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自由区首页 >> 论坛 >> 正文
我们也曾丧失记忆
2011-11-4 12:48:27    来源:黑子博客    我要评论(
  
  1974年1月9日,利季娅·丘可夫斯基卡娅被苏联作协开除,原因在于她出版了一本中篇小说《索菲亚·彼得罗夫娜》。当然,罪过在于这本小说是通过地下出版社出版发行;那更大的罪过在于它所描述的是大清洗年代,以虚构的形式真实地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恐怖和狂热,而最为重要的是,它揭穿了媒体机器一贯的谎言。利季娅试图以文字来见证历史。但没有被篡改和美化的历史要重见天日势必非常困难。要知道,无论这些人或者那些人,都希望通过美化来达到掩耳盗铃的目的。所以即使发生的历史再荒谬也可以当作不存在,当经过洗脑后的人们再回忆起那段岁月时,多数人会保持沉默或者刻意让记忆变得空白。
  
  像小说的译者一样,我并不熟悉利季娅·丘可夫斯基卡娅,但我熟悉她文字中提到的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布罗茨基、茨维塔耶娃等人,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中,作者记录了与他们交往的过程。这些记录并非那种流于俗套的陈词滥调,在回忆与名人的交往中,没有充满津津乐道的仰视,没有顺便把交往变成一种炫耀和荣光。
  
  看利季娅回忆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临终》,书页间尽是文学的味道,但却实实在在将这位女诗人最后的岁月描绘得一清二楚。在文字中,我们看到了女诗人的恐惧和无所适从,看到了一位纯粹写作者对世俗的不解,以及对当局的困惑。茨维塔耶娃只有诗歌能伴其生存,她甚至无法自立。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诗人,却无法登记上户口簿。她甚至得不到一份食堂餐具女工的工作,她恐惧于现实的残酷,代替受难者率先走完这一生。穷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屈辱、无助、被被剥夺了尊严。在利季娅的笔下,茨维塔耶娃的孤独、勇敢背后玻璃般的内心映于纸上,也刻进了心中。历史往往有着相似之处,当我们再比较的时候,往往会想起王国维或者老舍,尽管他们的死亡一度成谜。但这些人们的死去,多少与其深陷其中、无力自拔的时局有关。
  
  茨维塔耶娃的无助,索尔仁尼琴的特立独行和毫不屈服,都在利季娅的作品里得到充分体现。而她的这些文字,写下来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捍卫历史。这看似简单但却充满艰难险阻的写作,往往被迫停顿。没有人能禁绝写作,但有人可以阻止传播。
  
  回顾《被作协开除记》,一切缘起在于《索菲亚·彼得罗夫娜》。利季娅在1939年以半虚构的形式记录下了1937年的真实历史,而这部中篇小说直到1962年才得以和苏联作家出版社签约,根据当时的政策和时局,出版社编辑对小说极为推崇,甚至预付稿费。但是,自以为交上好运的利季娅却只拥有一半的运气,小说最后仍不能出版。相关文件已经对历史做出定论,不需要文人再作“添油加醋”的工作:“‘上面’对揭露个人崇拜的后果不满,要多谈成绩,不要只谈‘错误’。”而原因很简单:幸存的人已经释放,看上去还恢复了一切,何必再往伤口撒盐。但利季娅并不这么认为,那些离开的生命,永远无法得到恢复;那些伤痕,依然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她和出版社打了官司,她的小说被地下出版社出版广为流传,而更为当局恼火的是,小说在巴黎发表,西方国家看到了苏联的丑闻。这便是利季娅被开除出作协的前因。利季娅以大篇幅的文字描述了整个过程,我们看到时隔多年后,人们似乎一直噤若寒蝉,而官僚主义一直盛行且不容争辩。
  
  利季娅的小说《索菲亚·彼得罗夫娜》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她甚至以深爱着祖国的心情来书写:妻子失去丈夫,母亲失去儿子,这是苏联大清洗时的真实状态。在官方数据里,我们看到2000万这样惊人的数字,这个数字代表被镇压被流放和被死亡,这个数字也代表着精神的消灭。但并非所有的精神都可以被消灭,正如利季娅所说,被驱逐的“索尔仁尼琴带走了整个国家”,而她本人则坚持用写作来抗争。小说中的索菲亚和小说作者利季娅有很多共同之处:利季娅的丈夫被指控参加反苏活动而被捕,索菲亚的儿子同样是因为一样的罪行;利季娅和索菲亚一样,为了等待的亲人的消息,在监狱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排队,希望亲人能平安,甚至奢望亲人能释放。但是,一切都是枉然,岁月过去后,这些人们只剩下害怕。就像小说中,索菲亚最后收到了儿子的信,告诉她实情,他的耳朵听不清了,他希望母亲能替自己申诉。但是索菲亚将这封期盼已久的信烧掉了,她害怕会让儿子受更多的罪。
  
  这就是那个时代,是否和我们的某个时代相同呢?译者蓝英年问:“谁在‘这里和那时’写过反右、‘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没有。反映苦难、磨难的作品,都会要等十年、二十年之后才会被书写,而这样的书写似乎显得太迟。我们缺少像利季娅这样的优秀写作者,她能清醒的认识到历史的荒谬之处,也能清醒而勇敢的去记录历史。经历过这样历史的人,没有不害怕的,有人把害怕当做自保的盾牌,有人把害怕当做抵抗的武器,我希望后者能占据多数。如果我们都自私的求自保,那么世界便会沉沦。说到最后,我佩服苏联当初的那批作家和知识分子,他们相对勇敢一点,为后人提供了不容忘却的历史。而我所阅读的历史中,总有一些含糊不清或者空白,这样的历史,又将由谁来填空或者解封呢?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