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家庭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别让你的共鸣变得廉价
2014-6-20 11:29:19    来源:心灵咖啡    我要评论(
  
  畅销书都越来越像心灵鸡汤了,而真正有料的书却不好卖了?知乎上一些不懂装懂故作聪明的回答,得票越来越高了,而不少真正负责任的回答却少有人点赞了?江湖心理学自诩包治百病,受人热捧,而学院派谨慎负责,却反而无人问津?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仅仅聚焦于书籍,文学体裁中最受热捧的,莫过于小说了。清代的小说理论家罗浮居士认为,小说这种体裁,跟“经史子集”这类大学问不同,说的是生活中最细琐、最寻常的事,也因此,最浅易明白,能让人理解,梁启超也认为,正因为小说最浅易明白,所以才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小说,到所有被热捧的事物,你也许会发现:
  不论是畅销书,故作聪明抖机灵的回答,还是江湖心理学,都和小说有共性——那就是通俗易懂。
  
  凡是引起你共鸣的,都是你早已知道个大概的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我们,教学生不能一下子教太难,你所教授的知识如果想要很快被学生学会,最好只比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再难一点点,就像是踮脚能够到的高度。要是超过了这个高度太高的话,就很难理解了。英文中有个词组叫“Beyond my understanding”,翻译过来就是“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形容的,就是这种踮起脚来也够不到的感觉。
  建构知觉理论也启示我们,我们理解一件事的时候,无意间也会受我们自身的经验、期望、动机的影响。因此,当这个事物的内涵和我们已知道的东西很相似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从中辨认出来,觉得写到了自己的心里去。其实,之所以能读出这一层,就是因为ta说的,正好比自己了解的高明了一点点,否则,轻易也理解不了。
  对于那些太难的东西,我们只剩下“不明觉厉”了,哪还会产生“的确如此啊”的共鸣呢?
  于是乎,写到心里去的东西,大多是不难的。那些我们所不了解的东西,也很难写到我们心里去。
  
  一个人不假思索的共鸣,只是一人的共鸣,一百人不假思索的共鸣,就是廉价的从众
  
  于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现象,就变得容易理解了:一些真正好的东西,之所以没有被热捧,也许不是因为它比那些受热捧的差,而是因为不够通俗易懂。
  在一个人对一样事物完全不懂时,自然分不出好坏,也不会乱评价(其实从好的一面看,这也是大众的良心),但当Ta对一样事物了解时,就能分出好坏,随手给个好评。当一样事物被越多人理解,就越容易得到一个好评。
  于是到了最后,得到好评最多的,反而是那些还算不错又很好懂的东西,而不是最好的东西。
  只去了解大家都懂的东西,遇到不懂的就放弃不深究,这太容易了,但却会使你成为随大流的一员。跟着大家走,有时你只能得到大家用良心投票选出的、但只能算“还不错”的东西,却未必能得到最好的。在衣食住行等生活常识上,笔者不敢打包票说大众的眼光一定不行,但在知识学问上,笔者敢打包票说,想得到最好的,必须得有更深广的见识,更犀利的眼光,俗称“识货”。
  一个人若是不愿在一般人的理解之上,继续挑战更难懂的事物,那么,Ta的理解力就会和大众一样。大众会对什么产生共鸣,Ta也会对什么产生共鸣,却无法发现其中或许会有什么问题——这对大众,对Ta自己,都不太好。
  
  劣币驱逐良币,人人有份
  
  你是否也曾对一个看不懂的回答略过不看,而去给一个故作聪明的回答点赞?或许,“不知道就不评价”是良心,但是,在无法对两者的价值做出比较的时候,就去给更通俗易懂的答案点赞,无意间倒是把更有价值的回答往下压了压,这种良心,也实在不算什么好品质。
  在信息时代,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应该慎重把握每一次投票的机会,你的每一次点赞、转发、评论、下载、购买、使用等行为,都在客观上增加了这事物的热度,当数据分析的结果认为,这东西确实很热的时候,效仿者就更多了,论及功劳,也有你的那一票。
  诚然,价值高的东西并非全都晦涩难懂,也有一部分做到了深入浅出,但是,做到高价值,本身已经很不容易,还要深入浅出,就更难上加难,真正做到深入浅出的,比起那些价值相对较低(但也确有价值)的、又容易理解的信息来说,寡不敌众,少有机会被人看到,被发掘的时间也更加漫长——更不用说那些晦涩难懂的宝藏了。
  你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会左右别人的选择,所以你的投票很重要。别因为一时的高兴就去随便认同什么,使你的共鸣变得廉价。
  
  如何让你的这一票更有含金量?
  
  笔者的建议是四步走:直觉先行,理智跟上,多问别人,亲身体会。
  
  1.直觉:尊重自己的“难以接受”,然后去理解自己为什么“难以接受”。
  有时你看到一些观念,第一反应就是很不舒服,这通常是有原因的。有些时候,正是因为你发现了一些问题,但又无法用语言说出来哪里不对。这个时候,千万别因为很多人都说“这是对的”,就勉强自己去接受,你应该尊重自己的这种感受,然后仔细倾听自己的内心,也许你的心就会告诉你答案。
  2.理智:多查资料核实,并检查是否符合情理和逻辑。
  很多信息之所以十分具有情绪煽动性,是因为有虚假夸大成分。此时最好的破解方法就是多去查查相关资料,把自己有困惑的部分多找资料核实,如果找不到就存疑,对此区域保持戒心。
  3.多问别人:多一个人,多一种看问题的角度,让你看得更全面。
  最好问问不同类型的人,并非只能身边的朋友。
  在如今这个随便谁都能被@的时代,向相关人士求证并不是很费力的事,有途径就要多用。
  4.亲身体会:这样特有说服力。
  有些事,只有亲身体会过才有发言权。在不支持也不反对的前提下先亲身试验,有助于为他人提供更客观的参考(当然,也别太奋不顾身了)。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