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房产当救世魔棒
2011-11-11 10:59:15 来源:David 我要评论()
最近上海媒体在播放电视剧《谁来伺候妈》,本应该围绕独生养大三儿子的母亲病后伺候的社会问题,主题描述的却是一套主权复杂的房产处置矛盾。
留美博士的大儿子,美国失业,美国的房子贷款遇到困难,面临被银行拍卖房产的他,在国内丈母娘的帮助下,才度过难关。工作不错的二儿子夫妇,遇上了闺女心脏病需要手术,缺钱几十万的夫妻俩动足脑筋,想着通过霸占母亲的房产来换取女儿手术的资金。开出租的老三,讨个工作无着落外地老婆,加上拖着前婚的儿子,当然遇到很多现实的生活困难,为了那儿子的抚养权,不得不向妈妈求助要了老人的5万元积蓄,儿子读书没有户口需要借读,费用又是5万元,当然再以借款来解决。为了房产,兄弟之间吵闹不和,打破脑袋进公安局。一系列的家庭矛盾,最后以母亲卖去唯一居住的房子,二儿子起诉母亲要钱,闹剧不断。
很少看电视剧的我,断断续续看着这部电视剧。关心社会学的我实际上已经看到很多传媒所以收视火爆,很多的家长里短都在为房子纠纷热闹。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比历史上哪个年代都那么热衷于房产问题。房产关系着千家万户,房产也影响了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多少次为了房产问题专题研究,为房产市场管理不断出台政策。各地政府被要求乌纱帽与保障房开发建设项目指标直接挂钩。多少房地产项目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有的满颜欢笑,房产让他们从贫穷成为富豪。有的满目创伤,不是被破产,就是被收监。为了房产,兄弟反目,姐妹不认,母子相仇,夫妻离异。为了房产,不顾道德,不要脸面,什么事业和信仰统统放在房产之后。为了房产,吃完了老祖宗资源,卖着子孙后代的土地。
中国这些年,房产成为社会的头等大事,房产被当成救世的媒介。似乎只要拥有房产,人就有了幸福,就有了未来,只要持有房产,生活就会有了保障。房子的价格越卖越高,房产的社会认知价值上升似乎成为无限。
房产是有限的固定资产,它不仅使用价值有限,而且中国房产因为地产的公有化,其房产的经济价值也十分有限。从客观上讲,有限土地使用权加上房产的折旧,很多房产的市场价值理论上应该是不断贬值的。
我们社会形成以房产为中心的生存价值观,导致了很多人拿房产当成救世主。人们将仅仅为居住功能的住宅,视为可以生钱的魔棒,拥有房产成为社会共识。有钱人买房,而且买很多房。缺钱的借钱也买房,争取通过房产富裕。生活困难的家庭,政府以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保证他们有机会买房,尽管他们真的无奈为什么要买房。
家庭是不是一定要拥有自己名下的房产?这是一个说起来普通的问题,可往往会被当前很多人认为无知的问题。政府大量卖地用于造房,很多城市的独立单元的房产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当地家庭户数。因为造房带来政府的收入,帮助政府有了建设新城市的资金。很多人买房,哪怕借钱买房,根本租不出去房子,宁可关着也高高兴兴支付银行贷款,因为人们都相信房子在涨价,房子必然涨价。就是那些买经济适用房的人们,很少有将自己老房子卖了的,哪怕他们买房后的经济状况比买房前还要拮据。
期待房产改变人生,期待房产救世,那期望在遇到房产降价的时候,人们开始不冷静了,开始不守法了,因为那是他们的毕生幸福生活的等待和期望被破灭了。中国的房产绑架了整个社会,就是因为人们这几年将房产价值太过妖魔化,那越来越紧密的依赖房产的社会,使得那本来就是生活基本环境的房产,成为社会的负担,成为很多人可能为之牺牲的包袱,成为社会最难解决的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