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能长期共存吗?
2012-2-10 17:15:00 来源:原晓 我要评论()
述古书店以前只听书友说过,可是我在书市里一直没找到。后来书市搬迁后,无意中发现了它。原来它一直躲在座普通居民楼的一套一室一厅里。它的经营模式独具一格,专卖折扣书,且全部为人文类图书。老板姓李,在一所高校教书,学的教的却是工科。他的书店没有电脑收银,甚至连个像样的书架都没有,简陋之极,而且还“隐藏得很深”,一般人根本就找不到。真有点“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味道。我去逛过几次,店里很清静,常常只有一两个顾客,买了几本书就走,我觉得这里不像书店,倒像自家的书房。李老板本人要上班,自己很少在店里,大多是他的丈母娘帮他守店。我每买一次书,她都一本本记录在一个小本上。终于有一天,在书店里遇到了李老板,其时他正在看一本什么书。我进门他头也没抬,对你买不买书采取一种十分随意的态度。我挑了几册“大家小书”系列丛书,结账时他才发现我是个新面孔。于是,交谈起来。当他得知我已在他的店里买过几次书后,便翻了翻那记录本。一下子他就知道了我的爱好,马上向我推荐一批书目。其中就有君特.格拉斯的一些作品,可惜,我对那些译者的文笔不恭维,没有买。谁知他对翻译作品的水平下降早有认同。他说,现在有些人就是胆大,外语汉语都不过关就敢翻译大家的作品。说着说着还有些愤世嫉俗,说这些译者搞乱了市场,弄得我们都不敢轻易买翻译书籍。他很健谈,一听就知道他是个书迷,喜欢阅读与收藏文史类图书,他办书店只怕还是和兴趣与收藏有点关联。不久,因房屋拆迁,他的书店又搬进了更偏僻的单元楼里,面积是大了一些,书也多了点,可是书架什么的依然简陋,店里依然清静,偶尔也能遇见个书友,但还是像自家的书房。一次偶然与个书友谈及这个书店,书友告诉我,李老板说我那个月我只到他店里去了一次。这倒让我有点吃惊,他连哪个顾客光临过都记得清,那里生意状况也就只那么样了。
这两年,我购书次数明显少于往年,也没有完成每月工资十分之一的购书指标。我算了笔帐,按现在每天读书两小时,我一年最多能读完70册左右。我现在的存书大约尚有千余册没读,按这样的速度这十多年都读不完。更糟糕的是,我的老花眼的度数总在向上攀升,看书时间不能太长,一次超过半小时就眼花缭乱。因此,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强烈的购买欲,可买可不买的书,我一般就不会买了。加之网络书店的诱惑,我去市里书店的次数就越来越少。
我在网络购书其实也不多。有段时间想找一本《美妙的新世界》,几家书店一直没货,我才想到可以上网搜一搜。结果发现好多想要的宝贝,价钱比市里书店还要便宜。立马下单,第二天书就送到了办公室,真是快捷方便。不过,网上购书也有流弊,除了闻不到那种油墨飘香,遇不到熟悉的书友交流感想外,还有就是看不到书的实物。有时,这很是讨厌。一次,我订购的几本书,收到书后才发现字体太小,阅读起来很费力气,实在不便。如果是在实体书店,这样的书我断不会要。但是,方便、快捷、便宜确实是网络书店的巨大优势。
崇文书店经营方向的微调和一些书籍的断档,述古书屋知道顾客光临次数都记得清,说明读者在流失,网络书店的威胁在发力。
那么,实体书店会消亡吗?我看暂时还不会,只不过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少,在一段时间内作为网络书店的一个补充而艰难的存活。随着科技的进步,电纸书版权问题的解决,网络和实体书店只怕都活不了。到那时纸质图书只怕就只是一种记忆了,毕竟纸质书是要以砍伐森林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