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者以身边的事例和典故,告诉人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那就是:“认认真真地学习,老老实实地做人,干干净净地干事”做人还是踏实点好。
“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要求全体党员必须做到的,也是父辈们要求自己的子女必须做到的。然而,一些人基本上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当作耳边风,从来不放在心上,一直不当回事,做人做事就是不踏实。
那天吃过晚饭去散步。盘旋路人很多,听到旁边三个人在聊“朋友”。甲说:“老赵咋变成那样了?前段时间,与老赵在老家相遇,老赵说要去看望我的父母,我说算了,有这份心意我都谢谢了!老赵又说早已准备好了礼品,怎么,怕到你家添麻烦?于时,便与老赵一起到了我家,吃过饭后,我想来而无往非礼也,我送老赵又到了老赵家,我只好给老赵的母亲给了100元。当我回家打开老赵到我家提的塑料袋,一层一层的报纸裹着大约1斤沾有尘土的核桃糖(就是核桃与红糖加工到一起的一种黑红色的糖,家乡人用来忽悠孩子的,每斤价值也就在8元钱左右),看样子是那个乡亲送给老赵的,老赵又转嫁给了我。这与老赵经常海口有五十多万元存款反差也太大了,但我还是认为:礼轻仁意重”。乙说:“老赵经常来我家,好烟好酒招待,每每酒足饭饱之后,承诺明天请你们全家吃饭,多少次承诺我没有记住,但没有一次兑现过。有一次,老赵请客,我妻子也在场,当着五六个人的面,让都不让,一点面子都不给。还有一次,老赵请我和儿子吃水饺,但老赵迟迟不掏钱,我只好交上了”。甲又说:“‘那天我请你吃大餐’、‘那天我请在座的各位好好地喝一场’这是老赵常说的话。不管是‘当面请客差杀人’,还是‘当作孩子被忽悠’,我都不计较。也许是在大机关待的时间长了,养成了说大话、说鬼话、说官话的毛病”。丙说:“看样子老赵忽悠的人太多了,可对同乡、对朋友不该忽悠,不该那样虚伪……”。其实,像他们所说的老赵那样做人,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是不诚实、不踏实的表现。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说,他现在的公司给了他一个能够施展自己专长的职位,就是公司规模太小,工资刚够自己勉强生活下去,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不想干了。我毫不犹豫地劝他继续留在现在的公司,在岗位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学习和掌握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目前别想那些优厚的待遇,也别与情况好的同学比收入。我的理由很简单,为将来着想,就他现在的水平到哪都一样,因为学校学的全是理论性的知识,理论跟实际操作有时是两码事。但后来,他没有听我的话,结果没有找到想象中的好工作,后悔了。这也是不踏实的表现,自己害了自己。
昨天,吃人家的婚宴,宴席未开之前,同桌的一位年轻人说,老板给某某某那么高的工资,而他又是如何如何做得多,如何如何做得好,却拿得如何如何少,还说某某公司待遇如何如何好,最后奉上一句,再不加工资就不干了。这些话,让我想起小时候听过的寓言——小猴子掰苞米,掰到天亮还是手上那一棒。也就是说这种人心态不稳定,太急于求成了,随便到哪家公司都不会得到他想要的待遇。上班不是做短线投资,能挣到快钱,而是有一个过程,与生活就是一种过程一样,没有一步登天那种传说中的美事。公司不是养老院,老板的宝马车烧的不是自来水,如果他请你,你所创造的价值还没有达到他招你时想象中的效益,他肯定不会给你更高的待遇。当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话是没错,但有时也得给自己号号脉,找杆称,称一下自己有几斤几两。在自己想要之后还得反问一下,自己有没有那种想要的前提,认识一下自己先天条件足不足或者成不成熟,有没有想要的筹码,如果你真有那是完全可以的,如果没有只有害了自己。做什么事都得一步一步来,这是规律。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没有厚实稳固的基础,这楼是不能盖的,就算勉强盖上去,也会倒。万里长城也是一砖一瓦堆砌而成。心急呷不了热稀饭,如果硬要吃就得一嘴泡。连行都还不会,就想跑,那只会摔得皮破血流。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重要得多。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应该学学晏殊树立信誉、季布“一诺千金”和裴度诚归玉带的故事,从中得到教益,受到启迪。
晏殊,北宋词人,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季布,秦末时期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终于使他免遭祸殃。
裴度,唐代政治家,曾做过三朝宰相,虽其貌不扬,个头矮小,但为人诚实。他从少年是就立下做人的宗旨:“只要自己不欺心,不欺人,诚实、努力,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的。”在裴度十五六岁时,有一年秋天到城外香山寺游览。来寺院烧香的一位中年妇女丢失了一个绸布包,被裴度拾到,他一连两日在寺院门前等待失主。当那位妇人两日后从裴度手里接过自己绸布包后,一下子跪在地上,泣不成声地说:“您真是我家的大恩人啊!”妇人打开包裹,里面是两条镶满珍珠的玉带。原来这位妇人是准备用这两样东西去官府赎她父亲性命的。
做人、做事都是心态问题,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劝朋友们心态平稳点,千万记住:“认认真真地学习,老老实实地做人,干干净净地干事”的教导,别好高骛远,别华而不实,做人还是诚实、踏实、实实在在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