到进入孩子心理世界的钥匙,但杨政通过绘本找到了和自己孩子沟通的渠道:“绘本是个非常好的工具,可以开个‘同仁堂’。所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都可以在绘本中找到。”
  
  比如生气的情绪。当弱小的孩子在现实中遇到他的能力无法超越的障碍,或者成人世界的强大规则违逆了他的心性,生气是孩子无奈又无法控制的情绪表现。杨政记得有一本绘本《我生气了》,就用孩子的语言解释了生气这种情绪。“生气就是肚子有个大火球要爆炸,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情绪,当肚子里出现了这个火球时,应该怎么办?”杨政记得,女儿非常喜欢这本书,反复地看。对孩子来说,他们也通过绘本找到了认识自己内心世界,并消除恐惧的方式。“有一天她妈妈回家,发现不到两岁的女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说自己生气了,正在灭火球呢。”
  
  但所有好的工具,要运用得当,必须要使用的人付出时间和心力,育儿更是如此。当开始和孩子的绘本之旅时,杨政还陷在“双城记”的分裂感当中。孩子和妻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香港,而他在深圳一家报业集团担任发展研究部主任。到孩子两岁半该上幼儿园的年纪,刚好碰到国内发生一系列针对孩子的暴力袭击事件,杨政决定让孩子在香港上幼儿园。两地分隔,杨政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他开始萌生辞职的念头。但要放弃这个报业集团的中层位置,相当于放弃一笔不菲的收入和自己用几十年时间铺就的职业道路。直到去年2月,杨政才最终决定辞职回家,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陪伴孩子的童年。除了给孩子阅读,他还把自己童年缺失的户外活动也尽量弥补给女儿。每周他们会去住所附近的山上游玩两三次。一次雨后爬山,女儿滑倒了,身上沾满污泥。她把泥土放到鼻子下说:“这泥巴是有香味的。”还有一次他们进山走了一条非常偏僻艰难的路,出山的时候夕阳西下,余晖照耀着山石。女儿对父亲说:“太阳落山的光线,照在石头上多美啊。”当我们通过电话讨论孩子的童年时,在旁边的女儿突然插话。她对杨政说:“我爱爸爸绕过地球一圈。”
  
  “我觉得这就够了。我希望她能过一个自由的、无忧无虑、有记忆的童年。她对自然的感受,对书本的感受,是我带给她的。还有对人性的理解、宽容、是非观,她在童年获得的这些一生受用。”杨政并非只是付出时间和爱,他也收获很多和女儿共处的快乐,甚至还有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看了这么多国外的经典绘本,也看到了国内外的差距。我想今后等女儿上小学了,我会去做儿童阅读的推广人,还要自己写一些原创的童书。这是我将来的职业规划。”
  
  给孩子写的故事
  
  粲然正在为她的儿子米尼写第11个故事,讲一个小男孩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友好的外部世界。这是她最近的一种焦虑:米尼在小区玩耍时,被一个比他大的小男孩欺负,推坐到地上大哭。粲然要装出若无其事的大度,但心里却有难过和愤怒。这次,她在故事里想告诉孩子和自己的是,面对外部的恶意和伤害时,宽恕和同情更强大。粲然已经为米尼写了十几首童诗和故事。每当一种育儿焦虑发生时,她就写一个故事。她说:“这些故事是写给他和我的,落魄,痛苦,离别,写给人生最失意的时候。”
  
  看起来粲然没什么可焦虑的,她让自己的孩子在厦门海边过着童话一样的童年。粲然小时候也在这个大海环绕的半岛城市长大,让她可以把自己童年时的快乐,传递到米尼的童年中。粲然记得,自己小时候住在中山路,这算是厦门市中心的街道,但离海也只有5分钟的路程。小时候她经常坐在爸爸的自行车梁上,穿梭在中山路的外婆家和厦门港的奶奶家。“碰到下雨天,爸爸用雨衣罩着我,一路只能看到脚下的路。快离海近的时候,就能闻到海的味道。”那时候的海岸边有很多小吃摊,热气腾腾但没有车马喧嚣。在粲然的童年记忆里,大海跟亲情、热闹还有开心地玩耍联系在一起。现在她的家也在一个距离海边只有几分钟路程的小区,米尼和大海已经建立了亲密的联系。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重要事就是去海边,看晨练的老爷爷,椰树下海风轻拂的草坪。有段时间米尼不喜欢喝晨奶,他们就让孩子把晨奶拿到海边吃。吃给小蝴蝶看、吃给消防栓看、吃给海浪和林间的风看。他三下两口喝完,还抢着吃了一个半的煮鸡蛋。
  
  每天下午是沙滩上的玩耍时间。粲然说:“米尼的专注力不长,在家里看书或者玩玩具,顶多10分钟。但在海滩上挖个洞,挑水灌入,用筛子清理出干净的贝壳——这么简单且枯燥的事。他奋力地、汗流浃背地、毫无怨言地埋头做了两个小时。孩子那种专注而纯净的认真有时会猛然击中你。”这些日子都被粲然图文并茂地发到自己的微博上。照片上的米尼在蓝天白云大海边,总是咧嘴大笑着,天天被日头照着的皮肤微黑,看起来健康漂亮,而且快乐。
  
  但粲然说,自己有很多育儿焦虑,这些焦虑都被她写进给儿子米尼的故事里。第一个故事是《老妈妈的秘密》。那是在奔波出差的日子里,本来陷在与孩子分离焦虑中的粲然突然在动车上发现自己得了飞蚊症:“不断有黑点在眼前飞动,一开始不在意,却延续了两三天时间。到那天夜里,在转车的月台楼梯上,白煞煞的灯光照着,一时眩晕,许久迈不开步子。心里着急下一班车马上就要发车了,差点就哭鼻子。”当生活中的痛苦和恐惧来临时,妈妈第一个想起的是自己幼小的儿子:如果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要面临自己最亲近的人因为丧失某些能力,而不能陪伴他,给他足够好的童年,该怎么办?粲然在《老妈妈的秘密》中写道:“虽然妈妈对孩子的照拂,只有从自己的手臂到你的小手那么长的距离,可妈妈对孩子的承诺,是很长很长的。无论如何,妈妈都想用尽全力,把身心全然打开,深深地、深深地把你抱进怀里。”
  
  在另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和公共汽车的失败史诗》中,粲然写到孩子对一辆车的渴望。小男孩总是喜欢汽车,到1岁多可以说话的年纪,他们最早对世界的好奇大都包括“这是什么车”这样的问题。米尼也喜欢和妈妈玩这样的游戏,粲然在故事里提到的所有车型,是才1岁半的他所熟悉和经常提及的。现在米尼最喜欢的,就是走在路上,大声告诉身边的人,这辆车叫什么,或者站在小区地下车库的围栏前,长时间地看上上下下的小汽车。
  
  但家里还没买车。这是粲然的一个担心——关于阶层、财富。就像她在故事里表达的那样:“原来勇敢和天赋这样的东西,多多少少需要一点钱来支撑。”对粲然来说,赚钱并不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她还在上大学时候就出了自己的小说集,曾经被国内的媒体评论是最有前途的文坛新人。她拥有文字方面的才华和待人接物上的热忱。即便是站在一个势利的角度看,粲然也是很容易被这个社会接纳的人。她收到过很多重金相邀的赚钱机会,但绝大多数时候,她还是守着自己在电视台一份稳定但薪水不高的生活,得到的回报是她不用经常去单位,可以在家里干活。这才有大把可以陪伴米尼成长的时间。
  
  对守护孩子童年这样的话题,看起来各种理论流派纷繁复杂,但总结起来也无非就是时间和耐心。父母要想让孩子按照自己天性的节奏成长,那他也必须放慢自己人生的节奏。粲然把自己的时间按照养育孩子所需要的经济底线做了分割:在米尼上幼儿园前,她需要一个月保证1万元的收入。在上幼儿园后,她需要1.5万元,就能延续在米尼在海边无忧无虑的玩乐。她把自己的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工作,满足维持一个无忧无虑童年最低的经济底线;其他的时间,全部用于陪伴孩子。
  
  当父母深度地介入孩子的生活后,双方都可以得到更大的安全感和快乐。但孩子生活的每个细节尽收眼底,也让父母萌生出很多细细碎碎的焦虑。比如还不能买一辆很拉风的车。“有时候,我经常怀疑等米尼更能表达自己意思后,会问我:妈妈,我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车?我也很会自我开解。我马上会跟自己说,这个问题只是你的自我预设。因为你太希望事事满足他了,就替他置疑他的所得。可是你们瞧,再强大的父母难免这样的纠结,自责给孩子的远远不够,深恐落后于人。”于是,“不好的条件会导致最后的失败吧?”这样的疑问句贯穿了故事的始终。
  
  这些美好的、让人感动的童话,大部分的源头却都是一些不那么好的情感。“是一个瞎忧虑的母亲,在不自信的时候写下的故事。都是我育儿焦虑的种种表现。”粲然说。这些故事发表在微博上,慢慢地有了很多读者。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为相似的情感感动、赞叹,开始有人请粲然为自己的孩子写一个故事,每个要求后面都有关于自己孩子具体的忧虑。但粲然说:“我写的时候,心里想的还是米尼,我只能为他写。”
  
  当家里吵架时,她写了《老乌龟的酒吧》。当孩子开始学着说话,还不能清楚地让大人听懂,孩子脸上会有害羞的表情。于是粲然写了《旅伴》。这是讲孩子成长的痛苦和挣扎——年幼的孩子不管说什么,大人都说不对,一遍遍地纠正他,而他都在接受我们。几乎所有的故事最后都有一个结局,一个开解:要勇敢地出去闯荡,但也可以作为一个失败者快快乐乐地回到海边来。通过这些故事的书写,粲然或多或少缓解了一点自己对生活的焦虑。这些送给未来的米尼的故事,也是粲然送给自己的。
  
  自省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了自己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描述了一所充满魅力的学校“巴学园”:以废弃的电车作为教室。没有固定的座位,每天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没有固定的课表,从第一节课开始,老师就把当天要上的所有的课和每一节课所要学习的所有问题点,满满地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下面就开始上课了,从你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吧。”在巴学园,孩子们从来没有被教导“排成一列规规矩矩地走路”或者是“在电车上要安静”、“不许乱丢果皮纸屑”之类的话。孩子享受到了最大的自由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学习到很多良好的生活习惯。
  
  王人平在新浪微博上的名字就叫“巴学园”。他的标签是“非机构,非专家,一位普通父亲的自我救赎”。但这个草根微博已经拥有近10万关注者。王人平说,自己是去年4月开的微博。“当时孩子已经9个月了,想通过网络学习一些育儿知识,但很快发现,网上并没有真正多少我需要的东西,因为看到的更多的是和我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相悖的东西,于是从10月份起,我就开始记录一些自己对儿童教育的理解和感悟,并且越来越频繁。”
  
  每天除了本职工作外,王人平要在微博上回答无数个家长关于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疑问。这些疑问大多都是关于孩子的行为与成年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比如孩子不听话,孩子不爱学习,孩子表现出不好的情绪……大多数时候,王人平的回答都是让家长反躬自省——你自己有没有做到对孩子的要求,孩子身上的问题,是否投射着家长自己的影子?这种对家长的严厉要求,可以解释王人平为什么说育儿是“一位普通父亲的自我救赎”。“是否真能或许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一直走在自我救赎的路上,一直在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在我看来,自我救赎不是为任何人,也不是为了孩子,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有他自己的自我救赎,我们只是做好我们自己。而做好我们自己客观上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当然,这不是目的,只是结果。”事实上,当父母真的把焦虑的眼光从孩子转回解剖自己,大部分时候,孩子们让人忧心的行为就算不得反常,或者并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父母不把自己的所有要求视为正确,不把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和经验作为衡量孩子行为的唯一准绳,这才是为守护孩子的天性和童年快乐打通一条通道。在对成人近乎严苛的自省之下,王人平说:“我孩子现在的童年相比于他身边的孩子略显另类,因为在常人眼中,我的孩子太自由了,甚至比我的童年还自由,这是我对自己教育理念的实践。在知识教育,智力教育方面,我对孩子没刻意做过任何的事情,都是顺其自然的。比如亲情陪伴、游戏、阅读,特别是户外玩耍。每天通常都在两个小时以上,孩子身体的健康情况、灵活性、协调性,对大自然的亲近感,自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要明显比同龄人高,这一点我觉得已经足够了。因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做父母的只要保护好而不是去扼杀孩子的这份能力就好。”
  
  时间、耐心,和无时无刻的自省。这就是这些普通父母守护自己孩子童年的武器。“普通”的含义在这里是没有身居高位,不算富贵,但心中有梦想和有所坚持的人。他们放慢了自己外在的脚步,努力守护孩子能够得到当下的快乐和幸福。卢梭在经典教育论著《爱弥儿》中,描述在童年时被尽力保持天性的12岁的爱弥儿时说:“爱弥儿12岁以后,进入了成熟的童年阶段。然而他不是牺牲了童年的快乐才达到他目前的完美状态的。恰恰相反,完美和快乐是齐头并进的。他获得了他这个年纪可能的理性,但是他同时也享尽了自然所允许的快乐和自由。即使他这时偶然遭受了致命伤害,摧毁了我们在他身上所种的希望的花朵,那我们也不会为他的生命和为他的死而悲叹,我们也不会因为想到我们曾经使他遭受过的痛苦而悔恨。我们可以对自己说:至少,他享受了他美好的童年,我们并没有剥夺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