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的动画哲学
2013-10-9 13:40:46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我要评论()
票房代言人
就在宫崎骏宣布隐退的9月6日,他的最后一部影片《起风了》自暑期档上映以来,蝉联了8周票房冠军。这已经突破了他的上一部作品《悬崖上的金鱼姬》,在2008年创下的6周冠军纪录。影片讲述的是日本零式战斗机主设计师堀越二郎的故事。宫崎骏似乎要对自己的飞行与反战情结做一个了断,他通过意大利的飞机设计师卡普罗尼之口告诉堀越二郎:“飞机就是飞机,飞机不是商人用来赚钱的工具,飞机也不是政治家用来战争的武器。”
自1984年宫崎骏拍摄的《风之谷》上映,随后以宫崎骏、高畑勋为核心的吉卜力工作室成立。此后近30年间,吉卜力制作的每一部动画电影,尤其是宫崎骏的作品,都会掀起日本的票房风暴。
统计1980至2011年的日本电影票房,在前30名的电影中,只有7部是日本国产电影。这7部国产片中(6部是动漫),则有5部电影是由吉卜力出品,其中4部为宫崎骏作品。另一部吉卜力电影,是年轻导演米林宏昌在2010年推出的《借东西的小人阿丽埃蒂》。在前10名中,宫崎骏一人包揽了3部:排在第一的《千与千寻》,第三名《哈尔的移动城堡》以及第10名《悬崖上的金鱼姬》。
就票房而言,吉卜力和宫崎骏是日本本土电影当仁不让的代言人。其中《千与千寻》以304亿日元牢牢地把持住第一名的位次,领先第二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100亿日元。
1997年的《幽灵公主》,是把吉卜力带入大片时代的第一部作品,在当年创下了113亿日元的纪录,共有1420万人次观看,成为日本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隔年被另一部大作《泰坦尼克号》超越。2001年7月,宫崎骏代表作《千与千寻》在日本创下约2300万人次的观影纪录,带来304亿日元的票房收入,超越《泰坦尼克号》,成为日本史上最卖座的电影。这部电影一直放映到隔年春季才下档,是日本放映档期最长的电影。
2004年底,《哈尔的移动城堡》在日本上映,第二天便有超过110万人观看,当年度票房收入近200亿日元,这给吉卜力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宫崎骏曾经坦言:“现在大家都认为吉卜力工作室是一个主流的动画公司。其实,它是一个勇于冒险的非主流公司……我们选择的每一个项目都险象环生。”显然,宫崎骏的冒险也拥有圆满的结局。
2008年《悬崖上的金鱼姬》上映,首日票房达到《千与千寻》的83%,最终的票房成绩是155亿日元。虽然没能打破《千与千寻》的纪录,但依然是日本当年的票房冠军,而且超越第二名的《花样男子最终章》一倍还多。
这一年的年底,宫崎骏提出了“吉卜力5年经营计划”:前3年采用年轻的人才发表两部动画:《借东西的小人阿丽埃蒂》、《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后两年则推出重量级的作品《起风了》、《辉夜姬物语》。之后,宫崎骏在2010年由米林宏昌执导的《借东西的小人阿丽埃蒂》,以及2011年宫崎吾朗第二部执导作品《虞美人盛开的山坡》中担任编剧。《借东西的小人阿丽埃蒂》在日本上映时碰上同档强敌《玩具总动员3》,但仍是日本票房4周冠军,并以92亿日元的票房收入,排在当年日本国产电影的首位。
根据日本国内媒体的预测,作为宫崎骏的告别作品《起风了》,票房可能落在110亿~115亿日元。这样依旧可以挤进历史票房的前15名,超越《黑客帝国2》、《海底总动员》等好莱坞大片。
“笨蛋!只要有一部卖不动就解散”
吉卜力工作室正式成立是在1985年,但是关于吉卜力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82年。这一年,在铃木敏夫的建议下,宫崎骏的漫画《风之谷》开始在他主编的《动漫影像》(Animage)杂志上连载。由于《动漫影像》隶属于德间书店,宫崎骏也因此结识了德间书店的总裁德间康快。德间康快很快发现了宫崎骏的才华,并决定把《风之谷》搬上银幕。
1983年,动画版《风之谷》开始筹划,宫崎骏担任导演,由他在东映动画时期的搭档高畑勋担任制片。当时,宫崎骏已经退出东京Movie新社,身份是自由作家,就选择了他和高畑勋的老朋友原彻领导的TOPCraft工作室作为制作基地。
1984年,《风之谷》电影上映的第一天,影院前就出现惊人的长队,最终票房达到7.4亿日元。但TOPCraft工作室在影片上映之后解散。此时,高畑勋、宫崎骏和铃木敏夫决定一起制作下一个作品,他们需要一个可以制作动画的场所。于是这年4月,在德间康快的资助下,宫崎骏和高畑勋两人合伙创立了“二马力”会社,也就是吉卜力的前身。
后来铃木敏夫回忆起这一段经历时说:“因为我们想要制作自己所想创作的作品,就设立了工作室,要设立动画的工作室很简单,因为只要有铅笔和纸就行了,但要制作作品就必须有资金。当时我是德间书店的员工,就去拜托德间书店德社长德间康快先生。德间社长是个非常喜欢新事物的人,马上就答应提供资金。”
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创立,社长由德间康快出任,运营方面的负责人为原彻。德间康快很少来吉卜力的工作室,他希望吉卜力工作室能自由地发展,自由地做决定。但是在吉卜力有需要的时候,他总是站在第一线帮忙。
吉卜力(Ghibli)这个词源自阿拉伯语,意思是“朝着麦加的方向”(即东方)。后来传入意大利,意思为“来自沙漠(向着东方)的风”,指撒哈拉沙漠上吹的热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空军飞行员将其侦察机命名为吉卜力。宫崎骏最先知道这个词是因为飞机,后来才知道这个词也有“热风”的意思。在给工作室命名的时候,他突然想起这件事,便决定用“吉卜力”作为工作室的名字,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是个飞行器迷,也希望这个工作室能在日本动画界掀起一阵旋风。有趣的是,“ghibli”的发音依照意大利原音发音应为“giburi”,但因宫崎骏本人当初的误解,念为“jiburi”,这也让吉卜力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
吉卜力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宫崎骏与高畑勋的动画理想。他们早年曾参与了许多部电视动画的制作,并获得成功。但同时也发现,电视动画对时间和成本约束很多,无法实现有思想的高品质动画。宫崎骏说:“我坚信,在这种(为了赚钱可以毫无保留地出卖自己个性与灵魂的)环境中更应该知难而进,并且我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毕竟电影是一项值得奋斗终生的事业。孩子的童真也许是现代社会最后一片圣土。因此我们难道不应该为他们制作认真负责的影片吗?”于是,便有了吉卜力。
之初,铃木敏夫想起制作《白蛇传》的东映公司大川博社长曾有宏愿“要成为东方迪斯尼”,并计划未来10年每年制作一部动画片。于是铃木便对投资人德间康快说:“希望不要以一部影片的成败论英雄,要放眼之后的10年。”而德间社长则气得怒发冲冠:“笨蛋!只要有一部卖不动就解散。”
在当时的日本动画界,由于制作剧场版的动画成本很高,一般的工作室通常都以制作电视版动画为主。偶有的剧场动画,也是由著名的电视版动画改编而成。所以像吉卜力这样只制作剧场版的长篇动画,并且只做原创动画为原则的工作室,即便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很少见。所以,吉卜力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必须在艺术与市场间寻求平衡。很多创业者,就是抱着一部卖不好就关门的心态开始工作的。
在这个阶段,吉卜力为了让风险减到最低,不雇用全职工作人员。只在制作影片的时候,招募70名左右工作人员。当电影完工后,小组就解散。当时,工作室一切的管理决策都由高畑勋负责,在他的经营下,《天空之城》顺利完成,并在1986年上映,77万人次到电影院观看了电影,实现了5.8亿日元的票房。
导演为中心制
2005年初,吉卜力正式从德间书店拆分出来,成为独立的公司“株式会社吉卜力工作室”。因为要成为独立公司,吉卜力需花费一笔钱将原先使用的名称“吉卜力”从德间书店买下来,当时宫崎骏及铃木敏夫想采用“Sirocco”(同为热风意思)作为新的公司名称,但因新的名称没有得到工作室内部的同意,最终,工作室还是出资将“吉卜力”这个名称买回。
此时,铃木敏夫在无其他人选的情况下,成为吉卜力工作室的社长。他也在这个时候重申了吉卜力的定位:“纯粹建立一个为高畑勋、宫崎骏两人专用的创作平台。”“吉卜力是为了创作精彩作品成立的系统,而非永续经营的企业”,“原则上当高畑勋与宫崎骏引退时便是吉卜力结束的时候”。
在吉卜力30年的历史中,真正的创作核心就是宫崎骏和高畑勋两人。他们经常互为制作人和导演,是一对长期搭档。吉卜力的一切工作,主要围绕他们二人,实行导演中心制。因此,吉卜力工作室必然是一个思想观念高度集中的团队。这与以制片人为中心的美国迪斯尼,有巨大差别。
铃木敏夫在总结迪斯尼的运作方式时写道:“在迪斯尼如果要制作长篇动画片,那么决定权在谁手上呢?既不是导演,也不是出现在电影的工作人员名单里的现场制片人。决定这个大方针的是被称为工作室负责人的全权制片人。”但在吉卜力,“实行的是导演中心主义,一切指示都由导演来下达,导演的决定拥有最高的权威性。吉卜力工作室这10年以来,一直都坚持着这样的理念去解决商业成功与吉卜力经营策略之间的矛盾”。
高畑勋生于1935年,1959年进入东映动画。在对宫崎骏有过深远影响的动画《白蛇传》中,他曾担任原画。1964年,东映拍摄的《太阳王子赫尔斯的大冒险》,是他首度出任导演的剧场版作品。在这部电影中,宫崎骏也参与了场面设计及原画,是他们二人的首次合作。在职业发展历程中,宫崎骏得到了高畑勋的很多帮助。东映时期他们就有着相同的志向,都不想制作单纯的儿童作品,而是想制作《偏见的暴君》、《雪之女王》等高水平动画。
宫崎骏筹划《风之谷》时,便多次邀请高畑勋担任制片。高畑勋起初没有答应,宫崎骏感到十分失落。他请铃木敏夫帮忙说情,竟然哭着对铃木说:“我把我的全部青春都奉献给了高畑先生,却什么都没得到。”在铃木敏夫的帮助下,高畑勋终于答应出任《风之谷》的制片。
电影上映后,德间书店要出版一本纪念特刊。铃木敏夫去采访高畑勋,请他对《风之谷》进行评价。高畑勋对宫崎骏却十分苛刻。他说,从制作人的角度可以给100分,但从朋友的角度只能给30分,因为“从未来的角度反映现代社会”宫崎骏做得并不好。
铃木敏夫后来写道:“当时我没想到高畑先生会做出如此尖刻的批评。不出所料,宫崎先生知道后非常生气地说:‘竟然出版这种无聊的书。’还当着我的面把书撕了。”
正是这种彼此之间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不断推动着吉卜力制作优秀的作品。宫崎骏认为,吉卜力之所以成功,就“因为我们互不尊敬”。他说:“如果彼此都很尊敬的话,就没法在一起工作了。”
“我倒是也很赞同他的这个理论。因为我们没有其他顾虑所以才能畅快地阐述彼此的意见,在这样的关系里,确实容不下‘尊敬’。如果互相‘尊敬’,就没法无所顾虑地共事了。宫崎先生常会找我来讨论,我常会反驳他的意见,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常态。”铃木敏夫后来说。
宫崎骏在创作动画的时候,都会预设一个观众。这个观众就是高畑勋。铃木敏夫在《乐在工作》一书中回忆他们二人的合作:“他对高畑勋内心是十分敬佩的。高畑勋是他的前辈,也是竞争对手,对宫崎先生来说,高畑先生有时候还是个令他爱憎参半的人。制作电影分镜头时,宫崎先生还常会问我:‘铃木君,这样做高畑先生会不高兴吧?’一副六七岁小男孩的样子。”
有一次宫崎骏在采访中被问:“宫崎先生您常做梦吗?”他回答道:“做啊。但是在我的梦里,主人公总是高畑先生。”
有意思,有意义,能赚钱
《风之谷》成功之后,吉卜力工作室接下来的两部电影是《龙猫》和《萤火虫之墓》,导演分别是宫崎骏和高畑勋。
这两部电影在诞生之初并不顺利,《龙猫》是宫崎骏10年前就开始酝酿的妖怪故事。铃木敏夫听了之后觉得非常可行,马上写好了企划书,自信满满地在吉卜力的企划会上提出,但是直接遭到负责人驳回。理由是昭和三十年代的妖怪故事根本不会有人想看,那个年代只留下贫苦的回忆。铃木敏夫当时的想法是,一部不行,那推出两部好了,共同分担风险。铃木敏夫与高畑勋希望将《萤火虫之墓》也拍成电影,但企划案还是没有通过。
多年之后,铃木敏夫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连连被拒的窘境:“当时对方大发雷霆,对我说,妖怪已经够气人了,还加上坟墓,想气死我啊。”不过,事情很快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版《萤火虫之墓》的新潮社赞成这项企划,并愿意投资电影制作。这让《龙猫》和《萤火虫之墓》终于有了拍成电影的机会。
事实上,《龙猫》和《萤火虫之墓》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无论从发行量还是收益看,《龙猫》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实际上,在制作《龙猫》的时候,我们是以‘不赚钱也没关系’的心态来做的,但最后《龙猫》成了最赚钱的一部作品。”铃木敏夫后来总结道。这部没有武器、没有战争的彻底温情影片,也是吉卜力在西方世界销售最好的作品。
宫崎骏由此总结了吉卜力做电影的三个原则——“有意思,有意义,能赚钱。”吉卜力不仅追求价值观的胜出,也要实现商业利益。如铃木敏夫的话说,吉卜力的电影必定是“有趣而有用”的,它要传达一种放诸四海皆准的概念,让观众有所启发、对人生有帮助。
在内容上,宫崎骏与高畑勋都强调影片的人文关怀,创作复杂人物。他们所探讨的领域,涉及战争、自然、未来、自由、成长、爱情、反异化等宏大命题,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批判,在人物塑造上,反对脸谱化与善恶二元论,而是竭力刻画人性的复杂。吉卜力也由此改变了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思维定式。
1922年,法国影评家埃利·福尔满曾预言:“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拉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开朗琪罗的活力。一种视觉交响乐,较之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的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这个憧憬被吉卜力实现了。
高畑勋这样评价宫崎骏的作品深度:“他创作的动画人物具有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现实感,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对这些人物的冷静观察……他总是把自己当故事的一部分,用故事人物的思考方式去想问题去说话,与故事人物同悲同喜,即便是坏人,也会随故事情节发展变得没那么坏了。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有着复杂的人性,他创造出这些有趣的有真实味道的人物,就像一位优秀的作家一样。”
在这个意义上,宫崎骏格外反感以迪斯尼为代表的,那种为了娱乐而娱乐的类型化影片。他说:“我认为通俗作品,即使是浅显的,也必须是充满真情的。它的门槛很低、很广,谁都可以进来,可是出口必须很高,而且是净化过的,绝不能是贫乏的替身,或是承认它的低劣,或是因使劲儿说服别人而增加篇幅的。我不喜欢迪斯尼的作品。它的入口和出口高度和广度是一样的。我只认为那是对观众的蔑视。”
但另一方面,吉卜力又总能为深刻的命题寻找到好的故事载体,通过引人入胜的体裁吸引观众。《风之谷》讲的是未来时空人类劫后重生的故事;《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是神偷查假钞的故事,类似警匪片;《天空之城》混合了冒险、浪漫,以及奇妙的喜剧;《龙猫》是温情脉脉的家庭故事,形同散文诗;《红猪》更像闹剧片,讲述的是变成飞天红猪侠的飞行员故事,是宫崎骏的夫子自道;《魔女宅急便》是关于少女在陌生城市里长大成人的励志故事;《侧耳倾听》是现实题材的校园爱情励志片;《幽灵公主》讲述人类与森林诸神的战争,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千与千寻》是一个少女误入幻界的冒险故事,嵌入了丰富的日本文化烙印;《哈尔的移动城堡》是描述少女和魔法师的爱情魔幻片,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悬崖上的金鱼姬》讲述一则海洋现代童话,充满着童心童趣。
在商业和推广上,吉卜力对作品也进行了针对性的工作。宫崎骏本人和高畑勋本身就是知名度很高的导演和制片人,音乐搭档久石让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电影《红猪》法语版中主角波鲁克将由影星让·雷诺配音,英语版将由迈克尔·基顿配音;女主角吉娜邀请了日本歌星加藤登纪子献声。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请了日本偶像明星木村拓哉来为主人公配音。
但对于商业本身,吉卜力又采取了相对克制的方式。前总裁铃木敏夫认为,吉卜力对于“把公司做大之事几乎没有兴趣”,“我觉得‘创作出好的电影,能够回收费用并一直做下去就很幸福了’,这个想法至今仍未改变。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了不起的中小企业’”。所以吉卜力也没有“像迪斯尼那样拘泥于在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行的‘国际化标准’”。
究其原因,在于吉卜力并非迪斯尼那样的娱乐工厂,而是一个强调个人风格的“手工作坊”。宫崎骏与高畑勋是吉卜力创作的灵魂,他们的作品生产不可能广泛复制。
生产方式
1989年,由宫崎骏导演的《魔女宅急便》成为日本当年最卖座的电影,吸引了264万人次观看,创造了43亿日元的票房。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收益,超过了吉卜力工作室之前所做的任何一部电影。
但成功的背后,吉卜力面临另一个问题: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在日本的动画电影界,一般都是按照所画的张数来计算员工薪资的,这也是吉卜力支付员工薪资的计算方法。《魔女宅急便》的预算比《风之谷》要多出一倍,但是做的工作要多得多,工作人员所得到的薪水严重偏低,月薪平均每人只有10万日元左右,也没有奖金可拿,这差不多是当时行情一半的数字。
为了保证制作水准的稳定性,从1991年吉卜力开始改用全职的雇佣制度以及固定的薪资系统,将工作小组的薪资加倍。同时固定、规律地招募新员工,并且完善培训制度。
大约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原彻指出了吉卜力工作室的“3Hs”状况。“3Hs”指的是“highcost”、“highrisk”、“highreturn”(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当时德间康快和铃木敏夫都支持宫崎骏提出的经营方式,但原彻对于更高风险的经营模式不能认同。1991年,原彻离开了吉卜力。在吉卜力的官方网站上,能看到这样的说法:“要制作最高品质的电影,就必须投注很高的制作成本,这样做虽然会有很高的风险,但得到的收益却是很大的。”
为了解决经济上的问题,在这个时期,吉卜力开始在广告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并希望以此来提升票房。更加核心的办法是,不断地制作新的电影。当吉卜力开始制作《红猪》时,《岁月的童话》尚未完工。所以在宫崎骏只能一个人单枪匹马工作。有趣的是,宫崎骏在制作《红猪》的繁忙工作中,还画好了新工作室设计图,并和建筑商接洽。一年之后,《红猪》和新的工作室几乎同时完成。《红猪》刚上映,吉卜力工作室就搬到新家去了。新的工作室位于东京都近郊的小金井市梶野町1丁目4番25号,工作室一共有三层楼,整栋建筑绿意盎然,体现了宫崎骏的风格。
《红猪》还开创了吉卜力无剧本创作的先河。由于时间来不及,所以没等剧本完成就开始画图了。当时已经大体确定了故事梗概,宫崎骏就决定先制图,等剧本出来后再插进去。但事后的制作过程中,故事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宫崎骏觉得不预设主题反倒更有意思。他认为,制作电影就像开船去航海,会遇见晴天,也可能遇见狂风暴雨,动画制作人员就像船上的舵手,并不知道船会遇到什么情况,就像电影事先不知道有什么结局一样,大家和导演一起去体会创作过程中的惊险与悬念。
从《红猪》之后,无剧本、无预设结局,就成了他的创作习惯。他甚至把电影当成了连载漫画来操作。这种创作方式,也受日本动画的特点所影响。“日本动画都是从具体的细节开始去发展故事情节。比如,在作品的主线还没完成之前,在剧本没完成前,先把主人公的衣服设计、女主角的发型、他们所处的世界先描绘出来,之后这些描绘与剧本之间就会产生互相影响。也就是说,故事的主题其实是在创作过程中才被发掘的。所以在日本,即便剧作家把故事的剧本先写出来,也不能成为剧情的主导。”铃木敏夫在《乐在工作》中写道。
电视动画为了节约成本,减少中间画的帧数,这样就会造成人物动作不连贯甚至静帧。在宫崎骏看来,这样的动画不能保证画面的高品质,这也是他不做电视动画的原因之一。如在《红猪》的制作中,最困难的一处是飞机在天空上飞的画面,传统的方法是将飞机的静态图在背景上移动生成动画。但《红猪》里有很多飞机空战场面,所以制作组最终还是决定一格一格地将飞机的具体动作画出来,这样令制作成本增加了不少,但物有所值,这场精彩绝伦的空战,是影片好评如潮获得票房冠军的因素之一。
在上世纪90年代,在《幽灵公主》的制作过程中,吉卜力开始引入电脑动画技术,设立了一个专门的CG(Computer Graphics,即电脑绘图)小组,也购置了一切CG所需的设备,电脑技术的运用使得2D的平面影像变得更加具有深度。
《我的邻居山田君》是高畑勋1999年的作品,它舍弃了吉卜力惯用的透明画材动画,而是尝试着使用铅笔线与水彩色调的颜色画出了素描般的作品。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们用数字技术代替了传统手法,是吉卜力第一部完全在电脑上完成绘图和动画制作的作品。《千与千寻》中有几处用到了电脑特技。时隔3年后,宫崎骏推出的《哈尔的移动城堡》中也用到了电脑技术。
但对宫崎骏而言,他依旧坚持手绘,只用电脑动画制作特效。而且他对电脑动画流行的趋势持反对意见。《千与千寻》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后,他在东京的记者招待会上批判了电脑技术的滥用:“电脑技术使人自由,设计过于精细,很容易使匠心独具的制作变成流水式的生产。CG后面还跟着3D技术,然后便不由自主地向迪斯尼的风格投降了,这就是大家想要的结果吗?泛滥的、国际化的制作,即所谓合乎国际口味?”
宫崎骏在后来一次访谈中固执地说:“经验告诉我们,你通过电脑创作的东西无法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决定完全依靠铅笔……那是我们的专长。”
就在2004年,《哈尔的移动城堡》完成后,铃木敏夫觉得影片中的角色苏菲、马鲁克、火魔卡西法三者之间的互动非常有趣,希望能做出这种适合儿童欣赏的动画。这一构想后来发展成为2008年7月在日本上映的电影《悬崖上的金鱼姬》。
这部影片原本预定使用和以前一样的表现手法,但宫崎骏受到夏目漱石的作品《草枕》影响,前往英国伦敦的泰特美术馆,欣赏了英国画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的画作后深受感动。宫崎骏“想再回去纸上作画的动画根源,再一次,自己划桨,拉起帆渡海”。最终,这部作品没有使用电脑作画,而全部使用手绘作画,在一年半内,大约有70名工作人员画了17万张图。
铃木敏夫在《乐在工作》中谈到,职业生涯末期的宫崎骏仍在亲力亲为地绘画。“他现在还需要自己去画的原因,是工作室里还没有人的画能让他觉得比他的更好,这对他来说是件很矛盾的事。一方面是高兴自己的能力还很强,另一方面是很遗憾没人能超越他,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也没有改变。”现在宫崎骏退休了,他也就不用再纠结这个问题了。
就在宫崎骏宣布隐退的9月6日,他的最后一部影片《起风了》自暑期档上映以来,蝉联了8周票房冠军。这已经突破了他的上一部作品《悬崖上的金鱼姬》,在2008年创下的6周冠军纪录。影片讲述的是日本零式战斗机主设计师堀越二郎的故事。宫崎骏似乎要对自己的飞行与反战情结做一个了断,他通过意大利的飞机设计师卡普罗尼之口告诉堀越二郎:“飞机就是飞机,飞机不是商人用来赚钱的工具,飞机也不是政治家用来战争的武器。”
自1984年宫崎骏拍摄的《风之谷》上映,随后以宫崎骏、高畑勋为核心的吉卜力工作室成立。此后近30年间,吉卜力制作的每一部动画电影,尤其是宫崎骏的作品,都会掀起日本的票房风暴。
统计1980至2011年的日本电影票房,在前30名的电影中,只有7部是日本国产电影。这7部国产片中(6部是动漫),则有5部电影是由吉卜力出品,其中4部为宫崎骏作品。另一部吉卜力电影,是年轻导演米林宏昌在2010年推出的《借东西的小人阿丽埃蒂》。在前10名中,宫崎骏一人包揽了3部:排在第一的《千与千寻》,第三名《哈尔的移动城堡》以及第10名《悬崖上的金鱼姬》。
就票房而言,吉卜力和宫崎骏是日本本土电影当仁不让的代言人。其中《千与千寻》以304亿日元牢牢地把持住第一名的位次,领先第二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100亿日元。
1997年的《幽灵公主》,是把吉卜力带入大片时代的第一部作品,在当年创下了113亿日元的纪录,共有1420万人次观看,成为日本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隔年被另一部大作《泰坦尼克号》超越。2001年7月,宫崎骏代表作《千与千寻》在日本创下约2300万人次的观影纪录,带来304亿日元的票房收入,超越《泰坦尼克号》,成为日本史上最卖座的电影。这部电影一直放映到隔年春季才下档,是日本放映档期最长的电影。
2004年底,《哈尔的移动城堡》在日本上映,第二天便有超过110万人观看,当年度票房收入近200亿日元,这给吉卜力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宫崎骏曾经坦言:“现在大家都认为吉卜力工作室是一个主流的动画公司。其实,它是一个勇于冒险的非主流公司……我们选择的每一个项目都险象环生。”显然,宫崎骏的冒险也拥有圆满的结局。
2008年《悬崖上的金鱼姬》上映,首日票房达到《千与千寻》的83%,最终的票房成绩是155亿日元。虽然没能打破《千与千寻》的纪录,但依然是日本当年的票房冠军,而且超越第二名的《花样男子最终章》一倍还多。
这一年的年底,宫崎骏提出了“吉卜力5年经营计划”:前3年采用年轻的人才发表两部动画:《借东西的小人阿丽埃蒂》、《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后两年则推出重量级的作品《起风了》、《辉夜姬物语》。之后,宫崎骏在2010年由米林宏昌执导的《借东西的小人阿丽埃蒂》,以及2011年宫崎吾朗第二部执导作品《虞美人盛开的山坡》中担任编剧。《借东西的小人阿丽埃蒂》在日本上映时碰上同档强敌《玩具总动员3》,但仍是日本票房4周冠军,并以92亿日元的票房收入,排在当年日本国产电影的首位。
根据日本国内媒体的预测,作为宫崎骏的告别作品《起风了》,票房可能落在110亿~115亿日元。这样依旧可以挤进历史票房的前15名,超越《黑客帝国2》、《海底总动员》等好莱坞大片。
“笨蛋!只要有一部卖不动就解散”
吉卜力工作室正式成立是在1985年,但是关于吉卜力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82年。这一年,在铃木敏夫的建议下,宫崎骏的漫画《风之谷》开始在他主编的《动漫影像》(Animage)杂志上连载。由于《动漫影像》隶属于德间书店,宫崎骏也因此结识了德间书店的总裁德间康快。德间康快很快发现了宫崎骏的才华,并决定把《风之谷》搬上银幕。
1983年,动画版《风之谷》开始筹划,宫崎骏担任导演,由他在东映动画时期的搭档高畑勋担任制片。当时,宫崎骏已经退出东京Movie新社,身份是自由作家,就选择了他和高畑勋的老朋友原彻领导的TOPCraft工作室作为制作基地。
1984年,《风之谷》电影上映的第一天,影院前就出现惊人的长队,最终票房达到7.4亿日元。但TOPCraft工作室在影片上映之后解散。此时,高畑勋、宫崎骏和铃木敏夫决定一起制作下一个作品,他们需要一个可以制作动画的场所。于是这年4月,在德间康快的资助下,宫崎骏和高畑勋两人合伙创立了“二马力”会社,也就是吉卜力的前身。
后来铃木敏夫回忆起这一段经历时说:“因为我们想要制作自己所想创作的作品,就设立了工作室,要设立动画的工作室很简单,因为只要有铅笔和纸就行了,但要制作作品就必须有资金。当时我是德间书店的员工,就去拜托德间书店德社长德间康快先生。德间社长是个非常喜欢新事物的人,马上就答应提供资金。”
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创立,社长由德间康快出任,运营方面的负责人为原彻。德间康快很少来吉卜力的工作室,他希望吉卜力工作室能自由地发展,自由地做决定。但是在吉卜力有需要的时候,他总是站在第一线帮忙。
吉卜力(Ghibli)这个词源自阿拉伯语,意思是“朝着麦加的方向”(即东方)。后来传入意大利,意思为“来自沙漠(向着东方)的风”,指撒哈拉沙漠上吹的热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空军飞行员将其侦察机命名为吉卜力。宫崎骏最先知道这个词是因为飞机,后来才知道这个词也有“热风”的意思。在给工作室命名的时候,他突然想起这件事,便决定用“吉卜力”作为工作室的名字,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是个飞行器迷,也希望这个工作室能在日本动画界掀起一阵旋风。有趣的是,“ghibli”的发音依照意大利原音发音应为“giburi”,但因宫崎骏本人当初的误解,念为“jiburi”,这也让吉卜力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
吉卜力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宫崎骏与高畑勋的动画理想。他们早年曾参与了许多部电视动画的制作,并获得成功。但同时也发现,电视动画对时间和成本约束很多,无法实现有思想的高品质动画。宫崎骏说:“我坚信,在这种(为了赚钱可以毫无保留地出卖自己个性与灵魂的)环境中更应该知难而进,并且我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毕竟电影是一项值得奋斗终生的事业。孩子的童真也许是现代社会最后一片圣土。因此我们难道不应该为他们制作认真负责的影片吗?”于是,便有了吉卜力。
之初,铃木敏夫想起制作《白蛇传》的东映公司大川博社长曾有宏愿“要成为东方迪斯尼”,并计划未来10年每年制作一部动画片。于是铃木便对投资人德间康快说:“希望不要以一部影片的成败论英雄,要放眼之后的10年。”而德间社长则气得怒发冲冠:“笨蛋!只要有一部卖不动就解散。”
在当时的日本动画界,由于制作剧场版的动画成本很高,一般的工作室通常都以制作电视版动画为主。偶有的剧场动画,也是由著名的电视版动画改编而成。所以像吉卜力这样只制作剧场版的长篇动画,并且只做原创动画为原则的工作室,即便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很少见。所以,吉卜力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必须在艺术与市场间寻求平衡。很多创业者,就是抱着一部卖不好就关门的心态开始工作的。
在这个阶段,吉卜力为了让风险减到最低,不雇用全职工作人员。只在制作影片的时候,招募70名左右工作人员。当电影完工后,小组就解散。当时,工作室一切的管理决策都由高畑勋负责,在他的经营下,《天空之城》顺利完成,并在1986年上映,77万人次到电影院观看了电影,实现了5.8亿日元的票房。
导演为中心制
2005年初,吉卜力正式从德间书店拆分出来,成为独立的公司“株式会社吉卜力工作室”。因为要成为独立公司,吉卜力需花费一笔钱将原先使用的名称“吉卜力”从德间书店买下来,当时宫崎骏及铃木敏夫想采用“Sirocco”(同为热风意思)作为新的公司名称,但因新的名称没有得到工作室内部的同意,最终,工作室还是出资将“吉卜力”这个名称买回。
此时,铃木敏夫在无其他人选的情况下,成为吉卜力工作室的社长。他也在这个时候重申了吉卜力的定位:“纯粹建立一个为高畑勋、宫崎骏两人专用的创作平台。”“吉卜力是为了创作精彩作品成立的系统,而非永续经营的企业”,“原则上当高畑勋与宫崎骏引退时便是吉卜力结束的时候”。
在吉卜力30年的历史中,真正的创作核心就是宫崎骏和高畑勋两人。他们经常互为制作人和导演,是一对长期搭档。吉卜力的一切工作,主要围绕他们二人,实行导演中心制。因此,吉卜力工作室必然是一个思想观念高度集中的团队。这与以制片人为中心的美国迪斯尼,有巨大差别。
铃木敏夫在总结迪斯尼的运作方式时写道:“在迪斯尼如果要制作长篇动画片,那么决定权在谁手上呢?既不是导演,也不是出现在电影的工作人员名单里的现场制片人。决定这个大方针的是被称为工作室负责人的全权制片人。”但在吉卜力,“实行的是导演中心主义,一切指示都由导演来下达,导演的决定拥有最高的权威性。吉卜力工作室这10年以来,一直都坚持着这样的理念去解决商业成功与吉卜力经营策略之间的矛盾”。
高畑勋生于1935年,1959年进入东映动画。在对宫崎骏有过深远影响的动画《白蛇传》中,他曾担任原画。1964年,东映拍摄的《太阳王子赫尔斯的大冒险》,是他首度出任导演的剧场版作品。在这部电影中,宫崎骏也参与了场面设计及原画,是他们二人的首次合作。在职业发展历程中,宫崎骏得到了高畑勋的很多帮助。东映时期他们就有着相同的志向,都不想制作单纯的儿童作品,而是想制作《偏见的暴君》、《雪之女王》等高水平动画。
宫崎骏筹划《风之谷》时,便多次邀请高畑勋担任制片。高畑勋起初没有答应,宫崎骏感到十分失落。他请铃木敏夫帮忙说情,竟然哭着对铃木说:“我把我的全部青春都奉献给了高畑先生,却什么都没得到。”在铃木敏夫的帮助下,高畑勋终于答应出任《风之谷》的制片。
电影上映后,德间书店要出版一本纪念特刊。铃木敏夫去采访高畑勋,请他对《风之谷》进行评价。高畑勋对宫崎骏却十分苛刻。他说,从制作人的角度可以给100分,但从朋友的角度只能给30分,因为“从未来的角度反映现代社会”宫崎骏做得并不好。
铃木敏夫后来写道:“当时我没想到高畑先生会做出如此尖刻的批评。不出所料,宫崎先生知道后非常生气地说:‘竟然出版这种无聊的书。’还当着我的面把书撕了。”
正是这种彼此之间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不断推动着吉卜力制作优秀的作品。宫崎骏认为,吉卜力之所以成功,就“因为我们互不尊敬”。他说:“如果彼此都很尊敬的话,就没法在一起工作了。”
“我倒是也很赞同他的这个理论。因为我们没有其他顾虑所以才能畅快地阐述彼此的意见,在这样的关系里,确实容不下‘尊敬’。如果互相‘尊敬’,就没法无所顾虑地共事了。宫崎先生常会找我来讨论,我常会反驳他的意见,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常态。”铃木敏夫后来说。
宫崎骏在创作动画的时候,都会预设一个观众。这个观众就是高畑勋。铃木敏夫在《乐在工作》一书中回忆他们二人的合作:“他对高畑勋内心是十分敬佩的。高畑勋是他的前辈,也是竞争对手,对宫崎先生来说,高畑先生有时候还是个令他爱憎参半的人。制作电影分镜头时,宫崎先生还常会问我:‘铃木君,这样做高畑先生会不高兴吧?’一副六七岁小男孩的样子。”
有一次宫崎骏在采访中被问:“宫崎先生您常做梦吗?”他回答道:“做啊。但是在我的梦里,主人公总是高畑先生。”
有意思,有意义,能赚钱
《风之谷》成功之后,吉卜力工作室接下来的两部电影是《龙猫》和《萤火虫之墓》,导演分别是宫崎骏和高畑勋。
这两部电影在诞生之初并不顺利,《龙猫》是宫崎骏10年前就开始酝酿的妖怪故事。铃木敏夫听了之后觉得非常可行,马上写好了企划书,自信满满地在吉卜力的企划会上提出,但是直接遭到负责人驳回。理由是昭和三十年代的妖怪故事根本不会有人想看,那个年代只留下贫苦的回忆。铃木敏夫当时的想法是,一部不行,那推出两部好了,共同分担风险。铃木敏夫与高畑勋希望将《萤火虫之墓》也拍成电影,但企划案还是没有通过。
多年之后,铃木敏夫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连连被拒的窘境:“当时对方大发雷霆,对我说,妖怪已经够气人了,还加上坟墓,想气死我啊。”不过,事情很快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版《萤火虫之墓》的新潮社赞成这项企划,并愿意投资电影制作。这让《龙猫》和《萤火虫之墓》终于有了拍成电影的机会。
事实上,《龙猫》和《萤火虫之墓》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无论从发行量还是收益看,《龙猫》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实际上,在制作《龙猫》的时候,我们是以‘不赚钱也没关系’的心态来做的,但最后《龙猫》成了最赚钱的一部作品。”铃木敏夫后来总结道。这部没有武器、没有战争的彻底温情影片,也是吉卜力在西方世界销售最好的作品。
宫崎骏由此总结了吉卜力做电影的三个原则——“有意思,有意义,能赚钱。”吉卜力不仅追求价值观的胜出,也要实现商业利益。如铃木敏夫的话说,吉卜力的电影必定是“有趣而有用”的,它要传达一种放诸四海皆准的概念,让观众有所启发、对人生有帮助。
在内容上,宫崎骏与高畑勋都强调影片的人文关怀,创作复杂人物。他们所探讨的领域,涉及战争、自然、未来、自由、成长、爱情、反异化等宏大命题,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批判,在人物塑造上,反对脸谱化与善恶二元论,而是竭力刻画人性的复杂。吉卜力也由此改变了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思维定式。
1922年,法国影评家埃利·福尔满曾预言:“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拉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开朗琪罗的活力。一种视觉交响乐,较之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的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这个憧憬被吉卜力实现了。
高畑勋这样评价宫崎骏的作品深度:“他创作的动画人物具有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现实感,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对这些人物的冷静观察……他总是把自己当故事的一部分,用故事人物的思考方式去想问题去说话,与故事人物同悲同喜,即便是坏人,也会随故事情节发展变得没那么坏了。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有着复杂的人性,他创造出这些有趣的有真实味道的人物,就像一位优秀的作家一样。”
在这个意义上,宫崎骏格外反感以迪斯尼为代表的,那种为了娱乐而娱乐的类型化影片。他说:“我认为通俗作品,即使是浅显的,也必须是充满真情的。它的门槛很低、很广,谁都可以进来,可是出口必须很高,而且是净化过的,绝不能是贫乏的替身,或是承认它的低劣,或是因使劲儿说服别人而增加篇幅的。我不喜欢迪斯尼的作品。它的入口和出口高度和广度是一样的。我只认为那是对观众的蔑视。”
但另一方面,吉卜力又总能为深刻的命题寻找到好的故事载体,通过引人入胜的体裁吸引观众。《风之谷》讲的是未来时空人类劫后重生的故事;《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是神偷查假钞的故事,类似警匪片;《天空之城》混合了冒险、浪漫,以及奇妙的喜剧;《龙猫》是温情脉脉的家庭故事,形同散文诗;《红猪》更像闹剧片,讲述的是变成飞天红猪侠的飞行员故事,是宫崎骏的夫子自道;《魔女宅急便》是关于少女在陌生城市里长大成人的励志故事;《侧耳倾听》是现实题材的校园爱情励志片;《幽灵公主》讲述人类与森林诸神的战争,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千与千寻》是一个少女误入幻界的冒险故事,嵌入了丰富的日本文化烙印;《哈尔的移动城堡》是描述少女和魔法师的爱情魔幻片,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悬崖上的金鱼姬》讲述一则海洋现代童话,充满着童心童趣。
在商业和推广上,吉卜力对作品也进行了针对性的工作。宫崎骏本人和高畑勋本身就是知名度很高的导演和制片人,音乐搭档久石让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电影《红猪》法语版中主角波鲁克将由影星让·雷诺配音,英语版将由迈克尔·基顿配音;女主角吉娜邀请了日本歌星加藤登纪子献声。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请了日本偶像明星木村拓哉来为主人公配音。
但对于商业本身,吉卜力又采取了相对克制的方式。前总裁铃木敏夫认为,吉卜力对于“把公司做大之事几乎没有兴趣”,“我觉得‘创作出好的电影,能够回收费用并一直做下去就很幸福了’,这个想法至今仍未改变。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了不起的中小企业’”。所以吉卜力也没有“像迪斯尼那样拘泥于在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行的‘国际化标准’”。
究其原因,在于吉卜力并非迪斯尼那样的娱乐工厂,而是一个强调个人风格的“手工作坊”。宫崎骏与高畑勋是吉卜力创作的灵魂,他们的作品生产不可能广泛复制。
生产方式
1989年,由宫崎骏导演的《魔女宅急便》成为日本当年最卖座的电影,吸引了264万人次观看,创造了43亿日元的票房。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收益,超过了吉卜力工作室之前所做的任何一部电影。
但成功的背后,吉卜力面临另一个问题: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在日本的动画电影界,一般都是按照所画的张数来计算员工薪资的,这也是吉卜力支付员工薪资的计算方法。《魔女宅急便》的预算比《风之谷》要多出一倍,但是做的工作要多得多,工作人员所得到的薪水严重偏低,月薪平均每人只有10万日元左右,也没有奖金可拿,这差不多是当时行情一半的数字。
为了保证制作水准的稳定性,从1991年吉卜力开始改用全职的雇佣制度以及固定的薪资系统,将工作小组的薪资加倍。同时固定、规律地招募新员工,并且完善培训制度。
大约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原彻指出了吉卜力工作室的“3Hs”状况。“3Hs”指的是“highcost”、“highrisk”、“highreturn”(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当时德间康快和铃木敏夫都支持宫崎骏提出的经营方式,但原彻对于更高风险的经营模式不能认同。1991年,原彻离开了吉卜力。在吉卜力的官方网站上,能看到这样的说法:“要制作最高品质的电影,就必须投注很高的制作成本,这样做虽然会有很高的风险,但得到的收益却是很大的。”
为了解决经济上的问题,在这个时期,吉卜力开始在广告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并希望以此来提升票房。更加核心的办法是,不断地制作新的电影。当吉卜力开始制作《红猪》时,《岁月的童话》尚未完工。所以在宫崎骏只能一个人单枪匹马工作。有趣的是,宫崎骏在制作《红猪》的繁忙工作中,还画好了新工作室设计图,并和建筑商接洽。一年之后,《红猪》和新的工作室几乎同时完成。《红猪》刚上映,吉卜力工作室就搬到新家去了。新的工作室位于东京都近郊的小金井市梶野町1丁目4番25号,工作室一共有三层楼,整栋建筑绿意盎然,体现了宫崎骏的风格。
《红猪》还开创了吉卜力无剧本创作的先河。由于时间来不及,所以没等剧本完成就开始画图了。当时已经大体确定了故事梗概,宫崎骏就决定先制图,等剧本出来后再插进去。但事后的制作过程中,故事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宫崎骏觉得不预设主题反倒更有意思。他认为,制作电影就像开船去航海,会遇见晴天,也可能遇见狂风暴雨,动画制作人员就像船上的舵手,并不知道船会遇到什么情况,就像电影事先不知道有什么结局一样,大家和导演一起去体会创作过程中的惊险与悬念。
从《红猪》之后,无剧本、无预设结局,就成了他的创作习惯。他甚至把电影当成了连载漫画来操作。这种创作方式,也受日本动画的特点所影响。“日本动画都是从具体的细节开始去发展故事情节。比如,在作品的主线还没完成之前,在剧本没完成前,先把主人公的衣服设计、女主角的发型、他们所处的世界先描绘出来,之后这些描绘与剧本之间就会产生互相影响。也就是说,故事的主题其实是在创作过程中才被发掘的。所以在日本,即便剧作家把故事的剧本先写出来,也不能成为剧情的主导。”铃木敏夫在《乐在工作》中写道。
电视动画为了节约成本,减少中间画的帧数,这样就会造成人物动作不连贯甚至静帧。在宫崎骏看来,这样的动画不能保证画面的高品质,这也是他不做电视动画的原因之一。如在《红猪》的制作中,最困难的一处是飞机在天空上飞的画面,传统的方法是将飞机的静态图在背景上移动生成动画。但《红猪》里有很多飞机空战场面,所以制作组最终还是决定一格一格地将飞机的具体动作画出来,这样令制作成本增加了不少,但物有所值,这场精彩绝伦的空战,是影片好评如潮获得票房冠军的因素之一。
在上世纪90年代,在《幽灵公主》的制作过程中,吉卜力开始引入电脑动画技术,设立了一个专门的CG(Computer Graphics,即电脑绘图)小组,也购置了一切CG所需的设备,电脑技术的运用使得2D的平面影像变得更加具有深度。
《我的邻居山田君》是高畑勋1999年的作品,它舍弃了吉卜力惯用的透明画材动画,而是尝试着使用铅笔线与水彩色调的颜色画出了素描般的作品。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们用数字技术代替了传统手法,是吉卜力第一部完全在电脑上完成绘图和动画制作的作品。《千与千寻》中有几处用到了电脑特技。时隔3年后,宫崎骏推出的《哈尔的移动城堡》中也用到了电脑技术。
但对宫崎骏而言,他依旧坚持手绘,只用电脑动画制作特效。而且他对电脑动画流行的趋势持反对意见。《千与千寻》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后,他在东京的记者招待会上批判了电脑技术的滥用:“电脑技术使人自由,设计过于精细,很容易使匠心独具的制作变成流水式的生产。CG后面还跟着3D技术,然后便不由自主地向迪斯尼的风格投降了,这就是大家想要的结果吗?泛滥的、国际化的制作,即所谓合乎国际口味?”
宫崎骏在后来一次访谈中固执地说:“经验告诉我们,你通过电脑创作的东西无法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决定完全依靠铅笔……那是我们的专长。”
就在2004年,《哈尔的移动城堡》完成后,铃木敏夫觉得影片中的角色苏菲、马鲁克、火魔卡西法三者之间的互动非常有趣,希望能做出这种适合儿童欣赏的动画。这一构想后来发展成为2008年7月在日本上映的电影《悬崖上的金鱼姬》。
这部影片原本预定使用和以前一样的表现手法,但宫崎骏受到夏目漱石的作品《草枕》影响,前往英国伦敦的泰特美术馆,欣赏了英国画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的画作后深受感动。宫崎骏“想再回去纸上作画的动画根源,再一次,自己划桨,拉起帆渡海”。最终,这部作品没有使用电脑作画,而全部使用手绘作画,在一年半内,大约有70名工作人员画了17万张图。
铃木敏夫在《乐在工作》中谈到,职业生涯末期的宫崎骏仍在亲力亲为地绘画。“他现在还需要自己去画的原因,是工作室里还没有人的画能让他觉得比他的更好,这对他来说是件很矛盾的事。一方面是高兴自己的能力还很强,另一方面是很遗憾没人能超越他,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也没有改变。”现在宫崎骏退休了,他也就不用再纠结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