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家庭区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人类活动让沙尘暴“变性”
2011-6-11 14:16:25    来源:庄国顺    我要评论(
    
  刚进入6月,上海气象部门就首次发布了霾黄色预警。5月初,申城就惊现沙尘暴。与此同时,上海的降水量也跌入1873年以来的最小值。灰霾来自于何处,是否和大西北的沙尘暴有关?上海干旱又是怎么一回事?带着疑问,生活周刊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教授。
  
  庄国顺的办公室外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上面标了十多个红点,从乌鲁木齐、和田、多伦、榆林、上海直至广州。“这些是我们设置的沙尘暴测绘站,我们每季度搜集一次数据,在上海的实验室进行分析。”他对记者说。
  
  自从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庄国顺教授就开始了大气化学尤其是气溶胶的研究工作。他曾赴美国留学深造,师从国际知名大气科学家罗伯特·杜克。1980年,杜克发现夏威夷上空的沙尘来自于中亚的沙漠,由此掀开了沙尘暴研究的新一页。
  
  2000年至今,庄国顺带领研究团队,对中国的沙尘暴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观测。同时,对干旱、沙漠化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也有深入研究。
  
  人类活动让沙尘暴“变性”
  
  生活周刊:每逢春夏之交,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肆虐,它来自哪里?
  
  庄国顺:事实上沙尘暴已经吹了几百万年,但因为多在3000米高空,人类缺乏系统认识,直到1980年代,我的导师、美国气象学大师罗伯特·杜克教授在夏威夷发现,其上空的沙尘来自中亚。经过三十年研究,可以确定全世界的沙尘暴有两大来源。一个是从非洲撒哈拉沙漠,横跨大西洋,吹往北美。另一个从中亚的沙漠出发,横跨中国,经太平洋吹到北美。去年科学家发现,这些沙尘能绕地球一圈半,回到中亚后再度吹向太平洋。
  
  生活周刊:近两年沙尘暴有向南蔓延之势,连上海也出现了,这是为什么呢?
  
  庄国顺:就中国来说,发端于中亚的沙尘暴经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吹遍北方地区乃至全国。同时,中国自身也有沙源,主要在新疆和内蒙古。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提供了大量沙尘。内蒙古同样严重,你去的甘肃民勤县即紧邻内蒙,夹在腾格里和丹巴吉林两大沙漠间,是我国主要的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至于为什么这些年上海、福州、广州甚至台湾都出现了沙尘暴,还有待研究。最近我们发现,甘肃中部的沙尘暴会直接吹往广州,但很难判断是以前就有,还是新吹过来的。但我们不要一听到沙尘暴就当它是灾害,千百万年来,沙尘暴就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环节,是大气物质和海洋物质交换的重要途径。中亚来的沙尘暴含有钙、铝、铁等矿物元素,这些是海洋浮游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素。
  
  生活周刊:那么沙尘暴的危害到底在哪里呢?上海惊现沙尘暴后,空气质量被判为“重度污染”,市民也感觉,今年的上海天色总是灰蒙蒙的。
  
  庄国顺:这就是我接下来要着重指出的,作为自然现象,沙尘暴本身对人体的危害有限,但是近日上海上空的沙尘和30年前夏威夷上空的沙尘有根本不同。随着整个中国和东亚的经济高速发展,大气污染物急剧增加。过去的沙尘暴夹带的是天然沙尘,现在却混合进了沿途的煤灰、工厂排气、汽车尾气、建设工地扬尘等等。这些人为排放的污染物主要含有硫、砷、镉、铅等物质,被风吹起来,夹杂在天然沙尘里,改变了沙尘的化学性质,从而改变了光学性质,影响了中东部城市的空气质量。上海市民感觉到天空灰蒙蒙,就有可能是由沙尘构成的“霾团”。
  
  保持生态环境不要过度开发
  
  生活周刊:市民关心的另外一个问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在遭受5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鄱阳湖、洞庭湖甚至淮河都出现了干涸现象,上海的降水量也跌至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小值,您如何看待旱情?
  
  庄国顺:中下游干旱的具体原因不太好说。至于上海,我跟市气象局专家的意见差不多。干旱的标志是河床干涸、土地龟裂,但上海并没有这些迹象。现在应该是气象干旱,指在一个时段内因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这与那些受干旱的省市不同,它们已经是农业干旱、水文干旱了。端午后因大气环流,上海可能会有大规模降雨,尽管这能否结束干旱仍有待观察,但历史上上海也是不缺水的,问题倒在于夏季的洪涝灾害。
  
  生活周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沙尘暴、干旱袭扰频繁,其打击面也在扩大,我们应该如何应付?
  
  庄国顺:这些是自然现象,要根治那是不可能的,我们首先应正确认识,才能提出合理的应对举措。比如你为了治理沙尘暴,把中国北部和蒙古国的荒漠、戈壁都套上个罩子,以防止地表上的土被风吹起,那么美国西海岸的海洋生物就会因失去养分被饿死,而这是海洋生物链的最底层,它们的死亡会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致命后果。
  
  所以,我们能做的是减缓干旱区的沙漠化扩散、避免人类污染物进入天然沙尘。这首先要从防止土地荒漠化、合理开采矿产和保护植被做起。关键在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一定要注意土地的合理使用,保持其生态环境,不要过度开发。可参考以色列的滴灌技术。我国的荒漠化扩展已经十分迅速了!
  
  相关:各方说法
  
  三峡对下游水体确有影响
  
  王井泉(中国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

  
  日前,王井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认为三峡水库造成了长江中下游的大旱是不正确的,“三峡工程坝高只有185米,这个高度不可能对气候造成这么大的影响”。但他也认为,三峡对下游水体确有影响,尤其对洞庭湖影响更大些,因为它离三峡水库更近。
  
  “目前带来的生态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下游水生动物的影响。三峡大坝建成后,大洪水到来时,拦截一部分在水库里,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使得水流‘均匀化’,这样一来,一些鱼类可能就‘不高兴’了,因为它可能喜欢水流更急一些,水位更高一点,这样才更有利于它繁殖后代。二是水生植物受到影响,下游湖泊水位太低,会产生富营养化现象。”
  
  上海不用担心干旱
  
  上海气象局

  
  虽然最近的降雨量为气象史上同期最少,但并不意味着上海出现了干旱。干旱主要是从农业和水文来看——目前,上海97%的农业已实现机械化灌溉,并不用指望“天降甘霖”;水文方面,目前虽然部分河流水位较低,但除了上游来水减少外,主要还是和目前处于小潮汛期有关,加上新建成的青草沙水库储蓄了大量淡水,可为上海提供68天的用水,不用担心干旱问题。
  
  甘肃如变绿洲,沿海就成荒漠
  
  柴尔红(自然之友会员)
  
  治理干旱、沙漠化必须符合地理学、气候学常识。西北地区在地理环境上就属于干旱区,这一点是不可改变的。在这样的地区,生搬硬套东部湿润地区兴建水利工程、种植高大乔木、建所谓“塞上江南”,并非抗旱防沙的好方法。事实上,如果甘肃真的绿色遍野,那么受大气环流等影响,东部恐怕就要变成荒漠了!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