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卖官盛行 官场如商场
2011-4-2 11:02:15 来源:用心原创 我要评论()
如今,许多人十分痛恨官场的买官卖官现象。其实,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官场的这种丑陋现象绝不是今天才有的,是过去数千年封建王朝遗留下来的余毒在蔓延在肆虐。远的不说,清朝的官场黑暗现象就十分突出,极为典型。
俗话说,“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在清朝的官场,孔方兄具有很神通广大的“魅力”。清谚云:“捐官做,买马骑。”捐官(捐纳、捐班)即为清政府公开推行的用钱买官制度。按照清朝的规定,除八旗户下人、汉人家奴、优伶等不得捐官外,其他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官当。
清朝的吴研人在《俏皮话》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某大人以捐纳致通显。初捐佐杂,既而渐次捐升至道员,俄而得记名,俄而补缺,俄而升官,俄而捐花翎,俄而加头品顶戴,历任至封疆,无非借孔方之力为之。”就很深刻揭露了捐官即买官的实质。在清朝,官职俨然已成一种商品。
“上梁不正下梁歪”,既然中央政府都干这等勾当,清朝的地方官员当然明里暗里更加地有恃无恐。逢年过节就成为清朝官场诸多官员最为忙碌的时节,他们利用这个活动旺季,上下打点,殷勤周到,生怕遗漏了某某关键人物。有些人为了谋得升迁或保住现职,甚至变卖家产,赶搭官场这班车。
有人或许会问清朝为何有这么多人热衷于当官呢?当时,“遍天底下买卖,只有做官的利钱最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他们响当当的理由。透过现象看本质,说实在的,他们中有些人说不上有多喜欢当官,喜欢的仅是当官后可捞的肥水。于是乎,“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在没当上官之前、或没当上大官之前,当然得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甚至不惜变卖家产也要下够血本。有付出才有收入,清朝的官员太明白这个道理了。李伯元在小说《活地狱》中有句话叫“千里为官只为财”,说得太好,清代的官场,捐官就是为发财。
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捐了官,并非就意味着可以坐在家里等白花花的银子钻进自家口袋;并非就是否可以高枕无忧地坐收渔利。自古官场如战场,永远也别想只进不出。只要你还想在官场上混,你就得继续四处打点。仅从清朝的京官和地方官员之间的关系就可窥得清朝官场的黑暗。
“朝中有人好做官”,“大树底下好乘凉”,早已是官场环境的显性规则。清代京官与地方官之间的关系也莫不如此。毕竟,京官在皇城里,朝廷有什么风吹草动,耳耳相传,总能获悉一二,相对地方官员,京官的信息要灵很多,且大多权重。《歧路灯》里说:“这官场中椒料儿,全凭着声气相通,扯捞的官场中都有线索,才是做官的规矩。”京官不仅掌握这些信息,还掌握着任免、参撤官员等权力。而地方官员为获取这些信息和得到京官的照应,让官路越走越通达,往往会向京官馈赠银钱物件等。这样,地方官用钱物换取高升的机会,京官也多了一种聚财的手段,彼此各取所需,可谓是一种“双赢”局面。
因而,大家彼此心照不宣,乐此不彼。地方官和京官还把这种贿赂雅化,说是一种馈赠相交结的方式。甚至在馈赠银钱礼物的名目上也加些好听的字眼,比如夏天送钱物叫“冰敬”,冬天送的钱财叫“炭敬”,离京时送的叫“别敬”,或者“别仪”,年节送的叫“年敬”、“节敬”,甚至在时令季节,送些水果,比如西瓜,也要安个名号叫“瓜敬”,雅洁的礼品则称为“笔帕敬”等等。
清朝有个名叫张集馨的官员,曾著书《道咸宦海见闻录》谈到此等情况说:“京官俸入甚微,专以咀嚼外官为事。每遇督抚司道进京,邀请宴会,迄无虚日。濒行时分其厚薄各家留别。予者力量已竭,受者冀期未餍,即十分周到,亦总有恶言。甚而漠不相识,绝不相关者,或具帖邀请,或上书乞帮。怒其无因,闵其无赖,未尝不小加点染。”据说张集馨多次外任大吏,关是“出京留别”(送别敬)就花了不少钱。他任陕西粮道出京前留别一万七千余两,任四川臬司留别一万三四千两,任贵州藩司留别一万一千余两,调任河南藩司留别一万二三千两。林林总总加在一起,就是个不菲的数目。
不仅是张集馨,连在清朝还算红人的曾国藩也不能例外。同治年间,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在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一封信中就又谈到自己曾给三江两湖五省的京官送过一万四千余两别敬。
京官摆洗尘酒等来索取别敬之类,并不是张集馨和曾国藩两个人遇到的个别现象。嘉庆年间刊印的《都门竹枝词·芽京官》云:“外任官员怕进京,逢人说苦万千声。劝君莫贴洗尘酒,别敬于今久不行。”
馈送诸敬花销之大,即使羊毛出在羊身上,清知府三年的十万雪花银全从百姓那搜刮而来,也得需要一定时间吧,所以并不是每个地方官员都敢随便进京的。张之洞曾听到山西不少地方官议论“不愿进京,恐花钱耳”之事。
但馈送诸敬花销再大,京官索取别敬再多,最苦的也不是地方官。清朝官场的黑暗,可怜的和痛苦的是清朝的平民百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古代官场买官卖官既是屡见不鲜的怪现象,又是见怪不怪的“显规则”。虽说这些举止都不能拿到台面上说,多少有些见不得阳光,但响应者众、遵从者众。至于买官卖官的危害,当时无疑是无人顾及、无人关注了。
今天,时代不同了,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买官卖官的巨大危害。就笔者看来,买官卖官现象,在现阶段至少有三大危害,不可小视。我们知道,“买官卖官”已是社会健康肌体中的一颗大毒瘤,它不仅损害了党的威信,污染了社会风气,阻碍了经济发展,伤害了民众的感情,更令万千德才兼优的报国志士齿冷心寒!
其一,“买官卖官”阻碍优秀人才的选拔。由于出现“买官卖官”,用人者不是考察人的能力、品德和发展潜力,而是任人唯利,以人划线,以圈选人,其结果势必造成高素质的人才得不到提拔,平庸之辈甚至违法败德者却平步青云、受到重用,阻碍和破坏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降低公职人员的素质。
其二,“买官卖官”扭曲正常的组织人事制度。我党一贯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把真正用好真才实学的干部、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让广大官员更好地工作和为人民谋福利当作原则。而“买官卖官”则与此相违背,自然会破坏党和国家组织人事制度的威信,给广大勤政廉洁干部的心灵笼罩一层阴影,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其三,“买官卖官”必然损害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上梁不正下梁歪”,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买官卖官”就会像癌细胞一样迅速、大量地“自我复制”,在一定的气候下会形成一股社会歪风邪气。当“买官卖官”一旦成为少数人发财致富的工具和手段,必然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危害社会稳定,干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肌体,任其下去将有断送党和人民为之奋斗大业之忧。
为此,中央近些年来,屡出重拳:为的是让卖官者身败名裂,让买官者“赔了夫人又折兵”,彰显了对这种恶劣风气严惩的决心和强硬的态度。作为国家的公民、社会的一员,我们无不拍手称快。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情况的复杂,买官卖官者方法越来越隐秘、形式越来越巧妙、手段越来越高超,要彻底刹住这股歪风、打击这股逆流,势必需要下大气力、花大工夫,由表及里、从内而外严厉整肃,才能实现和达到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阳光普照的政坛风气。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党和政府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面对治理官场不正之风之一的买官卖官现象,应当说只要秉承了“认真”二字,就一定会有显著改善,直至根治。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