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自由区首页 >> 论坛 >> 正文
马前泼水
2009-10-16 10:27:17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文章以古鉴今,对衡量幸福的标准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用途有独到的见解,字里行间是对现实中的婚姻的一番感悟,内容深刻值得一读,相信读者能有所思考,启发。
  
  “马前泼水”是一出戏,说的是西汉武帝时一个叫朱买臣的苏州人,此人家境贫寒,经常要靠砍柴叫卖来补贴窘迫的生活。朱买臣是一个爱读书、知识渊博的人,在砍柴、卖柴的空隙也手不离卷。这种“书呆子”型的人,无论农耕或家庭经营一般都是“弱智”,和同村的其他人比起来,生活每况愈下,周围的人难免“闲言碎语”。这使朱买臣的妻子崔氏无地自容,对朱买臣大为光火,感觉生活没一点希望,就逼朱买臣休掉她,要另攀高枝;任凭朱买臣怎么劝说,崔氏坚持要走,朱买臣只好与她解除婚约。后来,朱买臣的文章得到汉武帝的欣赏,并被重用,一直做到“长史”的位置。在回家乡担任“会稽太守”时,崔氏要求“破镜重圆”,被朱买臣以“覆水难收”拒绝,崔氏羞愧难当,自杀身亡。
  
  朱买臣历史上真有其人,《史记》《酷吏列传》里有一段对他的描写,朱买臣后来因牵连陷害大臣,被汉武帝处死。“马前泼水”戏文和故事的版本很多,内容的真实性已无从考究,故事是在教育一些耐不得寂寞、耐不得贫穷、不能勤俭持家、好高鹜远,缺乏远见的妇女。这是两千年前发生的故事,两千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故事还在发生着。
  
  笔者曾经目睹一位年轻的母亲,不守妇道,毅然决然的地离开了年幼的孩子,离开了爱她的丈夫,离开了她亲手建立的温暖的家,要去开创她的事业,去寻找她的幸福,在她将要离开孩子时,孩子并不知道妈妈要永远离开这个家,但问了妈妈一句:“你不爱这个家吗?”妈妈的回答是:“你不懂”。
  
  现实生活中,家庭发生这种类似的变故不在少数,但像朱买臣这样最终出人头地的却是少数。生活能否幸福,并不在于能否出人头地,而在于夫妻俩是否能同心同德,同甘共苦,这样,才能苦尽甜来。黄梅戏《天仙配》里不是有这样一句戏词:“夫妻恩爱苦也甜”。是的,只有恩爱,才能以苦为甜,只有恩爱也才能抵挡“苦风凄雨”,艰辛的拉扯大自己的孩子。有这样一句话:“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若干年后,当你的儿子长成顶天立地的汉子,事业有成时,那时又该多少人向你投来羡慕的眼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话并非没一点道理,“多年媳妇熬婆婆”,没有付出,哪来的收获?
  
  这位年轻的母亲并不懂得自己其实是生活在幸福之中,因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且,精神的满足远远大于物质的满足。有爱她的丈夫,这是千金难求,有可爱的儿子,这是无价之宝,有自己亲手建立的小窝,虽是草窝,却是温暖的。舍弃这么多宝贵的,异想天开要去追求自己的事业,追求更大的幸福,这种追求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但她却说孩子“不懂”。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当她在金窝、银窝里感到彻骨寒冷时,再想回到温暖的草窝已是不可能的了!更何况你也未必追求到金窝、银窝,只怕是已经掉进苦海,跳进火坑。若干年后,这位母亲在儿子面前“撕心裂肺”般的痛哭,背负着沉重十字架,要用终生的忏悔来赎罪。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历史惊人的相似”,但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两千年前发生的事,现在还在发生着,我相信再过两千年,类似的悲剧还会发生。但愿人们能清醒地认识自我,爱护自己的孩子,爱护自己的草窝,那是温暖的!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