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峰顶说“慎独”
2009-10-27 10:36:03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涉身须戒一失足必坠深渊;世路如斯不慎独终成恨事。”慎独是人生至境。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慎独者,无论在何时,在何种场合,面对面对物质利益、亲情友情和“酒绿灯红”等种种诱惑,都能把握住自身的言行,依靠内在的道德信念和力量自觉遵守道德、法律,谨慎不苟,永远守住自己心中的那块净土。作者思想清新,思绪奔放,全文充满着人生哲理,寓意深长。欣赏!
去年深秋,与谦儿同去华山游览,来到南峰峰顶的著名景点“长空栈道”时,真个是异常险要。路是没有的,全是石匠用钻子打出来的,一梯一梯的,这些梯步宽窄不一,很不好走。好在两边都有铁栏杆,铁链条。扶着拉着,小心异异才得上下。“长空栈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石块石栏石板搭成的一个门,门上方书有“南天门”三个字。进得门去,全是悬崖,笔立千仞,云遮雾障,白云在脚下缓缓升腾……伸头一望,心猛然一冷,背脊上的汗全部透凉。这条栈道全是在悬崖上凿出来的,安装上水泥板、铁栏铁链,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多米,也够叫人体会出什么叫“华山天下险”了!我望了一眼就不敢去了,谦儿要去,我却阻止了他,此时正有几个回来的人,都说“莫看头莫看头……”,他便放弃了。下层栈道据说长一些、石壁上还有两个石窟,窟里还琢出石像。可惜时间太晚,已经关闭了。南天门的石崖上到处都是石刻,低头一看,脚底下的石崖上有一对联,很有意思。石联是:“涉身须戒一失足必坠深渊;世路如斯不慎独终成恨事。”于是我叫谦儿写在手机上。儿子写下来后,吟诵了两遍,若有所思地说:“这个‘慎独’,好象老师常提到……‘慎独’是…是……”看来他记不起怎么解释了。于是我随口说道:“就是一人独处,也要小心谨慎,不要放弃原则。”儿子若有所思地望着我,嘴里啊了声……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孔子这里特别强调,不要以为别人看不见就可以毫无戒惧,干尽坏事;也不要以为别人听不到就随处发泄,乱骂乱说胡乱造谣。“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此时,华山山谷里的云雾蒸腾,很快就将长空栈道包裹起来,周围的摩崖石刻,一时间影影绰绰,显得迷离一片,渐渐地,什么字迹也看不到了。顺道下山,其路艰险异常。人说“上去容易下来难”,我看这不仅仅是讲走山路,爬陡坡,职场商场官场,概莫能外。手握铁链、脚踏石梯,一步一步,默默数着梯坎,才得以安全下山。下山途中,我看见不少游客将饮料瓶、糖果纸、水果皮……都装进塑料袋里,一直走,一直走,直到看见有垃圾箱才扔进去。于是我对儿子说:“子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不要以为人家看不见你就可以乱丢乱扔,只要你心中有个神明,你就会戒惧了!”儿子没有回答我,只是望着山间弥漫的云雾,雾气中三三两两的游客,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记得儿时父母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自己管束自己,不管父母在不在、老师在不在,都要心中有个戒惧。心中随时随地要有做人的尺度。孔子说的“慎独”,其时这种修养方法西方也有,尤其是弗洛依德研究更深。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这句话很有意思。“超我”是规范,“本我”是目的,“自我”是行动,而“慎其独”所讲的也无非就是君子言行必在规范行动下达到自己的目的,特别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所以,日行事必切记心须诚于己,诚于人,诚于境,方可为人也。